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十余年来,共治疗了颈椎病144例,现将所运用的手法及治疗体会。分析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临床症状分析144例皆有颈肩痛,其中左侧42例,右侧77例,双侧25例;颈部活动受限105例,上肢酸麻痛112例,下肢麻木11例,眩晕51例,头痛36例,突然晕倒2例,视物不清29例,胸前区痛16例。下肢无力21例,步态不稳6例。查体:椎旁压痛76例,颈部肌肉僵硬58例,压颈实验阳性56例。臂丛牵拉实验阳性60例。
1、2 X线片分析本组病例均拍摄颈椎正、侧位片,根据需要,部分患者还拍摄双斜位片。144例X线片情况如下:
1、2、1生理曲度改变:正常23例,前凸5例,变直72例,反张44例,侧弯15例。
1、2、2椎间隙狭窄:所有病例中。颈2-3椎间隙无狭窄。从颈3-4到颈7一胸1不同颈段的椎间隙狭窄共71例。
1、2、3椎体鼓坠:112例有椎体鼓坠(包括椎体前后缘及椎间关节的鼓坠),其中颈1-3椎7例,颈4-胸1椎105例。
1、3分型情况按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讨论通过的分型标准。本组144例中,颈型3例,神经根型85例。脊髓型6例,椎动脉型26例,交感神经型14例。
2操作手法
根据临床应用体会,我们将本治疗手法分为三部分:
2、1预备手法此手法包括揉捻法和滚法,其目的在于松解痉挛僵硬的颈肩肌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之受到舒筋通络、宣通气血、解痉镇痛的效果。同时也为下一部手法的运用打好基础。
2、1、1揉捻法:患者正坐,术者位于患者身后,用双手拇指指腹交替在两侧颈部(肌肉处),至上而下做回旋揉捻。用力要均匀,力量要深达肌肉,以患者可以忍受为度,不要在皮肤上来回搓动。手法的速度不易过快,在压痛点处可做重点揉捻,时间应稍长一些。一般每侧施同样手法4-5遍。
2、1、2滚动法:患者姿势不变,术者手成半握拳状,第5掌骨头为支点。做腕部运动来完成滚动的动作。此手法用于头颈根部及双肩部,着力点要深,不可在皮肤上搓动,以防搓伤皮肤。一般做2-3分钟即可。
2、2治疗手法包括旋转复位法和提端摇晃法。这是治疗颈椎病的重点手法。其目的在于分解颈椎小关节粘连,纠正颈椎关节的错缝,并且可以加宽隙窄的椎间隙,扩大狭窄的椎间孔,使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从而缓解由于颈椎病变对神经根、血管及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而引起的症状。
2、2、1旋转复位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稍微侧身。下以右旋为例:用右手或右前臂置于患者颌下,左手托住枕部轻提,并用做颈部旋转运动2-3次。目的在于使患者颈椎肌肉放松,然后上提牵引颈部,并使其后伸,牵引的同时将患者头颈右旋至有固定感时,右臂再稍加用力右旋颈部,此时即可听到一连串的弹响声,一般响声清脆者疗效为佳。立即以同样手法向左侧(对侧)旋扶1次。此手法的要点在于手法的全过程都是在轻度牵引下进行。在应用本手法时要稳、准、轻揉,不可粗暴。旋转要适度,力量不易过大。
2、2、2提端摇晃法:适用于颈部肌肉痉挛。尤其是胸锁乳突肌痉挛的患者。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立于患者正背后。双手虎口分开,拇指顶住枕部,其余双手四指托住下颌部,双前臂压住患者的肩部,双手向上提端,同时手腕立起,再维持牵引下,双手腕做回旋运动6-7次,使患者颈部肌肉放松,后将患者头部在屈曲时旋转至左(右)侧。下部手法以左侧为例:右手扶住下颌,同时术者用右肩部、枕部顶住患者头部,在持续牵引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沿左侧痉挛之颈肌走向,至上而下揉捻至肩部,同时向右侧旋转至颈部。以相同手法于对侧再做一遍。此手法比较稳妥、安全,不易产生不良反应。
2、3善后手法包括劈法、散法、拿法及归合法等。其目的为放松颈肩部肌群.进一步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运,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软组织的炎性反应。本手法具有舒风通络、消炎止痛、调和气血之效。
2、3、1劈法: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五指分开放松,以手掌尺侧,劈打双肩部及背部1分钟。
2、3、2散法:用双手掌指桡侧在两侧颈部(肌肉处)交错散之,用力按压之后,散法效果才好。在从上至下到肩部时,改用掌侧散之,对两侧肩背部肌肉也要散到。做2-3遍。
2、3、3拿法:用拇指和掌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在肩部拿捏,拇指做环形运动。此法行1—2分钟。
