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同时,摄影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兴盛。手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摄影师的拍摄方式,也改变了图片的传播方式,它真的把摄影变成一种全球语言,塑造着我们的知识和经验。
拍新闻的“手机党”
2010年2月13日,David Guttenfeider来到阿富汗马尔亚。他跳下军用直升机,黄沙弥漫,这是打击塔利班的最前线。作为美联社的专业摄影记者,他的到来代表着大众视线的所及,不过让他吃惊的是,这里摄影早已无处不在,周围的美国大兵们每天在用手机拍各种照片。
为了和他们打成一片,Guttenfeider索性把单反扔到一边,从兜里掏出自己的iPhone 3G拍摄(200万像素,无闪光灯)。也是在同一年,图片社交软件Instagram发布。
待Guttenfeider的照片发表后,他遭到各种批评,包括美国权威摄影杂志PDN:手机怎么能拍如此严肃的战地报道呢?浓缩生死的战争,容不得半点浪漫。
然而不过一年,《纽约时报》摄影记者DamonWinter成了第一个靠iPhone作品获奖的摄影师。在阿富汗,他用Hipstamatic(一款摄影APP)拍下了士兵的战地生活。这些照片一眼望去就是手机滤镜效果,花里胡哨的,但却获得当年的国际年度图片奖(POYi)。这下媒体炸开了锅,有人悲观地指出,新闻摄影的纯粹性一去不返了。
争论中,Winter本人发表了文章。首先,他认为大家争议的不是照片的内容,这些照片都是士兵的真实生活和战斗场景,没有任何虚假或篡改,大家探讨的更多是美学问题——这些内容的表现形式。
接着他指出,摄影的真实从来都是相对的,传统方式中,人们也会选择不同的相机和胶卷(不同类型的彩色,黑白,灯光片,日光片),会拍摄模糊的动感,会用F1.2大光圈制造极浅的景深,也会选择不同的冲洗工艺和暗房操作,这些都是摄影的正常操作。难道手机APP改变一下色彩平衡和对比度,就比在暗房里做这种效果要低级吗?
更重要的是,Winter强调,他不是为了使用手机而用手机,而是手机可以拍到单反拍不到的场景。比如几个士兵闲暇时互相靠在一起,当他们看到摄影师掏单反会立刻散开,而手机没有这个问题。另有一些情况,比如摄影师去澡堂时一般不会带自己的专业器材,但兜里会一直揣着手机。
另一位摄影师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的情况有点戏剧性,在拍摄利比亚内战时,他的单反出故障了,为了不白跑一趟,于是他拿起手机拍照。虽然使用手机的契机是不同的,相同的是,大家用得都很顺。他在访谈中提出,因为满大街都有当地人在用手机拍照,他拿着手机也轻松不少。之后他揣着iPhone出入世界各地冲突前线,并成为了马格南图片社候选人。
Winter的讨论还未平息,又过一年,飓风桑迪登陆美国。当时,《时代》杂志的编辑们有些焦虑,因为上一期杂志刚刚出版,他们对桑迪的报道肯定要落后时效。情急之下,《时代》的图片总监KiraPollack挑选了五位在Instagram上拥有大量粉丝的摄影师(包括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给予他们杂志官方Instagram的账号和密码,请他们用iPhone对桑迪进行了追踪报道。
最终,共计56张的图集也成为了杂志网站最成功的图片新闻。Pollack披露,这些照片不仅在报道的第四天为网站贡献了当周13%的流量,在报道开始的48小时内,还让《时代》的Instagram增长了12000位粉丝。其中一位摄影师Benjamin Lowy拍摄的照片还成为当期的杂志封面。《福布斯》称:“这意味着手机能否拍新闻的这个问题已经终结。”
诚然,新闻摄影的要义就是真实和快速,所以摄影记者也是最爱尝试新器材的一拨人。二战期间,战地摄影师都背着4x5相机去报道新闻,当时的机皇是格拉菲新闻相机,甫一拍完,来不及冲洗的底片会第一时间搭车被送到后方。越战期间,35mm的徕卡和尼康平分天下,为了对抗潮湿和泥泞,摄影师把机身和镜头罩在安全套里;2001年以来,美国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数码单反普及开来,自动对焦,高速连拍,RAW格式文件让战地记者的门槛被大大降低。而现在,人人的手机都有拍照功能,有句话说得好,最好的器材,是永远带在身边的那一臺。
去看伟大的照片
悉尼大学的讲师Chris Chesher将摄影的历史从大众对照片接触的角度分成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柯达相机时代;第二阶段是数码相机时代;第三阶段是带拍照功能的手机的时代,第四阶段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应用时代。同为手机摄影,第三和第四阶段分得这么细,就因为两者有质的差别,手机摄影的真正体验在于拍了之后即刻能够分享。
