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CU有8、16、32位之分,也有ARM与非ARM之别:目前部分厂商采用了ARM Cortex-M4核,希望进军DSP领域:DSP老大一一TI把自己的C2000DsP系列划为了MCu业务组:同时,FPGA厂商也试图深入传统的DSP和嵌入式处理器领域:有些MCu厂商称其芯片可替代FPGA、DSP……嵌入式处理器的应用领域之间互相渗透,芯片功能越来越融合,因此界限越来越模糊。那么他们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呢?MCU及DSP
TI半导体事业部MCU业务组现在不仅负责其经典的16位MCU——MSP430,还有两年前收购Luminarv的基于ARMCortex-M3的32位处理器,更把其低端DSP——C2000 DSP系列也划拨进来。那么当向客户推荐方案时,如何协调其产品线关系?TI MCU业务拓展经理吴健鸿称,“向客户介绍产品时,我们一定会推荐最合适的产品。”在Cortex-M3等MCU和C2000里面有一些软件库会共享。这样,如果客户的一些产品用的是C2000,另一些产品可能用到Cortex-M3MCU,是可以同时采用TI的软件库的。笔者推测,由于TI有强大的DsP功能,因此TI并没有采用具有DSP功能的ARM Cortex-M4的授权,而着力发展ARM Cortex-M3,进军传统32位处理市场:而MSP430系列主攻传统的8位8051市场。
NXP、Freescale等采用了ARMCortex-M4的授权。其中NXP也采用了ARM Cortex-M3的授权。如何区分M3和M4? NXP的Geoff以去年底推出的LPC4000系列为例,指出Cortex-M4的特点是DSP处理能力非常强大,因为M4有很多免费DSP库的资源供用户使用。
另外,Geoff还介绍了M4与ARM9核相比的优势:该公司在与电视和机顶盒客户的探讨中,发现对于高性能核而言,它们主要是通过硬件来实现,这就出现了功耗问题,如果MCU一直是高速运行没问题:但在低速时,ARM9的低功耗效果不如M4强。所以在一些高性能应用上,可以把M3、M4用到片上实现高性能MCU方面功能。
飞思卡尔去年6月宣布与ARM合作,推出了基于ARM Cortex-M4的Kinetis系列。尽管飞思卡尔拥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架构,如S08、ColdFire/ColdFire+、Power架构等,但飞思卡尔认为ARM MCU的最大特点是上手快,希望Kinetis延伸到那些喜欢用ARM架构的客户上。M4不仅与M3兼容,还具有DSP的功能,为将来DsP应用打下了伏笔。
MCU与FPGA
STM(意法半导体)和NXP等MCU公司近期提到其部分基于M3/M4架构的MCu可以替代FPGA功能;而FPGA企业如Altera、Xilinx和Microsemi(2010年10月Microsemi收购了FPGA公司Actel)也力图延伸入嵌入式领域。那么,二者的相互关系是什么?NXP的Geoffi兑,事实上MCU的目标并不是完全替代FPGA,例如当3000门以下比较简单的应用时,MCu可以实现类似于FPGA功能的应用。
而FPGA公司也承认。逻辑门数要求更高的嵌入式应用是FPGA定位的主战场。
DSP与FPGA
笔者最近追踪201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信息安全技术专题邀请赛”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由TI和Xilinx等赞助的这项大赛中,一等奖中既有采用TI DSP、也有采用Xilinx FPGA实现手背静脉身份认证的作品:整个获奖作品中,网络通信方案中都有两家公司的身影。
实际上,近几年,FPGA也把部分重点定位在DSP的传统领地,并且28nm等先进制程呼之欲出,DSP的主流制程还是40nm左右。FPGA厂商声称,随着FPGA的成本和功耗的持续降低,FPGA会在LDSP固有的应用领域愈发显出优势。
但TI等DSP公司也在强化其DSP的优势。不久前,TI多核DSP业务部全球业务经理Ramesh Kumar向我们介绍了去年底推出的基于KeyStone多内核构架的C667x。称通过增加多内核导航器以及协处理器,可最大限度提高片上数据流的吞吐量。现在每个单核可以达到40个GMACs的层加能力,每个内核也可以达到20GLOp运算能力。
Ramesh称,DSP技术本身有诸多好处,包括很高的处理性能,并且在低功耗方面,考虑到动态电源监测、动态电源管理。因此通过667x系列,TI非常有信心与DSP对手、其他处理器架构或FPGA竞争。例如。FPGA本身是通用型阵列,其所做的所谓浮点是在阵列里嵌入DSP一个小的IP单元。绝对不是能真正自由地处理浮点运算的处理器架构,可能只有18×18的一个乘加(MAC)能力,现在相对一半都不到。因此。TI并不认为FPGA公司所宣称的浮点工艺非常领先,并且DsP在功耗、成本上拥有优势。例如,市面上与TMS320C667x性能相当的FPGA通常几百美元一块:在功耗方面,TI只要10w左右,而同样洼能的FPGA通常要20~40W。
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Ramesh多次提到c667x高精度地定位于关键任务应用,包括无线基站、测试、医疗影像、智能电网或高性能处理等。这些领域通常有DSP,也有FPGA的解决方案。“但关键应用往往由DSP组成。”Ramesh称。事实上,在很多领域,出现了DSP+FPGA或嵌入式处理器+FPGA的搭配,在通信基站领域,有TI+Xilinx组合:高性能计算领域,也出现了Intel+Ahera搭档等。
DSP通常归为ASSP(专用标准产品),而FPGA属于PLD(可编程逻辑器件)类。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FPGA服务更广阔的领域,DSP相对来说在一些利基(niche)的专用领域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一些长尾领域,FPGA和DSP就要认真较量了。
那么,FPGA企业又是如何看待DSP,并寻找自己的机会呢?
