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数不断被刷新,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农村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越发明显。本文从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目前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状况,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湘西作为湖南唯一列入西部大开发的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一直以来,农村百姓都是以农耕为主,加之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形成靠天吃饭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也比较落后,金融服务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农村,长期以来主要由信用社一家提供金融信贷服务,形成了金融垄断局面,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一、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专门就农村金融体制问题提出了“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服务。
(一)从经济主体看
首先,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布局来看,目前只有农业银行有极少数农村乡镇营业网点,且自从农业银行进行政策性业务分离和农村信用社脱钩改革后,基本放弃农村市场,涉农贷款比重逐渐降低,无论从金融服务范围、服务对象还是服务内容等方面来看,都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
其次,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发展角度看,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一直以来极其重视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目前,其营业网点基本覆盖湘西所有的乡镇地区,为农民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也是农民最信任的金融机构。近年来,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加深,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同时受自身管理方式、人员结构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制约,信用社多年来发展相对较慢,且历史包袱较重,不良贷款也是困扰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邮政储蓄银行依托其原有的基础,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发展较快,但主要经营储蓄业务,吸纳存款。目前,其农村信贷业务规模较小,信贷条件要求高,支农能力有限。
第三,其他金融服务机构。2010年成立的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对湘西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标志意义。但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发展阶段,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需不断加强和完善,服务三农的作用将视其今后的发展规模和效益而定。民间借贷在湘西农村地区很普遍,向亲戚朋友和个人借钱的现象比较多,且占整个农村信贷比重较大,湘西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重要性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支持鼓励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立和发展,为农村金融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有序竞争,使湘西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得到良好发展。
从图1中可以看出,湘西地区银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较平稳,存贷款余额均保持稳步上升。存款余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3.22%,贷款余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0.09%。
湘西农村银行业存款余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1.87%,贷款年平均增长率为17.58%。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可以分析出,湘西农村金融发展速度基本能赶上全州金融业的发展。
二、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金融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湘西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近几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湘西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可概括为“两高一低”——农村运营成本高,金融风险高,收益低。首先,农村征信系统建立尚需时日,农村个人基本信息与信用记录不完整,主要是农民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财产,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民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农产品具有市场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等特点,致使农村地区的贷款风险较高。其次,农户贷款的额度一般比较小,期限长短不一,用途多样,结息时间较长,还款来源不稳定;且每笔小额贷款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支出同大额贷款相差不多,间接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第三,湘西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晚,城乡发展不平衡,大量资源集中在城市,因而农业部门的整体收益低。
㈢湘西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受到抑制
湘西地区农业较高的自然风险、农产品较明显的市场风险(主要是缺乏合理规划、品种单一、品质不高、规模较小)、土地制度的制约、较低的农村市场化程度、农民文化程度、思想观念和市场意识落后等抑制了生产性借贷资金需求;同时,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正规金融组织具有挤出效应,这些都使得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相对有限。
(三)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不足
一方面是自然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农村商品化程度低,农户自给自足消费高,货币化程度低,降低了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人为需求不足,这是产生需求性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其根源在于湘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户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比较落后,对于融资和借贷缺乏一定的了解,担心欠债的心理较为普遍。
(四)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
湘西农村属于贫困地区,小额信用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发放也有困难。主要原因,一是有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三是自有资金积累不足,融资能力低下,缺乏还贷保障;四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变卖资产、强制扣款等手段清收贷款;五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风险大、效益低,导致农户维持贷款信用的经济基础薄弱。
三、解决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金融支农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机制。首先,继续推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实行税率优惠政策,鼓励促进金融机构支农贷款投放力度。对地区大力发展的部分农业项目实施贴息政策。其次,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控制信贷规模,严控存贷比例,防患金融风险,防止大量农村闲散资金流入城市。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避免农村资金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第三,不断完善内部风险监测管理和评级制度。要求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检测和管理风险的内部风险制度,使风险评价做到全面化、系统化和动态化。 (二)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力度,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体系。