2、3、4归合法:双手交叉。以两手掌大小鱼迹至患者颈部及肩部相对归挤。自上而下做2-3遍。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可在上述手法基础上加用扣法、抖肩法及捋顺法等。以颈肩部自觉发热为好,从而完成整个手法。
3讨论与体会
颈椎病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临床症状复杂,表现多样。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临床以保守治疗作为基本治疗方法,手法治疗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从我们临床观察来看,手法的疗效是满意的。在三步手法中,我们通过临床应用及观察,感到旋转复位法是治疗颈椎病关键的手法.此手法运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3、1曾有人提出旋转复位法,在旋颈时,其旋转作用部位主要在上颈段。而对颈椎病的好发部位下颈段,影响甚小。我们在应用时,特别注意了颈椎响声发出的部位,其发出响声的部位大多在颈4—7。另外,我们应用旋转复位法时,是将颈部后伸,而且颈部旋转的度数,最多也只有60-70°。从力学角度看,当颈椎上、下端被固定,并有稍微后伸时,做旋转复位的力作用在多个椎体上.而且主要在颈椎的中下端。这是符合力学原理的。
3、2根据本组统计的资料来看。大多数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都发生变化,而以其变直为最多,其次为反张,前凸仅占少数。病变多以中下颈段的椎体(颈4—7)为多,并且多数为多个椎体同时病变。所以根据这种特殊表现我们在应用旋转复位法时。首先保持患者习惯姿势或中立位姿势。使颈部肌肉得以充分放松,将颈部稍微后伸,并行持续牵引,于这种位置行旋转复位法,恰能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所以我们所采用的旋转复位法其力是作用于多个病变椎体上。临床观察表明,疗效显著。另外,对于颈椎生理曲度前凸改变者,应用旋转复位法时,当使患者头颈部稍微前曲,牵引下行旋转复位。同样可纠正其过度前凸而恢复其生理曲度。其作用力易在多个病变的椎体上,与前者相同。对于生理曲度正常或改变不明显者,则在中立位牵引下,行旋转复位为佳。我们认为,只要旋转复位法应用得当。其作用力不是在上颈段椎体,而是在中下颈段多个病变椎体上。
3、3关于对棘突偏歪的认识。从以往的报道来看。旋转复位法主要应用于有棘突偏歪的患者。通过纠正偏歪的棘突,来调整小关节错缝从而达到治疗的 目的。我们认为,大多数颈椎病患者,病变部位不仅是单个椎体,而是多个椎体,且多数病变位于颈4-7。触诊时,病变压痛点位于几个棘突或棘旁,况且。颈椎棘突的生理变异也比较多见。因此。单纯根据颈椎棘突偏歪来选用旋转复位法。就限制了本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我们在临床上对旋转复位法进行了改进,不用拇指按压偏歪的棘突,而是使旋转复位手法产生的力作用在多个椎体上。这样即可以调整椎体间的关节错缝,又可以松懈小关节之间的粘连。增宽和扩大了狭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从而解除了对神经、血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刺激和压迫。因此,对于没有棘突偏歪的患者同样适用。
3、4关于旋转复位法的负作用。在治疗的144例中,出现不良反应,仅占4例。有2例与治疗当时无任何不良反应,只是在复诊时叙述治疗后有头晕加重情况。其中l例,继续行旋转复位法治疗。未再出现头晕加重等症状。144例中。因颈椎病有头晕症状者51例(属椎动脉型26例,其它型25例),经本法治疗后头晕消失或明显减轻者47例。为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揉捻、滚动要做的充分,使痉挛的肌肉最大限度的松弛下来。对于颈间部肌肉痉挛严重者。不能使用旋转复位法,否则,容易导致颈部肌肉的再损伤,使病情加重。②行旋转复位时。可以听到一连串的弹响声,但由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故弹响声也不同。病重时,可只有一声响,而且声音低钝、浑浊,随着疗程的延长,行手法时,可逐渐出现一连串的声响,最好出现一连串清脆的弹响声。但切记,不能一味的追求一连串响声而旋转过度,而适的其反。旋转度数以60°以下最为适宜。所以,行旋转复位法一定要轻巧,切记粗暴。③我们从临床观察到,旋转复位方向的先后次序与不良反应的出现可能有关。我们认为行旋转复位时应先向健侧旋转。后向患侧旋转。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④要在牵引状态下进行旋转复位,如果不牵引而强行旋转,则可能造成骨质的损伤和加重软组织的损伤。⑤对于行旋转复位法后,出现头晕甚至虚脱的患者。应仔细检查三步手法中是否皆应用得当。如果不属手法应用的问题。可改用提端摇晃法,疗效易可靠。⑥整个手法的应用,一定要连贯,一气呵成,同时应根据患者病程的长短、病势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及个体耐受程度的差异等,在治疗时因人而异,辩症论治,手法轻重缓急,运用要得当,以增强疗效,防止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1临床资料
