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5G通信发展,大数据平台统计分析工具不断更新升级,对于数据的收集和筛选功能不断增强。运用大数据平台对于准确认识和把握高校贫困生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合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分析在利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提高高校资助育人时效性和准确性,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思维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学生;资助育人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汲取信息的重要媒介,与大学生资助相关的信息也不断汇聚,构建新型资助数据库成为可能。跟随通信技术发展,5G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工具不断升级换代,大数据在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更加精准化和人性化。如何运用大数据创新和加强高校资助工作,从物质上资助学生、精神上鼓励学生、综合能力上培养学生,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这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2007年开始,国家已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学生资助工作的对象和环境也日渐变化和发展,在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的具体实践中也面临新的挑战。
(一)资助育人对象精准识别难度大
要实现精准资助,首先必须确保能够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精确认定资助对象才是做好精准资助的前提。但在实际认定工作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学生,消费习惯、生活标准、家庭情况不一致,统一的判定标准不能满足学生的思想状况、突发情况、真实困难等等复杂情况。在实际资助工作过程中,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实际困难不一定能够准确捕捉信息,缺乏定量标准和动态机制,造成实际资助工作中资助时效性较低。精准识别资助对象需要大数据进行动态、差异化的大数据监测助力。
(二)多维度发展诉求亟待完善资助数据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自我展示和自我诉求空间得到拓展,对新时代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相较于传统的物质资助帮扶,学生更希望获得在经济资助之外,能够在学业帮扶、就业指导、心理辅导、个人技能等方面获得帮助,更注重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关注个人人生规划和发展。因此,资助方式需要大数据进行科学评判,差异化提供资助政策,不能简单粗暴一刀切,需要建立综合性多维度的资助体系,注重“造血”而不是“输血”,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三)资助过程管理的精准度低
国家在制定资助政策层面已经出台了严格的保障措施,资助育人效果得到不断提升。但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资助对象认定和资助资金发放环节,缺少对资助资金下发的后续跟踪和评价反馈机制。在实际资助工作中,没有对资助对象进行物质、心理、个人技能、家庭条件等方面的动态监测,也就难以精确评估资助育人实际效果,在个人受助学生出现不良风气行为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三、利用大数据提升资助育人效果的路径
(一)搭建多维度贫困生认定体系
利用大数据打造资助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據库掌握学生校园卡消费记录,通话消费、银行卡消费记录等涉及各类消费情况及学生家庭经济来源、收入情况、家庭成员健康情况等信息,充分挖掘整合信息,重点关注、动态管理和更新数据库。依据本地区真实情况制定量化标准,随时了解关注学生的基本现状、家庭经济情况、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更加贴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针对性资助帮扶措施。利用大数据进行线上线下工作互动契合,在精准资助的前提下做到个性化、定制化帮扶,从而实现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成效。
(二)打造大数据育人阵地,多维度助力资助育人
传统的资助模式主要以经济资助为主,在资助内容和方式上都较为单一,覆盖面和吸引力不足,导致一些学生在受助后并没有能够真正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大数据使高校个性化资助育人成为可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专业等数据类别进行分析,分类别制定育人内容,有针对性制定困难学生能力发展扶智帮扶套餐,引导他们更多的关注个人成长和自身发展。从根本上增强受助学生适应社会、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实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资助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搭建感恩教育平台
将育人活动与大数据相结合,借助手机 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将感恩教育贯穿资助工作中,以多种形式向学生们传播感恩文化,利用网络平台的社交功能,通过微信、QQ、易班及建立网络话题等方式进行交流,以感恩教育为抓手,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在通过参与感恩活动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搭建励志教育平台
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时时对受助学生进行学业、生活、家庭状况进行动态了解和追踪,可以准确跟进资助工作力度掌握资助育人效果。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励志教育平台,将优秀学生、先进事迹、励志代表等事例在网络上进行宣传和发布,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先进事例的了解,并能因此受到感染和鼓舞,达到双重育人的效果。
3.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中不仅仅面临着经济压力,还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自卑、敏感等心理焦虑问题。因此,要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在经济上对他们进行资助帮扶,还要在心理帮扶上对他们进行疏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要充分挖掘大数据功能,检索筛选家庭出现突发状况、或者家庭变故、个人成绩起伏波动较大或个人消费异常情况学生,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立网络舆情疏导机制,密切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帮扶,动态地实现资助育人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三)构建大数据服务平台,简化资助工作业务流程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及可以多方传播途径的功能,构建资助服务平台。通过在平台上发布资助政策及通知,让受助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公平享受资助政策与资源。通过大数据服务平台发布信息调查,能够快速完成覆盖和收集工作。利用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收集学生基本信息情况,通过对学生家庭情况、个人消费支出、当地生活水平等进行分析对比,优化资源配置,精准识别认定受资助对象,同时将收集信息作为日后持续跟踪关注依据,形成学生成长信息档案,实现精确化资助管理。
(四)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资助监管力度
大数据不仅在分析学生情况,合理认定贫困生上发挥助力,还能利用大数据做好资助后续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规范资助工作。大数据可以打破时空壁垒和部门障碍,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舆情信息研判,实现对特定学生群体异常行为进行有效识别,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产生行为预警、帮困预警和安全预警等多元化预警分析反馈机制,从线上线下实现全方位监督管理,确保资助资金真正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 江雪华.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探究[J].江苏高教,2018(7).
[2] 张旭昌,陈方辉.新媒体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
[3] 冉丹.新媒体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7(9).
