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价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qin274385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以南疆干旱区人工林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干旱区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指标体系,对干旱区的新疆杨、柽柳和沙枣3种典型的人工林进行了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疆杨评价值>柽柳评价值>沙枣评价值。研究结果能为各级政府部门决策和荒漠区生态建设、保护、利用与规划提供科学数据。
  关键词干旱区;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S7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2-07473-02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对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评估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目前对生态效益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林业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到了90年代,国际上提出了蒙特利尔行动、赫尔辛基行动、亚马逊行动等评价森林可持续性的活动,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有学者提出生态功能价值可以计算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并且提出恰当的计量方法:市场价格法和替代成本法[2]。
  我国对森林效益的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相继在东北、四川等地开展了生态系统的定位计量研究,积累了一定的计量参数资料。国内对森林生态效益系统的研究始于1990年中国林学会召开的“森林综合效益计量评价学术讨论会”。这一时期,很多林业经济工作者和生态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大量涌现[3]。90年代张建国[4]提出等效益物替代法等相关方法将生态和社会效益用货币值表示,并以此类方法对福建林业综合效益评价进行研究;李卫忠[5]提出采用能够反映公益林本质和行为的指标体系评价公益林的各种效益;周锋利[6]在黄土高原沟壑区防护林效益评价中,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建立了3个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研究以南疆干旱区人工林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干旱区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指标体系,对干旱区的新疆杨、柽柳和沙枣3种典型的人工林进行了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1建立干旱区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
  该研究结合干旱区人工林生态环境特征,参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按照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干旱区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即由1个总目标层(A层)、4个准则层(B层)和9个指标层(C层)组成(表1)。
  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干旱区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在准则层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权重>土壤涵养水源权重>土壤改良效益权重>固碳放氧权重。
  在指标层方面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含水量,净初级生产力,全N、全P、全K,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林分郁闭度。
其他文献
探讨了我国液化天然气的应用及推广的情况,提出了发展方向,应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统一。
摘要 [目的]筛选对咪草烟具有降解作用的高效乡土菌株。[方法]对采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的对咪草烟具有降解作用的多种菌株进行了分离、筛选及鉴定。[结果]筛选得到3株菌: CX白、CX红和CX黄,其降解率分别为 58.98%、38.82% 和13.19%,其中降解效果最好的CX白属于革兰氏阳性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结论]为咪草烟高效降解菌的田间实际应用和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对发展滨海新区的天然气公交车和出租车进行了分析和构思,提出了燃油汽车的改造方案、加气站类型和发展方式,预测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