分享就是力量。David Guttenfelder在Instagram上已经超过100万粉丝了,他可以直接看到读者的反馈并与他们交流。虽然他仍用单反拍照,但美国《国家地理》的编辑常常选中他用iPhone拍摄的照片。 分享也打破了摄影的局限。想想那些街拍摄影师,以前他们是最神秘的一群人,没有目的地在街头徘徊,比如薇薇安·迈尔,直到死后其作品才被世人所知。所以最开始,这个圈子也如此之小,有人同一天在紐约看到盖瑞·温诺格兰和李·弗里德兰德在第五大道对面扫街(两人都算得上是街拍鼻祖)。
Instagram的发展真正掀起了街头摄影的新浪潮。发布不过七年,Instagram的全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7亿人。首先,街头的定义被大大扩展,只要带着手机,在公众场所拍照都算街头摄影。其次,摄影师的生存模式也有所改变,过去,如果能在《时代》周刊上发表照片,证明你的水平受到了主流的认可,而现在,你好好经营自己的Instagram,然后等着《时代》上门就好。
在纽约街头拍照的Ruddy Roye就是个例子。他说,“我还记得那段时光,没有编辑对我的照片产生兴趣。”彼时,好照片的决定权还掌握在策展人、画廊老板、新闻报纸的编辑等人手里,在专家的审查之下,Roye的照片很可能难见天日。但现在,分享即民主,人们用关注和点赞投票,每个个体都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Instagram上,他的粉丝已达27万。
这不仅是给摄影师更多的曝光机会,还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2014年3月,穷困潦倒的街头摄影师Daniel Arnold连100美元存款都不到了,于是他决定在Instagram上发起活动,销售自己的打印版照片,结果一天就进账1.5万美元。拍了20余年体育新闻的Brad Mangin也在采访中说,我用iPhone赚到钱比用佳能都多。
更多摄影师直接从Instagram开始了职业生涯,Pei Ketron本来是一名中学教师,当她开始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的照片时(多是风光或建筑),她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有意思的摄影工作源源不断找上门来”,如今,Ketron的Instagram粉丝已超过81万,她也实现了自由摄影师的梦想。
另一名摄影师Kevin Russ则凭着Instagram实现了自己的旅拍梦想。他已经开着车在美国旅行两年,在Instagram上,他发表作品,跟读者交流,仿佛带着大家一起旅行。他自称为iPhone摄影师,因为手机让他拍得更好,“过去拍人,我常常虚化背景了事,但是iPhone强迫我仔细安排前景和背景的关系,它改变了我的观看方式。”今年初,他的那些手机照片被做成了画册。
不过一些摄影师的生存也受到挑战,时尚摄影师不得不学会时装周现场使用Instagram发布照片。Tommy Hilfiger在2016年的秋冬走秀上,专门在T台前方开辟了一块区域,留给Instagram摄影师。
传统媒体也纷纷在Instagram上开辟账号,譬如美国《国家地理》,其粉丝多达8000万。为了保证精彩,这个账号不是由新媒体编辑运营的,而是110名专业摄影师共同操作,他们协同工作的法则只有这么两条:一、发稿之间相互间隔一个小时;二、发最好的照片,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照片。
这些照片大多是专业相机拍摄的,之后再上传到Instagram,有什么关系呢。如今,手机作为媒介的重要性更大于作为拍照的设备。大部分照片的最终消费端,不是印刷品,不是艺术展,而是Instagram、朋友圈、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美国《国家地理》摄影总监Sarah Leen说,“这里不是卖杂志或卖照片的地方,甚至没有杂志的官网链接,在这里,读者的诉求很简单,来看伟大的照片。”
手机症候群
26亿台相机
智能手机用户在2017年达到26亿,到2020年将达到36亿。
全世界85%的照片来自手机
自2011年到2017年短短的6年中,手机拍摄的图片总数占比已经从50%达到了惊人的85%。
拍照比打电话重要
在对智能手机的一项用户调查中,92%的人说拍照是手机最重要的功能,比起打电话更重要。
拍照必须有声
日本本国销售的手机,在拍照时被设定为必须加入模拟快门声音。主要是为保护女性,防止地铁偷拍。
照片反映抑郁
科研人员已经可以通过照片去研究某个人的心态,图片的色彩和明亮度等细节可以准确的反应出用户的抑郁程度等心理疾病水平。
最烦自拍杆
2014年起自拍成为普遍的现象。但随后却因各种原因遭到限制,西班牙奔牛节一名参赛者自拍被公牛追逐遭到了4100美元的罚款。