Altera高端FPGA产品部产品市场高级总监David Greenfield称,多核DSP主要针对一些特定市场应用。多核DSP实现是基于软件,在其架构基础上基于软件创新。而FPGA主要是硬件创新,FPGA中也会有一些浮点运算。FPGA过去主要是军事领域应用,现在已经拓展到通信、广播领域,比如无线基站等应用。笔者分析David的讲话认为,之所以过去FPGA应用于军事领域,是因为FPGA的突出优点是灵活性大,但也存在功耗大、价格高的短板,在不太在乎花钱的军事、通信基础设施领域会首先铺开。随着FPGA的功耗和价格逐步下降,也在向中低端应用市场延伸,并打入一些利润丰厚的专用领域,如通信(基站、收发器)和视频处理等。
据悉,Xilinx近年推出了目标设计平台(TDP),并且在未来28nm制程时,把原来高低二大产品线(Virtex和spartan)扩展为高中低三线(Virtex、Kintex和Artix)。这些举措使其FPGA进一步适合专用领域。
也许读到此,读者还是找不到北,那么让我们以Altera的David的话来参透此现象吧:“……很多概念更像是哲学取向。……但动机很简单:我们在决定每一新产品时,基本上是看推出这种产品是不是可以为我们带来最大好处。”
TI半导体事业部MCU业务组现在不仅负责其经典的16位MCU——MSP430,还有两年前收购Luminarv的基于ARMCortex-M3的32位处理器,更把其低端DSP——C2000 DSP系列也划拨进来。那么当向客户推荐方案时,如何协调其产品线关系?TI MCU业务拓展经理吴健鸿称,“向客户介绍产品时,我们一定会推荐最合适的产品。”在Cortex-M3等MCU和C2000里面有一些软件库会共享。这样,如果客户的一些产品用的是C2000,另一些产品可能用到Cortex-M3MCU,是可以同时采用TI的软件库的。笔者推测,由于TI有强大的DsP功能,因此TI并没有采用具有DSP功能的ARM Cortex-M4的授权,而着力发展ARM Cortex-M3,进军传统32位处理市场:而MSP430系列主攻传统的8位8051市场。
NXP、Freescale等采用了ARMCortex-M4的授权。其中NXP也采用了ARM Cortex-M3的授权。如何区分M3和M4? NXP的Geoff以去年底推出的LPC4000系列为例,指出Cortex-M4的特点是DSP处理能力非常强大,因为M4有很多免费DSP库的资源供用户使用。
另外,Geoff还介绍了M4与ARM9核相比的优势:该公司在与电视和机顶盒客户的探讨中,发现对于高性能核而言,它们主要是通过硬件来实现,这就出现了功耗问题,如果MCU一直是高速运行没问题:但在低速时,ARM9的低功耗效果不如M4强。所以在一些高性能应用上,可以把M3、M4用到片上实现高性能MCU方面功能。
飞思卡尔去年6月宣布与ARM合作,推出了基于ARM Cortex-M4的Kinetis系列。尽管飞思卡尔拥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架构,如S08、ColdFire/ColdFire+、Power架构等,但飞思卡尔认为ARM MCU的最大特点是上手快,希望Kinetis延伸到那些喜欢用ARM架构的客户上。M4不仅与M3兼容,还具有DSP的功能,为将来DsP应用打下了伏笔。
MCU与FPGA
STM(意法半导体)和NXP等MCU公司近期提到其部分基于M3/M4架构的MCu可以替代FPGA功能;而FPGA企业如Altera、Xilinx和Microsemi(2010年10月Microsemi收购了FPGA公司Actel)也力图延伸入嵌入式领域。那么,二者的相互关系是什么?NXP的Geoffi兑,事实上MCU的目标并不是完全替代FPGA,例如当3000门以下比较简单的应用时,MCu可以实现类似于FPGA功能的应用。
而FPGA公司也承认。逻辑门数要求更高的嵌入式应用是FPGA定位的主战场。
DSP与FPGA
