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探究意识是人所具有的愿意并能够多方面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心理特征,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发生的前提。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那些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放飞学生想象、切入学生心智的教育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需要,也与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契合,是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
一、培养兴趣,激活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稳定的兴趣能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向上,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丰富。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要善于用问题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优化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老师就可以在孔乙己的名字上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孔乙己”的原型是谁?在日常生活中真有孔乙己这样的人吗?“孔乙己”三字有何深刻含义?通过饶有兴趣的探究,学生大都会意识到孔乙己这个可有可无的苦命人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还有的学生甚至惊喜地发现,“孔乙己”三字影射了“孔仲尼(孔子)”,“乙”和“仲”,都是第二的意思,“己”与“你”(尼)谐音相对……这样,学生对《孔乙己》这篇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一定会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在文章空白处、矛盾处以及语文与生活的契合处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教学《麦琪的礼物》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德拉与杰姆在互赠完“礼物”后的那段“空白”巧设问题:此时此境,德拉与杰姆相视无语,如果要你为他们设计几句对白,该如何设计?比较你设计的对白与原文的“空白”,你觉得哪一个更有艺术表现力?通过探究,学生既能感受到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妇之间的真情,又能领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二、创设情境,形成探究的氛围
探究意识的养成有赖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而学生主体性需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因此,语文课堂应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与老师、文本的探究式对话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主动更投入地开展阅读与思考,而且能满足学生探究与发现的深层需要,产生积极的探究体验,进而积淀学生关注、思考、探究未知事物的浓厚兴趣、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结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编排,即菲利普全家在旅途上遇到了穷水手于勒,而在B剧中,于勒则由一个穷水手摇身一变,成为了百万富翁。让学生通过对比,自行探究在这两个情境中菲利普全家对于勒的态度,从而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小人物的辛酸和悲哀,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也会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又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这篇科普小品文时,教师就可以大胆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死海的地形特点、海水成分等知识,自行探究死海的成因,然后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参照物——细读课文,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课文的描述有何不同……
三、亲近生活,养成探究的习惯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基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认识,引导学生对学习与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把生活资源转化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资源,让学生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从生活、社会中发现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自主、深入地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
努力地开发、拓展语文资源,如探究家乡民俗风情的形成和演变的原因、街头广告标语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写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等等。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从确立大语文观念出发,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更重要的是,“探究”意识逐渐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已逐渐形成。
四、体验成功,享受探究的乐趣
语文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享受到探究的乐趣,才会有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在关注探究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探究的过程,关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个性体验。因此,对探究学习的评价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大量的事实证明,对学生微小进步的肯定,能促使学生去更加努力地获取更大的成功。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要善于设计出不同的教学项目、不同程度的达成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注重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能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对那些没有及时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绝不能简单地批评责备,而应该尽量发现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启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正确的结论。
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激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培养兴趣,激活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稳定的兴趣能使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向上,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丰富。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要善于用问题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优化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老师就可以在孔乙己的名字上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孔乙己”的原型是谁?在日常生活中真有孔乙己这样的人吗?“孔乙己”三字有何深刻含义?通过饶有兴趣的探究,学生大都会意识到孔乙己这个可有可无的苦命人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还有的学生甚至惊喜地发现,“孔乙己”三字影射了“孔仲尼(孔子)”,“乙”和“仲”,都是第二的意思,“己”与“你”(尼)谐音相对……这样,学生对《孔乙己》这篇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一定会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在文章空白处、矛盾处以及语文与生活的契合处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教学《麦琪的礼物》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德拉与杰姆在互赠完“礼物”后的那段“空白”巧设问题:此时此境,德拉与杰姆相视无语,如果要你为他们设计几句对白,该如何设计?比较你设计的对白与原文的“空白”,你觉得哪一个更有艺术表现力?通过探究,学生既能感受到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妇之间的真情,又能领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二、创设情境,形成探究的氛围
探究意识的养成有赖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而学生主体性需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因此,语文课堂应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与老师、文本的探究式对话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更主动更投入地开展阅读与思考,而且能满足学生探究与发现的深层需要,产生积极的探究体验,进而积淀学生关注、思考、探究未知事物的浓厚兴趣、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结尾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编排,即菲利普全家在旅途上遇到了穷水手于勒,而在B剧中,于勒则由一个穷水手摇身一变,成为了百万富翁。让学生通过对比,自行探究在这两个情境中菲利普全家对于勒的态度,从而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小人物的辛酸和悲哀,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也会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又如在教学《死海不死》这篇科普小品文时,教师就可以大胆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死海的地形特点、海水成分等知识,自行探究死海的成因,然后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参照物——细读课文,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课文的描述有何不同……
三、亲近生活,养成探究的习惯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基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认识,引导学生对学习与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把生活资源转化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资源,让学生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从生活、社会中发现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自主、深入地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
努力地开发、拓展语文资源,如探究家乡民俗风情的形成和演变的原因、街头广告标语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网络时代的阅读与写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等等。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从确立大语文观念出发,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更重要的是,“探究”意识逐渐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已逐渐形成。
四、体验成功,享受探究的乐趣
语文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享受到探究的乐趣,才会有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在关注探究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探究的过程,关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个性体验。因此,对探究学习的评价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大量的事实证明,对学生微小进步的肯定,能促使学生去更加努力地获取更大的成功。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要善于设计出不同的教学项目、不同程度的达成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注重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能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对那些没有及时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绝不能简单地批评责备,而应该尽量发现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启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正确的结论。
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的激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