5岁就发小黄图
一名5岁的英国男孩由于使用手机和朋友互传色情图片,而成为英国历史被警方进行淫秽犯罪调查的最年轻的人。
发图请慎重
一名叫做Mwaikambo的外国人因用手机拍摄并上传了格伦费尔塔火灾中的敏感图片而获刑3年。
拍新闻的“手机党”
2010年2月13日,David Guttenfeider来到阿富汗马尔亚。他跳下军用直升机,黄沙弥漫,这是打击塔利班的最前线。作为美联社的专业摄影记者,他的到来代表着大众视线的所及,不过让他吃惊的是,这里摄影早已无处不在,周围的美国大兵们每天在用手机拍各种照片。
为了和他们打成一片,Guttenfeider索性把单反扔到一边,从兜里掏出自己的iPhone 3G拍摄(200万像素,无闪光灯)。也是在同一年,图片社交软件Instagram发布。
待Guttenfeider的照片发表后,他遭到各种批评,包括美国权威摄影杂志PDN:手机怎么能拍如此严肃的战地报道呢?浓缩生死的战争,容不得半点浪漫。
然而不过一年,《纽约时报》摄影记者DamonWinter成了第一个靠iPhone作品获奖的摄影师。在阿富汗,他用Hipstamatic(一款摄影APP)拍下了士兵的战地生活。这些照片一眼望去就是手机滤镜效果,花里胡哨的,但却获得当年的国际年度图片奖(POYi)。这下媒体炸开了锅,有人悲观地指出,新闻摄影的纯粹性一去不返了。
争论中,Winter本人发表了文章。首先,他认为大家争议的不是照片的内容,这些照片都是士兵的真实生活和战斗场景,没有任何虚假或篡改,大家探讨的更多是美学问题——这些内容的表现形式。
接着他指出,摄影的真实从来都是相对的,传统方式中,人们也会选择不同的相机和胶卷(不同类型的彩色,黑白,灯光片,日光片),会拍摄模糊的动感,会用F1.2大光圈制造极浅的景深,也会选择不同的冲洗工艺和暗房操作,这些都是摄影的正常操作。难道手机APP改变一下色彩平衡和对比度,就比在暗房里做这种效果要低级吗?
更重要的是,Winter强调,他不是为了使用手机而用手机,而是手机可以拍到单反拍不到的场景。比如几个士兵闲暇时互相靠在一起,当他们看到摄影师掏单反会立刻散开,而手机没有这个问题。另有一些情况,比如摄影师去澡堂时一般不会带自己的专业器材,但兜里会一直揣着手机。
另一位摄影师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的情况有点戏剧性,在拍摄利比亚内战时,他的单反出故障了,为了不白跑一趟,于是他拿起手机拍照。虽然使用手机的契机是不同的,相同的是,大家用得都很顺。他在访谈中提出,因为满大街都有当地人在用手机拍照,他拿着手机也轻松不少。之后他揣着iPhone出入世界各地冲突前线,并成为了马格南图片社候选人。
Winter的讨论还未平息,又过一年,飓风桑迪登陆美国。当时,《时代》杂志的编辑们有些焦虑,因为上一期杂志刚刚出版,他们对桑迪的报道肯定要落后时效。情急之下,《时代》的图片总监KiraPollack挑选了五位在Instagram上拥有大量粉丝的摄影师(包括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给予他们杂志官方Instagram的账号和密码,请他们用iPhone对桑迪进行了追踪报道。
最终,共计56张的图集也成为了杂志网站最成功的图片新闻。Pollack披露,这些照片不仅在报道的第四天为网站贡献了当周13%的流量,在报道开始的48小时内,还让《时代》的Instagram增长了12000位粉丝。其中一位摄影师Benjamin Lowy拍摄的照片还成为当期的杂志封面。《福布斯》称:“这意味着手机能否拍新闻的这个问题已经终结。”
诚然,新闻摄影的要义就是真实和快速,所以摄影记者也是最爱尝试新器材的一拨人。二战期间,战地摄影师都背着4x5相机去报道新闻,当时的机皇是格拉菲新闻相机,甫一拍完,来不及冲洗的底片会第一时间搭车被送到后方。越战期间,35mm的徕卡和尼康平分天下,为了对抗潮湿和泥泞,摄影师把机身和镜头罩在安全套里;2001年以来,美国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数码单反普及开来,自动对焦,高速连拍,RAW格式文件让战地记者的门槛被大大降低。而现在,人人的手机都有拍照功能,有句话说得好,最好的器材,是永远带在身边的那一臺。
去看伟大的照片
悉尼大学的讲师Chris Chesher将摄影的历史从大众对照片接触的角度分成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柯达相机时代;第二阶段是数码相机时代;第三阶段是带拍照功能的手机的时代,第四阶段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应用时代。同为手机摄影,第三和第四阶段分得这么细,就因为两者有质的差别,手机摄影的真正体验在于拍了之后即刻能够分享。
