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泓的新疆风景画

来源 :艺术观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li_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油画语言表现我国西部雄奇瑰丽的自然景色,这种艺术实践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曾有相当一批油画家像当年的印象主义者一样,离开都市,走向民间乡野,面向实景写生。那是石泓随父母和中正中学迁离杭州,在浙皖边界辗转飘零的动荡年代。当时他还是一个孩子,不晓得艺术为何物,但却因父亲的关系,幸运地拥有了一块20公分大小的薄石板和一支石笔,可以随划随擦。若要追溯石泓习画的起点,那就是他骑坐在条石门槛上画的家养的兔子,以及门前的鸡和天井里的乌龟……
   他从这里出发,在艺术道路上用画笔摸索,最终为新疆风景画在中国油画史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作品也成为地域美术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2006年,石泓的油画风景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和观众见面,他和他同样习油画的妻子一起,在中国美术馆、乌鲁木齐美术馆、西湖美术馆三地举办了题为“塞外天风”的巡回展览。一时间,苍郁的天山,巍峨的昆仑,亮丽的喀纳斯……触动了人们的真情实感,这些宁静诚挚而又气魄宏大的作品引领观者步入自然的净土,人们不禁会问,是什么样的人能如此贴近自然,又是怎样的勤奋不懈才能创作出这样多的佳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批又一批留苏艺术家回国执教,培养了自己的第一批大学生。石泓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始接受正规艺术教育的。他的父亲是画家,母亲是脱离封建家庭,去乡村办学的新女性,也擅画“梅、兰、竹、菊”。不过石泓最初的志愿是军工,他从小喜欢制作航海模型,参加各种航模比赛且成绩不匪,并在高中毕业时保送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后因当时有艺术类院校优先录取学生的规定,被上海戏剧学院提前招收,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上戏舞美系在教学中素以重视绘画基础著称,尤其强调要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对学生写生能力的要求很高。当时颜文粱是他们的色彩教员,除了练习外光下对色彩的把握外,还要求他们做室内写生,并分析自己的作品《厨房》。学生还定期去颜先生家中,分批细读颜先生在欧洲留学时的写生原作,聆听先生耐心的讲解。后来,周本义从苏联留学回校,带来大量油画写生作品,就挂在他们的教室里,使他们对写生又多了一个视角。这四年的学习经历是石泓习画最初的基础,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老师对他的教诲和期待,在此后的40多年里,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他的理想从未改变过。
   本科的学习很快结束了,带着坚定的信念和理想,石泓离开了美丽富庶的家乡和亲人,志愿赴疆,最初进入演出单位,奔波在全疆各地。那时的生活是紧张忙碌的,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艰苦的环境历练出他坚定的意志,在他从事舞台美术工作的同时,总是随身携带画箱,坚持在服务工农兵的演出行程中写生。可以说,在新疆生活工作的四十多年,跋山涉水的写生,和牧民、戍边战士、科考队员、养路工……的共同生活没有间断过。他年轻、充满豪情和浪漫的心在他播种理想的土地上扎下了根。他欣赏燥烈空气里金色的阳光,怀揣连绵的天山和纯净的博格达峰,用江南人温润优雅的心去触摸西北辽阔的土地,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他的学生、他的事业,献给了第二故乡新疆。
  


  


   石泓在上戏受到的主要是苏派绘画的训练和教育,但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石泓曾做过多种尝试,去“印象”、去“表现”、去“分割”……但最终他还是选定了写实主义创作手法。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新疆的地形地貌与自然形态的种类很多,不同类型的景色似乎能在已有的各种油画体系中找到对应的表现方法,但一旦转移视线,就会发现办法还是不够多,那些看似恰当的手法并没有足够丰富的内容包容新疆的景色,反倒容易把无限丰富的自然符号化。石泓坚持运用写实主义手法一丝不苟地对待自然的主要原因则是只有这种做法才吻合他对待自然的态度:五体投地。他边看边走,边走边画,在新疆丰富多彩的景色中游刃有余。茫茫的大漠戈壁,孤寂的边防哨所,遥远的深山牧场,空旷的高山雪原,至今还回响着他的足音。
  80年代初,时任新疆话剧团副团长的石泓被调至新疆艺术学院,由演出单位转为教学单位的领导,他的绘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长期深入的对景写生造就了他对题材的控制与把握能力,培养了他敏锐的观察力。他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对地域风景画具有重要价值的图式语汇,这使他的绘画教学独具特色。学校每年的寒暑假则开始为他从事大尺幅的风景画创作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霍将军歌》、《亲亲百年》是他这一阶段的力作,前者的基调是怀古,充满历史感,凝重坚实,平静中饱含时间的力量与崇高。后者是民居,没有苦涩,没有在描绘村民自己搭建的土房子时常见的居高临下的“同情”,反倒充满了温馨与欢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他和乡民同吃同住时的感悟。《迤逦天山》、《冰始泮水微萌》、《荒城斜枕碧溪头》是这段时间他带学生下乡的写生,更多是远离人居的“野景”,呈现的也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本身的气质。特别的是,他们分别是三联画、四联画和五联画,新疆山水的辽远,山势连绵之间的起伏,以及无限的想象空间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果有足够的画框,石泓愿意一直这样画下去,尽写天山的宽厚与广博。这样的写生感受敦促他在后来的风景创作中努力解决新疆无边无际的景色与画框有限的边缘之间的矛盾,誓把新疆画出来。
  