1、1临床症状分析144例皆有颈肩痛,其中左侧42例,右侧77例,双侧25例;颈部活动受限105例,上肢酸麻痛112例,下肢麻木11例,眩晕51例,头痛36例,突然晕倒2例,视物不清29例,胸前区痛16例。下肢无力21例,步态不稳6例。查体:椎旁压痛76例,颈部肌肉僵硬58例,压颈实验阳性56例。臂丛牵拉实验阳性60例。
1、2 X线片分析本组病例均拍摄颈椎正、侧位片,根据需要,部分患者还拍摄双斜位片。144例X线片情况如下:
1、2、1生理曲度改变:正常23例,前凸5例,变直72例,反张44例,侧弯15例。
1、2、2椎间隙狭窄:所有病例中。颈2-3椎间隙无狭窄。从颈3-4到颈7一胸1不同颈段的椎间隙狭窄共71例。
1、2、3椎体鼓坠:112例有椎体鼓坠(包括椎体前后缘及椎间关节的鼓坠),其中颈1-3椎7例,颈4-胸1椎105例。
1、3分型情况按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讨论通过的分型标准。本组144例中,颈型3例,神经根型85例。脊髓型6例,椎动脉型26例,交感神经型14例。
2操作手法
根据临床应用体会,我们将本治疗手法分为三部分:
2、1预备手法此手法包括揉捻法和滚法,其目的在于松解痉挛僵硬的颈肩肌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之受到舒筋通络、宣通气血、解痉镇痛的效果。同时也为下一部手法的运用打好基础。
2、1、1揉捻法:患者正坐,术者位于患者身后,用双手拇指指腹交替在两侧颈部(肌肉处),至上而下做回旋揉捻。用力要均匀,力量要深达肌肉,以患者可以忍受为度,不要在皮肤上来回搓动。手法的速度不易过快,在压痛点处可做重点揉捻,时间应稍长一些。一般每侧施同样手法4-5遍。
2、1、2滚动法:患者姿势不变,术者手成半握拳状,第5掌骨头为支点。做腕部运动来完成滚动的动作。此手法用于头颈根部及双肩部,着力点要深,不可在皮肤上搓动,以防搓伤皮肤。一般做2-3分钟即可。
2、2治疗手法包括旋转复位法和提端摇晃法。这是治疗颈椎病的重点手法。其目的在于分解颈椎小关节粘连,纠正颈椎关节的错缝,并且可以加宽隙窄的椎间隙,扩大狭窄的椎间孔,使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从而缓解由于颈椎病变对神经根、血管及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而引起的症状。
2、2、1旋转复位法: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稍微侧身。下以右旋为例:用右手或右前臂置于患者颌下,左手托住枕部轻提,并用做颈部旋转运动2-3次。目的在于使患者颈椎肌肉放松,然后上提牵引颈部,并使其后伸,牵引的同时将患者头颈右旋至有固定感时,右臂再稍加用力右旋颈部,此时即可听到一连串的弹响声,一般响声清脆者疗效为佳。立即以同样手法向左侧(对侧)旋扶1次。此手法的要点在于手法的全过程都是在轻度牵引下进行。在应用本手法时要稳、准、轻揉,不可粗暴。旋转要适度,力量不易过大。
2、2、2提端摇晃法:适用于颈部肌肉痉挛。尤其是胸锁乳突肌痉挛的患者。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立于患者正背后。双手虎口分开,拇指顶住枕部,其余双手四指托住下颌部,双前臂压住患者的肩部,双手向上提端,同时手腕立起,再维持牵引下,双手腕做回旋运动6-7次,使患者颈部肌肉放松,后将患者头部在屈曲时旋转至左(右)侧。下部手法以左侧为例:右手扶住下颌,同时术者用右肩部、枕部顶住患者头部,在持续牵引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沿左侧痉挛之颈肌走向,至上而下揉捻至肩部,同时向右侧旋转至颈部。以相同手法于对侧再做一遍。此手法比较稳妥、安全,不易产生不良反应。
2、3善后手法包括劈法、散法、拿法及归合法等。其目的为放松颈肩部肌群.进一步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运,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软组织的炎性反应。本手法具有舒风通络、消炎止痛、调和气血之效。
2、3、1劈法: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五指分开放松,以手掌尺侧,劈打双肩部及背部1分钟。
2、3、2散法:用双手掌指桡侧在两侧颈部(肌肉处)交错散之,用力按压之后,散法效果才好。在从上至下到肩部时,改用掌侧散之,对两侧肩背部肌肉也要散到。做2-3遍。
2、3、3拿法:用拇指和掌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在肩部拿捏,拇指做环形运动。此法行1—2分钟。
2、3、4归合法:双手交叉。以两手掌大小鱼迹至患者颈部及肩部相对归挤。自上而下做2-3遍。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可在上述手法基础上加用扣法、抖肩法及捋顺法等。以颈肩部自觉发热为好,从而完成整个手法。