笔者最近追踪201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信息安全技术专题邀请赛”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由TI和Xilinx等赞助的这项大赛中,一等奖中既有采用TI DSP、也有采用Xilinx FPGA实现手背静脉身份认证的作品:整个获奖作品中,网络通信方案中都有两家公司的身影。
实际上,近几年,FPGA也把部分重点定位在DSP的传统领地,并且28nm等先进制程呼之欲出,DSP的主流制程还是40nm左右。FPGA厂商声称,随着FPGA的成本和功耗的持续降低,FPGA会在LDSP固有的应用领域愈发显出优势。
但TI等DSP公司也在强化其DSP的优势。不久前,TI多核DSP业务部全球业务经理Ramesh Kumar向我们介绍了去年底推出的基于KeyStone多内核构架的C667x。称通过增加多内核导航器以及协处理器,可最大限度提高片上数据流的吞吐量。现在每个单核可以达到40个GMACs的层加能力,每个内核也可以达到20GLOp运算能力。
Ramesh称,DSP技术本身有诸多好处,包括很高的处理性能,并且在低功耗方面,考虑到动态电源监测、动态电源管理。因此通过667x系列,TI非常有信心与DSP对手、其他处理器架构或FPGA竞争。例如。FPGA本身是通用型阵列,其所做的所谓浮点是在阵列里嵌入DSP一个小的IP单元。绝对不是能真正自由地处理浮点运算的处理器架构,可能只有18×18的一个乘加(MAC)能力,现在相对一半都不到。因此。TI并不认为FPGA公司所宣称的浮点工艺非常领先,并且DsP在功耗、成本上拥有优势。例如,市面上与TMS320C667x性能相当的FPGA通常几百美元一块:在功耗方面,TI只要10w左右,而同样洼能的FPGA通常要20~40W。
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Ramesh多次提到c667x高精度地定位于关键任务应用,包括无线基站、测试、医疗影像、智能电网或高性能处理等。这些领域通常有DSP,也有FPGA的解决方案。“但关键应用往往由DSP组成。”Ramesh称。事实上,在很多领域,出现了DSP+FPGA或嵌入式处理器+FPGA的搭配,在通信基站领域,有TI+Xilinx组合:高性能计算领域,也出现了Intel+Ahera搭档等。
DSP通常归为ASSP(专用标准产品),而FPGA属于PLD(可编程逻辑器件)类。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FPGA服务更广阔的领域,DSP相对来说在一些利基(niche)的专用领域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一些长尾领域,FPGA和DSP就要认真较量了。
那么,FPGA企业又是如何看待DSP,并寻找自己的机会呢?
Altera高端FPGA产品部产品市场高级总监David Greenfield称,多核DSP主要针对一些特定市场应用。多核DSP实现是基于软件,在其架构基础上基于软件创新。而FPGA主要是硬件创新,FPGA中也会有一些浮点运算。FPGA过去主要是军事领域应用,现在已经拓展到通信、广播领域,比如无线基站等应用。笔者分析David的讲话认为,之所以过去FPGA应用于军事领域,是因为FPGA的突出优点是灵活性大,但也存在功耗大、价格高的短板,在不太在乎花钱的军事、通信基础设施领域会首先铺开。随着FPGA的功耗和价格逐步下降,也在向中低端应用市场延伸,并打入一些利润丰厚的专用领域,如通信(基站、收发器)和视频处理等。
据悉,Xilinx近年推出了目标设计平台(TDP),并且在未来28nm制程时,把原来高低二大产品线(Virtex和spartan)扩展为高中低三线(Virtex、Kintex和Artix)。这些举措使其FPGA进一步适合专用领域。
也许读到此,读者还是找不到北,那么让我们以Altera的David的话来参透此现象吧:“……很多概念更像是哲学取向。……但动机很简单:我们在决定每一新产品时,基本上是看推出这种产品是不是可以为我们带来最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