   石泓的创作状态主动、自由、时而带着孩子气,他会指着自己的画布仔细地征询孙子的意见,并认真地作出修改,没有任何顾忌,有时候又会对周围人近乎一致的“合理化建议”置之不理,一意孤行,并很严肃地申诉自己的理由。画画对石泓来说是件快乐的事,他并不想通过画画来达到什么目的。坚守理想、目标明确,心无旁骛、踏实勤勉或许是他那一代人的共性。作画时,无论遇到什么难题,他总是满怀欣喜地去克服,他相信自然主义手法的力量,觉得自己需要的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完善自己的技艺。80年代后期,人们对“一统天下”的苏派绘画的质疑曾经到了一个高潮,同时开始积极地探讨各种理论问题。这时石泓强调在艺术上要“胸无大志”,画家应该有意疏远理论的混乱。他觉得自己能在这样一个天高地远的地方工作,安安静静地生活,用心体会,用心观察,不懈地用画笔探索新疆的魅力是他的幸福。
   石泓的油画语言朴实灵动,技法纯熟,物我两忘。在用色上追求纯净中的微妙、绚丽中的优雅,冷峻中有柔媚,热烈时有矜持。其构图能力极强,表现的内容丰富,画面稳健有力,能把握天山宏阔的场面,传递其气势,既有深远的厚度,又有高远的伟岸,既舒展又坚实。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景色,石泓都是克己的,决不自作聪明,愉悦人心,也决不自以为是,放大自己的感觉,他总是竭尽全力接近对象,和观者一起感受造物的伟大,为此他总是能通过自己的画面传递出人在自然中一些微妙感受。
  


  《气凝西北天》、《银山铁壁》、《冰河滋春林》表现的都是新疆冬季的景色,石泓能做到把心交给自然,由她们去诉说。在我们面前,《气凝西北天》气势恢宏,虽是冰峰雪岭但却热烈浪漫,《银山铁壁》博大深沉,远望寒林森然,却是宁静优雅,有冬的温暖。《冰河滋春林》柔美多情,凝铸冬季一瞬,流淌春的信息。画面上,我们看不到作者刻意想说什么,他似乎很坚定地相信,人心相通,感动也会相通。新疆的风景完全融进了石泓内心,他的作品帮助人们去发现新疆的美,帮助面对景色激动不已但却无从下笔的后学开始自己的风景之旅。《苍郁满青州》、《极目芳原》、《山川之间》、《盛夏而实》都是石泓描绘的天山风景,同样是满眼的绿色,在他那里却能够做到各不相同。究其原因,是长期的边疆生活使他有时间细细品味眼前的一草一木,感受自然中的氛围,贴近不同景色的特质。因此此他所呈现的自然是活生生的,静穆中有细腻而微妙的变化,瞬息不停,包蕴无限。此外,石泓的构图是一般的行旅无法获取的,他曾言“构图全在腿上”,意思就是如果不爬山,不亲自触摸天山的脊梁,就不可能知道她的厚度,也不可能了解她于静默伫立之中的千姿百态。
  


  


