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是消防救援队伍防火工作的主线,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彻底肃清重点单位火灾隐患,降低火灾风险,难度较大,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重点单位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關键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
在日常消防安全监管中,为更好提升自身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帮助单位消除火灾隐患及存在的违法行为,加大社会面火灾防控工作,做好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成为了首要任务。重点单位的日常监管在整体消防工作中重要性突出,对消防监督员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重点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一幢建筑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管理单位的,应明确各方消防安全责任。根据《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第120号),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是监督抽查的重点对象。消防监督员进行重点单位监督抽查或者“双随机”检查时,应当从消防许可及验收备案,消防安全管理,建筑防火,安全疏散,消防控制室,消防设施器材(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给水系统设施、自动灭火系统、其他设施器材),其他消防安全管理等内容进行重点抽查,并在执法过程中全程使用执法记录仪进行录音录像。其中,消防许可及验收备案、消防安全管理等内容可通过查询消防台账的方式进行检查;建筑防火、安全疏散、消防控制室等内容可通过现场查看的方式进行检查;消防设施器材则需要通过现场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查看,运用联动测试、控制设备反馈信息等方式进行检查。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我们不断探索更加符合社会现状的监管方式,其中微型消防站建设成为火灾防控工作的有力手段,微型消防站建设工作中提出的“救早、灭小”处置理念大大降低了有影响力火灾的发生。因此,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工作应当重点检查,检查内容包含站点的设置是否根据建筑或建筑功能分布情况进行合理设置;消防器材和装备是否符合要求;值班队员是否在岗在位;值班队员对建筑情况是否熟悉了解,突发情况下是否能按照要求及时到达现场进行处置。一个好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能有效降低本单位及周边单位火灾发生概率,有效遏制火灾,大大提升社会面火灾防控力。
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难点
(一)意识树立难
在现阶段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中,工作难点首先表现在意识层面,相关人员对于消防安全隐患存在较为明显的疏忽大意现象,必然也就很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由于取消了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持证上岗的规定,部分新到岗的责任人、管理人消防安全意识不强,对消防工作人力物力投入不多,导致单位整体消防安全意识不强,这就给消防监督员日常监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给消防宣传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相应监管工作中也必然会出现较多问题。基于此,缺乏消防安全意识已然成为消防监管工作中的难点,因此未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工作应将树立消防安全意识作为重点,在提升消防安全意识的同时,为监管工作创造理想条件。
(二)制度落实难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工作的难点还表现在制度落实上,该项工作也是建立在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上。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根据单位性质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完全按照制度落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具体人的安排同样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大框架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与单位相适应的制度,能使制度落实效果更好。一旦相关岗位人员自身职责和任务得不到明确,后续监管工作必然也就难以落实到位。现阶段虽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依然存在着内部管理混乱,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责任人的职责不清晰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消防监督人员在监管过程中进行指导以及宣传基础的消防知识。
(三)解决遗留问题难
随着经济发展,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内部业态悄然变化,重点单位空间改变使用性质现象严重,大量的局部装修导致火灾隐患突出,给日常的建筑防火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于监管人员和单位来说,既要充分熟悉掌握整体建筑结构、原使用性质等信息,又要能够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另外还面临着火灾隐患整改存在困难的问题,很多火灾隐患在施工时已经存在,后续整改确实困难,部分火灾隐患甚至需要停业整改,导致整改火灾隐患工作与单位经营效益发生很大矛盾。行政处罚作为督促火灾隐患整改的有效手段,能够督促整改一批火灾隐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确实无法解决。监管的最终目标是消除火灾隐患,这就需要消防监督员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共同解决难题,也必然对消防监督员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
三、结语
为了进一步增强消防安全监管效果,必然需要相关人员首先明确监管重点和难点,进而规范化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切实解决监管难点,确保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监管实效性,实现消除火灾隐患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19年修订)[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4-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第120号)[Z].2009-4-30.
[3]程乔漉,魏玉良.基于工业园区消防安全状况及对策[J].消防界(电子版),2018,4(23):59-60.
