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关注从肤浅到深入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tiankong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每每热点事件一出现,我们总能第一时间对其保持高度的关注,然而,当下一个热点事件产生后,我们的目光又会被吸引过去,之前的热点便鲜有人问津,慢慢被人忽略了……其实,只凑了个热闹,成为事件的忽视者。
  我认为,我们对事件应有着深度关注,保持长久的热度,自始至终,通过对涉及社会弊病事件的追问,唤醒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肤浅的关注,并不是真正的关注。前些时候,市场传出了有“假鸡蛋”“假牛肉”等令人大吃一惊的消息。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朋友圈里的转发量足以体现出公众对这件事极其关注。即便是这样关乎日常饮食的问题,也随着时间推移很快淡化了。到了现在,这类食品问题仍然存在,可是没有了媒体曝光,谁还会再去关注呢?还有诸如近段时间发生的一连串热点事件,鸿茅药酒虚假广告、翟天临学术风波……有多少事件至今尚未解决?又有多少事件,我们消减着,甚至失去了关注的兴趣?
  这样肤浅的关注,可能导致我们蜕变成一个“凑热闹”者,成为一个对事件的旁观者。而正是因为很少有人持续深入地去关注,并着手去解决这类的问题,才会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如果我们都成为了事件的忽视者,许多棘手的问题都会一直“问题”下去。我们呼唤真正的关注者。
  的确,在热点事件出现后,也会出现一些真正的“关注者”,是他们给人们带来了福音。
  前不久,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霍金去世了。他的去世再度引起了人们对渐冻症的关注。在那些惊讶、惋惜的人背后,有一群科学家正在对这类病症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种用来治疗女性疾病的药物,对患渐冻症的动物有效。人为患上病症的小鼠在服用药物后出现恢复。这项成果将是对该病症治疗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如果没有这样的关注者,以长久的关注和积极的行动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那社会上出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当然,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深入关注,那样你虽面面俱到,却免不了因精力不足而碎片化,最终还是沦为忽视者。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价值判断,再去努力追寻事件的真相。
  因此,我们在对一件事关注之前,应先用理性去分析这件事是否值得关注,有些博人眼球的事件知道就好;而一旦选择了自己真正需要关注的事件,便不应该再有所退却,而应以真心去努力付诸行动,因为“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让关注在我们理性分析、持续研究、永不遗忘中,从肤浅走向深入。
  (指导老师:快乐如风)
  原阳点评
  文章兼有理性思辨和人文关怀,让人欣慰。当下我们的信息生态是:自媒体太多,事实不够用了。更有种种“新闻”不过是对公众焦虑的刻意迎合、刺激,常常反转,大众的情绪也很容易被标签牵着鼻子走,不问事实和是非。
  如何解决这种情况?大众应多一点耐心,给真相一点时间。面对一击即中的情绪观点,不妨反复核查、全面思考。走出信任迷雾,是我们每个人应去承担的责任。我们也希望未来的信息环境能从芜杂到清明,从扑朔迷离到廓然朗清。
其他文献
亲情是赞歌,需要去歌唱,但如何歌唱,才能让人领略其中滋味,就是一门艺术了。美词妙句的叠加,歌唱的只是表面;剖开来,深入进去,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反而会让这份歌唱变得婉转曲折,让人沉醉。  本期,我们精选了三篇书写亲情的文章,或许文笔略显稚嫩,但切入的角度独特,既让人有同理心,又有代入感。第一篇写老人需要陪伴,取材于日常生活,思考了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第二篇写父亲爱种花草,其
期刊
最近与一位读者交流,他问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做编辑这么多年,你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文章?还能复述文章内容吗?  我思谋良久,还是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是的,有一篇。这一篇不是被公开发表的习作,而是一篇真实的高考高分作文,来自2013年江苏宜兴的一名考生写的——《风沙渡》。那一年,江苏卷的作文题目是“拒绝平庸”。  那篇作文我只看了一次,但内容现在都可以复述。  ★小餐馆★  开头就是神来之笔:  不