湘西民族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有部分网点。一是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其要加快向农商行转变的改革步伐,积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改革力度,实现农村信用社利率的市场化。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解决农村信用社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呆坏账,政府可以给农信社的农业贷款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二是对于邮政储蓄银行,应积极拓展客户群,提供更多的贷款种类,推出差别化的贷款业务,适当增加贷款金额和延长贷款期限。三是对于农业银行,主要是要有明确的定位、主要服务对象、贷款规模和种类,即把支持的重点对象放到农业龙头企业及涉农企业上,积极支持有技术的自主创业对象,做好与农村信用社的交叉定位,同时继续代理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寻求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补贴。四是鼓励和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到湘西有条件的乡镇先行开展金融服务。
(三)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完善贷款担保体系
由于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和生产技术落后,可以建立农业保险体系,以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可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技术和收购,农民负责生产,金融机构负责给农户贷款,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承担风险;或者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对于农村地区贷款难、难贷款的情形,可以探索新的贷款抵押方法,一方面试行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方式,以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另一方面实行农户联保贷款,采取捆绑式的方法,农户自愿选择有条件的联保对象,自主建立互信关系,最后由信贷机构对其评估,从而降低信用风险。第三,创建“信用村”,通过创建“信用村”,促进农户增强信用意识,积极归还贷款。
(四)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金融人才,突破和改进落后的选用人机制
湘西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业务水平普遍偏低,真正懂理论、懂业务、懂经营、懂管理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十分缺乏,员工能力培养、管理和选拔机制比较落后。这种情况亟待改变,所以在人力资源方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的动力”的观念,注重引进高索质金融人才,或者拿出部分管理职位,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面向全社会招聘有经验的优秀金融管理人才,以此提升湘西农利金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是积极培养和锻炼基层网点的员工。(1)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给员工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发掘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潜质,做到人尽其才;(2)设置公平合理透明的晋升渠道,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内部竞争环境;(3)积极打造和树立良好的地区特色企业文化,关心爱护每一位员工,使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4)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干劲;同时要尽量避免越基层、越偏远、越艰苦的网点员工待遇反而越低的情形。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既相互促进,又互相依赖。湘西农村地区只有把产业建设抓实,突出发展地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建立起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体系,形成公司、农户和银行共同收益、共担风险的经营模式,这样农村金融机构才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和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鲁小萌)
湘西作为湖南唯一列入西部大开发的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一直以来,农村百姓都是以农耕为主,加之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形成靠天吃饭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也比较落后,金融服务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农村,长期以来主要由信用社一家提供金融信贷服务,形成了金融垄断局面,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一、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专门就农村金融体制问题提出了“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服务。
(一)从经济主体看
首先,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布局来看,目前只有农业银行有极少数农村乡镇营业网点,且自从农业银行进行政策性业务分离和农村信用社脱钩改革后,基本放弃农村市场,涉农贷款比重逐渐降低,无论从金融服务范围、服务对象还是服务内容等方面来看,都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
其次,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发展角度看,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一直以来极其重视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目前,其营业网点基本覆盖湘西所有的乡镇地区,为农民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也是农民最信任的金融机构。近年来,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加深,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同时受自身管理方式、人员结构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制约,信用社多年来发展相对较慢,且历史包袱较重,不良贷款也是困扰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邮政储蓄银行依托其原有的基础,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发展较快,但主要经营储蓄业务,吸纳存款。目前,其农村信贷业务规模较小,信贷条件要求高,支农能力有限。
第三,其他金融服务机构。2010年成立的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对湘西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标志意义。但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发展阶段,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需不断加强和完善,服务三农的作用将视其今后的发展规模和效益而定。民间借贷在湘西农村地区很普遍,向亲戚朋友和个人借钱的现象比较多,且占整个农村信贷比重较大,湘西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重要性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支持鼓励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立和发展,为农村金融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有序竞争,使湘西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得到良好发展。
从图1中可以看出,湘西地区银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较平稳,存贷款余额均保持稳步上升。存款余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3.22%,贷款余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0.09%。
湘西农村银行业存款余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1.87%,贷款年平均增长率为17.58%。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可以分析出,湘西农村金融发展速度基本能赶上全州金融业的发展。