3讨论与体会
颈椎病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临床症状复杂,表现多样。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临床以保守治疗作为基本治疗方法,手法治疗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从我们临床观察来看,手法的疗效是满意的。在三步手法中,我们通过临床应用及观察,感到旋转复位法是治疗颈椎病关键的手法.此手法运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3、1曾有人提出旋转复位法,在旋颈时,其旋转作用部位主要在上颈段。而对颈椎病的好发部位下颈段,影响甚小。我们在应用时,特别注意了颈椎响声发出的部位,其发出响声的部位大多在颈4—7。另外,我们应用旋转复位法时,是将颈部后伸,而且颈部旋转的度数,最多也只有60-70°。从力学角度看,当颈椎上、下端被固定,并有稍微后伸时,做旋转复位的力作用在多个椎体上.而且主要在颈椎的中下端。这是符合力学原理的。
3、2根据本组统计的资料来看。大多数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都发生变化,而以其变直为最多,其次为反张,前凸仅占少数。病变多以中下颈段的椎体(颈4—7)为多,并且多数为多个椎体同时病变。所以根据这种特殊表现我们在应用旋转复位法时。首先保持患者习惯姿势或中立位姿势。使颈部肌肉得以充分放松,将颈部稍微后伸,并行持续牵引,于这种位置行旋转复位法,恰能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所以我们所采用的旋转复位法其力是作用于多个病变椎体上。临床观察表明,疗效显著。另外,对于颈椎生理曲度前凸改变者,应用旋转复位法时,当使患者头颈部稍微前曲,牵引下行旋转复位。同样可纠正其过度前凸而恢复其生理曲度。其作用力易在多个病变的椎体上,与前者相同。对于生理曲度正常或改变不明显者,则在中立位牵引下,行旋转复位为佳。我们认为,只要旋转复位法应用得当。其作用力不是在上颈段椎体,而是在中下颈段多个病变椎体上。
3、3关于对棘突偏歪的认识。从以往的报道来看。旋转复位法主要应用于有棘突偏歪的患者。通过纠正偏歪的棘突,来调整小关节错缝从而达到治疗的 目的。我们认为,大多数颈椎病患者,病变部位不仅是单个椎体,而是多个椎体,且多数病变位于颈4-7。触诊时,病变压痛点位于几个棘突或棘旁,况且。颈椎棘突的生理变异也比较多见。因此。单纯根据颈椎棘突偏歪来选用旋转复位法。就限制了本法的临床应用范围。我们在临床上对旋转复位法进行了改进,不用拇指按压偏歪的棘突,而是使旋转复位手法产生的力作用在多个椎体上。这样即可以调整椎体间的关节错缝,又可以松懈小关节之间的粘连。增宽和扩大了狭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从而解除了对神经、血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刺激和压迫。因此,对于没有棘突偏歪的患者同样适用。
3、4关于旋转复位法的负作用。在治疗的144例中,出现不良反应,仅占4例。有2例与治疗当时无任何不良反应,只是在复诊时叙述治疗后有头晕加重情况。其中l例,继续行旋转复位法治疗。未再出现头晕加重等症状。144例中。因颈椎病有头晕症状者51例(属椎动脉型26例,其它型25例),经本法治疗后头晕消失或明显减轻者47例。为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揉捻、滚动要做的充分,使痉挛的肌肉最大限度的松弛下来。对于颈间部肌肉痉挛严重者。不能使用旋转复位法,否则,容易导致颈部肌肉的再损伤,使病情加重。②行旋转复位时。可以听到一连串的弹响声,但由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故弹响声也不同。病重时,可只有一声响,而且声音低钝、浑浊,随着疗程的延长,行手法时,可逐渐出现一连串的声响,最好出现一连串清脆的弹响声。但切记,不能一味的追求一连串响声而旋转过度,而适的其反。旋转度数以60°以下最为适宜。所以,行旋转复位法一定要轻巧,切记粗暴。③我们从临床观察到,旋转复位方向的先后次序与不良反应的出现可能有关。我们认为行旋转复位时应先向健侧旋转。后向患侧旋转。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④要在牵引状态下进行旋转复位,如果不牵引而强行旋转,则可能造成骨质的损伤和加重软组织的损伤。⑤对于行旋转复位法后,出现头晕甚至虚脱的患者。应仔细检查三步手法中是否皆应用得当。如果不属手法应用的问题。可改用提端摇晃法,疗效易可靠。⑥整个手法的应用,一定要连贯,一气呵成,同时应根据患者病程的长短、病势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及个体耐受程度的差异等,在治疗时因人而异,辩症论治,手法轻重缓急,运用要得当,以增强疗效,防止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