[4] 蒋君毅,任珂瑶.新媒体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效提升路径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5] 陈华健.新媒体条件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6).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学生;资助育人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汲取信息的重要媒介,与大学生资助相关的信息也不断汇聚,构建新型资助数据库成为可能。跟随通信技术发展,5G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工具不断升级换代,大数据在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更加精准化和人性化。如何运用大数据创新和加强高校资助工作,从物质上资助学生、精神上鼓励学生、综合能力上培养学生,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这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自2007年开始,国家已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学生资助工作的对象和环境也日渐变化和发展,在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的具体实践中也面临新的挑战。
(一)资助育人对象精准识别难度大
要实现精准资助,首先必须确保能够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精确认定资助对象才是做好精准资助的前提。但在实际认定工作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学生,消费习惯、生活标准、家庭情况不一致,统一的判定标准不能满足学生的思想状况、突发情况、真实困难等等复杂情况。在实际资助工作过程中,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实际困难不一定能够准确捕捉信息,缺乏定量标准和动态机制,造成实际资助工作中资助时效性较低。精准识别资助对象需要大数据进行动态、差异化的大数据监测助力。
(二)多维度发展诉求亟待完善资助数据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自我展示和自我诉求空间得到拓展,对新时代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相较于传统的物质资助帮扶,学生更希望获得在经济资助之外,能够在学业帮扶、就业指导、心理辅导、个人技能等方面获得帮助,更注重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关注个人人生规划和发展。因此,资助方式需要大数据进行科学评判,差异化提供资助政策,不能简单粗暴一刀切,需要建立综合性多维度的资助体系,注重“造血”而不是“输血”,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三)资助过程管理的精准度低
国家在制定资助政策层面已经出台了严格的保障措施,资助育人效果得到不断提升。但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资助对象认定和资助资金发放环节,缺少对资助资金下发的后续跟踪和评价反馈机制。在实际资助工作中,没有对资助对象进行物质、心理、个人技能、家庭条件等方面的动态监测,也就难以精确评估资助育人实际效果,在个人受助学生出现不良风气行为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三、利用大数据提升资助育人效果的路径
(一)搭建多维度贫困生认定体系
利用大数据打造资助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據库掌握学生校园卡消费记录,通话消费、银行卡消费记录等涉及各类消费情况及学生家庭经济来源、收入情况、家庭成员健康情况等信息,充分挖掘整合信息,重点关注、动态管理和更新数据库。依据本地区真实情况制定量化标准,随时了解关注学生的基本现状、家庭经济情况、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更加贴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针对性资助帮扶措施。利用大数据进行线上线下工作互动契合,在精准资助的前提下做到个性化、定制化帮扶,从而实现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成效。
(二)打造大数据育人阵地,多维度助力资助育人
传统的资助模式主要以经济资助为主,在资助内容和方式上都较为单一,覆盖面和吸引力不足,导致一些学生在受助后并没有能够真正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大数据使高校个性化资助育人成为可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专业等数据类别进行分析,分类别制定育人内容,有针对性制定困难学生能力发展扶智帮扶套餐,引导他们更多的关注个人成长和自身发展。从根本上增强受助学生适应社会、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实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资助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搭建感恩教育平台
将育人活动与大数据相结合,借助手机 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将感恩教育贯穿资助工作中,以多种形式向学生们传播感恩文化,利用网络平台的社交功能,通过微信、QQ、易班及建立网络话题等方式进行交流,以感恩教育为抓手,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在通过参与感恩活动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搭建励志教育平台
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时时对受助学生进行学业、生活、家庭状况进行动态了解和追踪,可以准确跟进资助工作力度掌握资助育人效果。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励志教育平台,将优秀学生、先进事迹、励志代表等事例在网络上进行宣传和发布,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先进事例的了解,并能因此受到感染和鼓舞,达到双重育人的效果。
3.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中不仅仅面临着经济压力,还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自卑、敏感等心理焦虑问题。因此,要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在经济上对他们进行资助帮扶,还要在心理帮扶上对他们进行疏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要充分挖掘大数据功能,检索筛选家庭出现突发状况、或者家庭变故、个人成绩起伏波动较大或个人消费异常情况学生,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立网络舆情疏导机制,密切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帮扶,动态地实现资助育人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三)构建大数据服务平台,简化资助工作业务流程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及可以多方传播途径的功能,构建资助服务平台。通过在平台上发布资助政策及通知,让受助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公平享受资助政策与资源。通过大数据服务平台发布信息调查,能够快速完成覆盖和收集工作。利用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收集学生基本信息情况,通过对学生家庭情况、个人消费支出、当地生活水平等进行分析对比,优化资源配置,精准识别认定受资助对象,同时将收集信息作为日后持续跟踪关注依据,形成学生成长信息档案,实现精确化资助管理。
(四)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资助监管力度
大数据不仅在分析学生情况,合理认定贫困生上发挥助力,还能利用大数据做好资助后续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规范资助工作。大数据可以打破时空壁垒和部门障碍,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舆情信息研判,实现对特定学生群体异常行为进行有效识别,进而更有针对性地产生行为预警、帮困预警和安全预警等多元化预警分析反馈机制,从线上线下实现全方位监督管理,确保资助资金真正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 江雪华.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探究[J].江苏高教,2018(7).
[2] 张旭昌,陈方辉.新媒体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
[3] 冉丹.新媒体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7(9).
[4] 蒋君毅,任珂瑶.新媒体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效提升路径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5] 陈华健.新媒体条件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