關键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
在日常消防安全监管中,为更好提升自身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帮助单位消除火灾隐患及存在的违法行为,加大社会面火灾防控工作,做好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成为了首要任务。重点单位的日常监管在整体消防工作中重要性突出,对消防监督员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重点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一幢建筑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管理单位的,应明确各方消防安全责任。根据《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第120号),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是监督抽查的重点对象。消防监督员进行重点单位监督抽查或者“双随机”检查时,应当从消防许可及验收备案,消防安全管理,建筑防火,安全疏散,消防控制室,消防设施器材(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给水系统设施、自动灭火系统、其他设施器材),其他消防安全管理等内容进行重点抽查,并在执法过程中全程使用执法记录仪进行录音录像。其中,消防许可及验收备案、消防安全管理等内容可通过查询消防台账的方式进行检查;建筑防火、安全疏散、消防控制室等内容可通过现场查看的方式进行检查;消防设施器材则需要通过现场对消防设施器材进行查看,运用联动测试、控制设备反馈信息等方式进行检查。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我们不断探索更加符合社会现状的监管方式,其中微型消防站建设成为火灾防控工作的有力手段,微型消防站建设工作中提出的“救早、灭小”处置理念大大降低了有影响力火灾的发生。因此,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工作应当重点检查,检查内容包含站点的设置是否根据建筑或建筑功能分布情况进行合理设置;消防器材和装备是否符合要求;值班队员是否在岗在位;值班队员对建筑情况是否熟悉了解,突发情况下是否能按照要求及时到达现场进行处置。一个好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能有效降低本单位及周边单位火灾发生概率,有效遏制火灾,大大提升社会面火灾防控力。
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难点
(一)意识树立难
在现阶段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中,工作难点首先表现在意识层面,相关人员对于消防安全隐患存在较为明显的疏忽大意现象,必然也就很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由于取消了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持证上岗的规定,部分新到岗的责任人、管理人消防安全意识不强,对消防工作人力物力投入不多,导致单位整体消防安全意识不强,这就给消防监督员日常监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给消防宣传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相应监管工作中也必然会出现较多问题。基于此,缺乏消防安全意识已然成为消防监管工作中的难点,因此未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工作应将树立消防安全意识作为重点,在提升消防安全意识的同时,为监管工作创造理想条件。
(二)制度落实难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工作的难点还表现在制度落实上,该项工作也是建立在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上。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根据单位性质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完全按照制度落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具体人的安排同样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大框架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与单位相适应的制度,能使制度落实效果更好。一旦相关岗位人员自身职责和任务得不到明确,后续监管工作必然也就难以落实到位。现阶段虽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管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依然存在着内部管理混乱,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责任人的职责不清晰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消防监督人员在监管过程中进行指导以及宣传基础的消防知识。
(三)解决遗留问题难
随着经济发展,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内部业态悄然变化,重点单位空间改变使用性质现象严重,大量的局部装修导致火灾隐患突出,给日常的建筑防火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于监管人员和单位来说,既要充分熟悉掌握整体建筑结构、原使用性质等信息,又要能够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另外还面临着火灾隐患整改存在困难的问题,很多火灾隐患在施工时已经存在,后续整改确实困难,部分火灾隐患甚至需要停业整改,导致整改火灾隐患工作与单位经营效益发生很大矛盾。行政处罚作为督促火灾隐患整改的有效手段,能够督促整改一批火灾隐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确实无法解决。监管的最终目标是消除火灾隐患,这就需要消防监督员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共同解决难题,也必然对消防监督员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
三、结语
为了进一步增强消防安全监管效果,必然需要相关人员首先明确监管重点和难点,进而规范化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切实解决监管难点,确保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监管实效性,实现消除火灾隐患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19年修订)[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4-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第120号)[Z].2009-4-30.
[3]程乔漉,魏玉良.基于工业园区消防安全状况及对策[J].消防界(电子版),2018,4(2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