   2006年,石泓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油画展的时候仍旧带着他一贯的天真,他说自己有一个心愿,想听听专家学者的意见,开拓自己的视野。在与画展同步的研讨会上,会议主持曹意强教授结合他的作品就地域文化的世界性问题作了剖析。他谈到,英国画家康斯特布尔,法国画家塞尚的题材地域性特别强,但他们所发展出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却具有世界性,这种世界性其实来自于艺术家的性格和智慧。地域性和特殊性是艺术家艺术品质的试金石。石泓以写实主义手法创作出如此众多而迷人的作品,恰恰证明了他具有出色的艺术表达能力。从画中可以看到他创造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图式语汇,就在这种创造中,他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把限制转换成资源。
  《日暮黄云高》、《我居昆仑山》、《山林客》、《青海湖暮色》、《远歌无声》等都是在展览期间给人留下印象很深的作品。戈壁荒漠虽然寂廖,但却雅致;巍峨的昆仑难以望尽,却能容在人的心胸里;远离城市的山林令人向往,但只有平和冲淡的心境能与之匹配……石泓四十多年的边疆生活是艰辛的,岁月的磨蚀,练就的理想更纯粹,呈现的生活态度更泰然,他眼中的风景是祥和的,他对生命是敬畏与热爱的。对他来说,理想是崇高的,追求理想是不能有丝毫懈怠的,只有这样,生命中才不会留有遗憾。
   2006年底,石泓将巡回展览的最后一站安排在故乡杭州,算是对家乡父老的汇报。随后从西溪湿地开始,追寻青年时期的足迹,将目光投向西子的秀色。不久,水乡空气的迷蒙,江南湿地的润泽,这些令他魂牵梦绕的景象都一一出现在他的《西溪》组画里。题材的变化没有带给他太多难题,纯熟的油画语言使他能从容地表达内心和自然的对话。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江南风景秀丽中透出大气,安宁中蕴含野逸,柔美中坚韧有力。
   令人倍感遗憾的是,就在石泓完成了他的第一批故乡风景画创作时罹患癌症,不得不就此搁置画笔。病中的石泓乐观豁达,笑对生死,依然尽自己的力量亲近大自然,甚至在寒冷的冬季到骛源采风。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仍然能从窗口捕捉到自然的讯息:春天到了,花儿开了……
   石泓生前很喜欢他在边境界碑前的一张留影,因为女儿给这张相片命名为“国有疆界,艺无止境”。如今,我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的是,将有限的生命托付给永恒的事业,生命就没有遗憾。人终将离世,人所创造的作品则与人的精神一起得以留存。坚忍、沉静,从容、优雅,纯真、豁达,博大、深远,这是石泓的风景画,也是人们所熟悉的石泓。
其他文献
        
期刊
唐明珍生于1950年,上海市人,196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83年结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为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省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油画家。   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美术作品展览和出国艺术展览。其中包括:“中国小幅油画展”、“中国现代油画展”,“全国宣传画展览”,“香港·中国东北油画大
期刊
王广范出生于1957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本科。云南省美术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昆明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昆明五华区青少年宫高级美术教师。昆明市政府表彰“优秀园丁”,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云南民族艺术—美术》特聘主要编委。  参展作品:  1993年 《阿囡山歌》油画,全国教育工作者绘画展二等奖。  1993年 《晚归》油画,深圳—中国博雅油画大赛。  
期刊
唐卫强1970年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  199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基础教研室主任。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省油画研究协会会员  黑龙江省水彩画协会会员  油画作品多次在专业画展入选获奖  专业论文多次在国内多家刊物上发表刊登
期刊
文志,1951年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画院签约画家,广东水彩研究会会员。水彩画作品曾入选第三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中国水彩艺术展,中国美协新人新作展等全国性展览。水彩《铁流万里》获第二届广东水彩展银奖。
期刊
     
期刊
余建生:职业画家   1977年出生于书画之乡——福建莆田,现定居北京。199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 2001年在浙江美术学院进修。2002年台湾多家艺术杂志艺术专栏刊登介绍其作品,作品并被台湾多家画廊和多位收藏家珍藏;2003年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多幅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2004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参展,多幅作品被各企业家、收藏家、及社会各界人士收藏;2005年2月在厦门举办个人画展,受到
期刊
胡旭明简历:   胡旭明,1994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丽水油画院画师,缙云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在中国美院环境艺术系进修.   水彩作品《樱桃熟了》入选浙江省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综合美展,水彩作品《残荷》入展丽水市第二届青年美术探索展,作品《暖秋》获丽水油画大展银奖,作品《山风徐来》入选第二届全国风景、风情油画展。作品《门前那座山》获浙江省第四届青年美展
期刊
陈光海,1966年12月生于海南博敖,198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进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工作多年,1993年起在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任教,2005年调入海南省群众艺术馆,现为美术摄影部主任,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历年来从事油画和水彩画创作,特长美术设计、摄影,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和省美展和刊物发表。
期刊
刘拥简历    刘拥,1957年出生,新疆和田市文化馆专业画家,新疆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同学会会员、新疆画院特聘院外画家,副高级研究馆员。油画和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级美展和国际巡回展,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60余件作品被国内和国际友人收藏。四川电视台国际部、新疆经济电视台、新疆电视台“文艺30分”、山东威海电视台都先后制作了专题《大漠画家刘拥》、《胡杨画家刘拥》、《生命的告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