分享就是力量。David Guttenfelder在Instagram上已经超过100万粉丝了,他可以直接看到读者的反馈并与他们交流。虽然他仍用单反拍照,但美国《国家地理》的编辑常常选中他用iPhone拍摄的照片。 分享也打破了摄影的局限。想想那些街拍摄影师,以前他们是最神秘的一群人,没有目的地在街头徘徊,比如薇薇安·迈尔,直到死后其作品才被世人所知。所以最开始,这个圈子也如此之小,有人同一天在紐约看到盖瑞·温诺格兰和李·弗里德兰德在第五大道对面扫街(两人都算得上是街拍鼻祖)。
Instagram的发展真正掀起了街头摄影的新浪潮。发布不过七年,Instagram的全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7亿人。首先,街头的定义被大大扩展,只要带着手机,在公众场所拍照都算街头摄影。其次,摄影师的生存模式也有所改变,过去,如果能在《时代》周刊上发表照片,证明你的水平受到了主流的认可,而现在,你好好经营自己的Instagram,然后等着《时代》上门就好。
在纽约街头拍照的Ruddy Roye就是个例子。他说,“我还记得那段时光,没有编辑对我的照片产生兴趣。”彼时,好照片的决定权还掌握在策展人、画廊老板、新闻报纸的编辑等人手里,在专家的审查之下,Roye的照片很可能难见天日。但现在,分享即民主,人们用关注和点赞投票,每个个体都能够讲述自己的故事。Instagram上,他的粉丝已达27万。
这不仅是给摄影师更多的曝光机会,还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2014年3月,穷困潦倒的街头摄影师Daniel Arnold连100美元存款都不到了,于是他决定在Instagram上发起活动,销售自己的打印版照片,结果一天就进账1.5万美元。拍了20余年体育新闻的Brad Mangin也在采访中说,我用iPhone赚到钱比用佳能都多。
更多摄影师直接从Instagram开始了职业生涯,Pei Ketron本来是一名中学教师,当她开始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的照片时(多是风光或建筑),她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有意思的摄影工作源源不断找上门来”,如今,Ketron的Instagram粉丝已超过81万,她也实现了自由摄影师的梦想。
另一名摄影师Kevin Russ则凭着Instagram实现了自己的旅拍梦想。他已经开着车在美国旅行两年,在Instagram上,他发表作品,跟读者交流,仿佛带着大家一起旅行。他自称为iPhone摄影师,因为手机让他拍得更好,“过去拍人,我常常虚化背景了事,但是iPhone强迫我仔细安排前景和背景的关系,它改变了我的观看方式。”今年初,他的那些手机照片被做成了画册。
不过一些摄影师的生存也受到挑战,时尚摄影师不得不学会时装周现场使用Instagram发布照片。Tommy Hilfiger在2016年的秋冬走秀上,专门在T台前方开辟了一块区域,留给Instagram摄影师。
传统媒体也纷纷在Instagram上开辟账号,譬如美国《国家地理》,其粉丝多达8000万。为了保证精彩,这个账号不是由新媒体编辑运营的,而是110名专业摄影师共同操作,他们协同工作的法则只有这么两条:一、发稿之间相互间隔一个小时;二、发最好的照片,可以是任何类型的照片。
这些照片大多是专业相机拍摄的,之后再上传到Instagram,有什么关系呢。如今,手机作为媒介的重要性更大于作为拍照的设备。大部分照片的最终消费端,不是印刷品,不是艺术展,而是Instagram、朋友圈、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美国《国家地理》摄影总监Sarah Leen说,“这里不是卖杂志或卖照片的地方,甚至没有杂志的官网链接,在这里,读者的诉求很简单,来看伟大的照片。”
手机症候群
26亿台相机
智能手机用户在2017年达到26亿,到2020年将达到36亿。
全世界85%的照片来自手机
自2011年到2017年短短的6年中,手机拍摄的图片总数占比已经从50%达到了惊人的85%。
拍照比打电话重要
在对智能手机的一项用户调查中,92%的人说拍照是手机最重要的功能,比起打电话更重要。
拍照必须有声
日本本国销售的手机,在拍照时被设定为必须加入模拟快门声音。主要是为保护女性,防止地铁偷拍。
照片反映抑郁
科研人员已经可以通过照片去研究某个人的心态,图片的色彩和明亮度等细节可以准确的反应出用户的抑郁程度等心理疾病水平。
最烦自拍杆
2014年起自拍成为普遍的现象。但随后却因各种原因遭到限制,西班牙奔牛节一名参赛者自拍被公牛追逐遭到了4100美元的罚款。
5岁就发小黄图
一名5岁的英国男孩由于使用手机和朋友互传色情图片,而成为英国历史被警方进行淫秽犯罪调查的最年轻的人。
发图请慎重
一名叫做Mwaikambo的外国人因用手机拍摄并上传了格伦费尔塔火灾中的敏感图片而获刑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