二、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金融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湘西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近几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湘西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可概括为“两高一低”——农村运营成本高,金融风险高,收益低。首先,农村征信系统建立尚需时日,农村个人基本信息与信用记录不完整,主要是农民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财产,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民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农产品具有市场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等特点,致使农村地区的贷款风险较高。其次,农户贷款的额度一般比较小,期限长短不一,用途多样,结息时间较长,还款来源不稳定;且每笔小额贷款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支出同大额贷款相差不多,间接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第三,湘西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晚,城乡发展不平衡,大量资源集中在城市,因而农业部门的整体收益低。
㈢湘西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受到抑制
湘西地区农业较高的自然风险、农产品较明显的市场风险(主要是缺乏合理规划、品种单一、品质不高、规模较小)、土地制度的制约、较低的农村市场化程度、农民文化程度、思想观念和市场意识落后等抑制了生产性借贷资金需求;同时,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正规金融组织具有挤出效应,这些都使得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相对有限。
(三)农户的信贷资金需求不足
一方面是自然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农村商品化程度低,农户自给自足消费高,货币化程度低,降低了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人为需求不足,这是产生需求性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其根源在于湘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户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比较落后,对于融资和借贷缺乏一定的了解,担心欠债的心理较为普遍。
(四)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
湘西农村属于贫困地区,小额信用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发放也有困难。主要原因,一是有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三是自有资金积累不足,融资能力低下,缺乏还贷保障;四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变卖资产、强制扣款等手段清收贷款;五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风险大、效益低,导致农户维持贷款信用的经济基础薄弱。
三、解决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金融支农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机制。首先,继续推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实行税率优惠政策,鼓励促进金融机构支农贷款投放力度。对地区大力发展的部分农业项目实施贴息政策。其次,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控制信贷规模,严控存贷比例,防患金融风险,防止大量农村闲散资金流入城市。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避免农村资金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第三,不断完善内部风险监测管理和评级制度。要求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检测和管理风险的内部风险制度,使风险评价做到全面化、系统化和动态化。 (二)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力度,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体系。
湘西民族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有部分网点。一是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其要加快向农商行转变的改革步伐,积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改革力度,实现农村信用社利率的市场化。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解决农村信用社因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呆坏账,政府可以给农信社的农业贷款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二是对于邮政储蓄银行,应积极拓展客户群,提供更多的贷款种类,推出差别化的贷款业务,适当增加贷款金额和延长贷款期限。三是对于农业银行,主要是要有明确的定位、主要服务对象、贷款规模和种类,即把支持的重点对象放到农业龙头企业及涉农企业上,积极支持有技术的自主创业对象,做好与农村信用社的交叉定位,同时继续代理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寻求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补贴。四是鼓励和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到湘西有条件的乡镇先行开展金融服务。
(三)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完善贷款担保体系
由于湘西民族地区农村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和生产技术落后,可以建立农业保险体系,以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可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技术和收购,农民负责生产,金融机构负责给农户贷款,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承担风险;或者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对于农村地区贷款难、难贷款的情形,可以探索新的贷款抵押方法,一方面试行农村房屋、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方式,以缓解贷款抵押难问题,另一方面实行农户联保贷款,采取捆绑式的方法,农户自愿选择有条件的联保对象,自主建立互信关系,最后由信贷机构对其评估,从而降低信用风险。第三,创建“信用村”,通过创建“信用村”,促进农户增强信用意识,积极归还贷款。
(四)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金融人才,突破和改进落后的选用人机制
湘西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整体业务水平普遍偏低,真正懂理论、懂业务、懂经营、懂管理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十分缺乏,员工能力培养、管理和选拔机制比较落后。这种情况亟待改变,所以在人力资源方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的动力”的观念,注重引进高索质金融人才,或者拿出部分管理职位,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面向全社会招聘有经验的优秀金融管理人才,以此提升湘西农利金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是积极培养和锻炼基层网点的员工。(1)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给员工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发掘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潜质,做到人尽其才;(2)设置公平合理透明的晋升渠道,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内部竞争环境;(3)积极打造和树立良好的地区特色企业文化,关心爱护每一位员工,使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4)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干劲;同时要尽量避免越基层、越偏远、越艰苦的网点员工待遇反而越低的情形。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既相互促进,又互相依赖。湘西农村地区只有把产业建设抓实,突出发展地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建立起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体系,形成公司、农户和银行共同收益、共担风险的经营模式,这样农村金融机构才会有更大的发挥余地和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鲁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