期刊
一  “丁零零,丁零零”,闹钟嘈杂的声音打破了徐超凡的残梦。啊?六点三十了。他拉开窗帘,外面的能见度很低,灰蒙蒙的雾堵在窗前,像黄泥沙上翻滚的潮汐。这天将是他高中的倒数第一百天。  徐超凡弯着腰坐在床上,将脸埋在双手中,竭力从先前迷幻的梦中逃离。他强迫自己深呼一口气,随后连冲带撞地杀到卫生间的镜子前,打开水龙头,在冷水的刺激下,他的意识终于渐渐苏醒。他想起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想到昨天班主任在全班同
期刊
父亲爱侍弄些花花草草。  家的后院,都被父亲用来种花,百花丛中,争奇斗艳,馨香扑鼻。徜徉于花海中,时常令人心旷神怡。空闲时,父亲总是待在后院。  弄花儿只是父亲的业余爱好,实际上他没啥文化,就一名普通工人,但因为我们而不普通。  为了养活一家人,他每天都拼死拼活。奶奶曾多次叫他丢掉那份工作,他始终不肯,其中的艰苦常人难以想象。  盛夏,顶着火辣辣的烈日,披上一层薄上衣,戴上黃得发黑的手套,拎着一把
期刊
天启六年,黄宗羲十七岁。就在上一年岁尾,他刚完婚,娶的是同邑叶氏。这之前的几年,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无忧的岁月。在县学读书时,不算用功,远不像白居易那样,写字写得把手磨出了茧子。他喜欢买《三国》《残唐》之类的演义,藏几十册,在帐中,等父母熟睡,便偷偷地“长燃一盏灯”,放那乱世的“风云壮入襟怀”。  小孩子“不务正业”,原是天性。同为绍兴人的鲁迅,从小就爱用压岁钱买荆川纸和画谱,把它们藏在楼梯或床垫下
期刊
人们回忆自己的高三生活,总会说:“那是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血泪史。”是啊,每个经历过高三的人都知道,那是一段掺杂着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的时光。当高考最后一门科目的结束铃声悠然响起后,又有多少人在走出教室的一刹那放声大哭?那时,是这一段炼狱般生活的尽头。  地狱  作为一名高三党,我自己无法轻易用言语来描述这每天都十分相似的一年——枯燥、乏味却又不可以有丝毫的松懈。这个应试教育的时代似乎没有给我们其他
期刊
她曾是一位温婉娴静的韶华女子,白塔碧波旁的素衣佳人。明眸善睐,柔情万千,秀眉微颦,唇红齿白;身材修长曼妙,象牙色的素颜自然动人。经行处,长发飘飘,白衣胜雪,凉风徐徐。她性情偏内向,文静中略有些忧郁,带有些许清高,喜欢把一些少年心事付诸笔端,更有被她戏称为“豆腐块”的文字见诸报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何况她是位迷人的才貌兼备女子。不过,所有的这些只存在于仅有的几张老照片中,如今,容颜已被那几十年来
期刊
我生活在城乡结合部。那里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也少有农村的碧水蓝天。可记忆中,那些摆满路边摊的小巷填满了我童年时期朴实的时光。  巷子在小区旁。夜幕降临,巷子就如沉睡的孩子苏醒了一般喧闹起来。冰糖葫芦的叫卖声、铁板烧散发的香气、炸鸡腿金灿灿的脆皮……整条小巷隐没在袅袅炊烟之中,升腾着人间烟火。  饭点,尤其是夜宵时刻,形形色色的人出没于沸腾的小巷。放了学的学生,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课程,饥渴难耐时来一碗
期刊
古人眼中的月是什么模样的?在古人眼中,月亮应是永恒与古典的。是一轮白玉盘镶嵌在天上,是无限情思幻化成团圆的模样,是心灵呵护,摩挲的梦想。“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它若即若离地凝视人间,一如我们深情地仰望它。我们能掬起一捧散金般的月光,却永远抵达不了它空山幽谷般的灵魂。我们在人间不停地跋涉,想着一些如月般的容颜和如月般的话语,而月,只在苍穹深沉地思索。  今人眼中的月是什么模样的?当今天我
期刊
中华文化怎么样?没有人能说详尽。中华文化是在世界浩浩荡荡进步潮流中给人带来的美好记忆。它是大汉时不远万里,抵达罗马的绚烂绸缎;是大唐盛世明月美酒般的唐诗;是清明的宋王朝涌出的香茗清酒般的宋词;还是明代熊熊烈焰中煅出的精致青花瓷……两千多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直吸引着各国来客,尤其是“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的茶叶和“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的水墨画向世人展示着东方独有的魅力。  丹青染山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