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对现代隶书创作的影响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hter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们时代历史的发展,科技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艺术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古人的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现代的隶书作品欣赏和创作来说,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书法的藝术形式,而是从古代书法的发展阶段中获取精华,在书体、风格、书法的品类、笔法、结体、章法、墨法上等方面的丰富变化和独特追求让当代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发展时期。当代我们所写的隶书创作有什么特点,与古代隶书对现代隶书技法的创作有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都要通过我们的不断临摹和实践来认真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历代隶书;书法视觉;创新发展;创作实践
  从隶书的历史发展上来看,古人给现代历史创作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巨大的创作空间,从我们现代书写隶书中来看,所含各时期隶书笔法得到了很好的取法运用。汉字中有很多笔画组成,有时要在结体上追求变化,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艺术效果,在一个字中有许多点线,其就是组成字中的一个部件,或许是一个笔画,一个偏旁。如一个三点水,就是一个部件,在一幅作品中有很多形态不同的三点水。在书写中通过部件的变形,可以认为任何一个字中的部件,都是构形的一个素材,有的比较传统,而有的是从视觉上远离传统,字变形很大,夸张的变形,从而组合成新的作品。在字与字疏密、点线、浓淡、用笔、结体章法上的对比,来表现出作品创作的独特性。有些作品的点线已经不是最开始的点线,是通过变通组合的。我们现在的创作局限性很大,思想没有打开,而有些古代字帖就放得很开,隶书中用篆书的笔意,如《夏承碑》。楷书中有隶书笔意,如《谷朗碑》等。古代书论中强调“守中求变”,守是在遵循古法过程中法源清正,变则需要发挥书家的创造能力。在现代的隶书创作实践上,我们要从中找出古人在书写上的规律,来进行借鉴,吸取隶书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多变的写法,利用隶书笔法结体进行结构上的打散和结构上的重构,加强隶书书写上的灵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创作时,从点线组成部件,由部件构成局部,由许多局部构成整体是一个完整的图式。以上所提到再创作是我们通过打散再到重新构成。何为打散?我们从书体、风格、书法的品类分为这三个类型:1.隶书书体有摩崖石刻、汉简、秦隶(古隶)、秦简、汉隶(今隶)、清隶;2.风格有工稳、规范、古朴方正、率真、清劲秀雅、秀逸多姿;3.品类有简牍、摩崖刻石、碑、帖、墨迹。
  字形怎么重构?传统隶书已经很固定了,形成了一个很规范的类型,我们在字形重组时可以把隶书的主要点线特征削弱。隶书的典型特征是蚕头燕尾,横画一波三折,我们在创作时可以削弱这一特征,使它不明显,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形式。可以结合《好大王》的风格,横画平直没有燕尾。在创作中不断地反思,大胆地进行尝试,书体是隶书为主,在隶书中渗入楷书或篆楷行草书的结构、用笔,增加新的笔法,动作变化多,会使隶书的风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水平,从而寻求突破,发挥我们的创新精神。隶书的古朴厚重、率真自然应是隶书发展的审美核心。
  一、汉隶的发展
  隶书是汉代的主要书体,对书法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汉隶上承秦篆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隋唐楷书的风范,也是草书、楷书产生发展的基础。汉代隶书包括了汉简、摩崖、汉碑。正如《宣和书谱》中所说:“自汉隶以来,至于唐千百载间,金石遗文之所载,特存篆、隶、行、草。”所谓八分者何有?清代翁方纲所说:“八分之义,八别也,言其字左右分别,若相背然。”隶书的逐步发展的变化,到了东汉顺帝以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其字形结体似八分的字势。在西汉时期的隶书,已经明显削弱了篆书的笔意,将圆转改为方折地用笔,笔画有了明显的粗细变化,形体质朴厚重。
  隶书的发展时期在东汉。《礼器》《乙瑛》《曹全》点画间波磔分明,完全脱离篆书的笔意,结体大多为扁平、方正,规矩严整,左右八分,所以又称为“八分书”。胡小石先生在《书艺略论》中说:“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则为八分。”概括了汉隶的主要特点,右展左舒,分张向外拓。但东汉时期的《石门颂》摩崖汉隶,其结字纵横舒展,体势瘦劲,意态飘逸自然。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碑文并没有行列有序,而是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曾指出:“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这里强调的是在一个时间段都会出现一个特有的艺术特征。所以汉碑的特点就是“气厚”,因此,从历史的规律出发,字体的古朴厚重、率真自然是汉代时期隶书的审美核心。
  二、清隶的发展
  我们对清代碑学的研究是离不开清代书法的艺术成就的。碑学的产生,打破了帖学的垄断局面,给清代的隶书带来了无限生机。对于清代的书法评价,正如清杨守敬所云:“国朝行草,不及明代,而篆分则超轶前代,直接汉人。”所以清代的隶书、篆书、魏碑体书有自己的面目。可以说,清代隶书的兴盛为碑学之先导。像清代的郑簠、金农、伊秉绶、陈鸿寿、赵之谦等书家,他们的隶书代表了清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具有时代的新意。
  清代书家对隶书作品创作吸取古法精髓,取各家所长来对隶书进行创作,使清代隶书都看上去墨色很饱满。有些结体的用笔用墨是涨墨,减少了像汉代隶书的碑刻味和金石味,减少了刀刻的感觉,增加了用笔的流畅性,多了些字体结构上的灵动感和线条用笔的书写性。如清代伊秉绶的隶书,虽从汉碑中取法,但在笔划上与传统汉隶有很大的不同,省去汉隶横画的燕尾改为平直,用篆书笔法写隶书,笔划圆润,个性鲜明。其格局,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他的隶书在早年是从《夏承碑》《礼器碑》《华山碑》来入手学习的。沙孟海先生所说:“他固然熟习汉碑的,但还有一个绝好的步梯,是他靠着它后来才能够登峰造极的,他于是用颜真卿写楷书的方法写汉隶,那就成为现在的面目了。”陈鸿绶在隶书的用笔上接近西汉,还有篆书味,结体都经过重新组合分行布白错落有致,笔画老实平和,接近唐隶。
其他文献
针对存在非重叠视野的摄像机监控网络,提出了一种基于人体外观模型和摄像机间时空信息的人体目标自适应跟踪算法.对于人体外观模型,首先根据人体测量学理论将人体目标划分成头、
糯扎渡心墙堆石坝已经历了 4 a 蓄水初期运行检验,本文对关系到高心墙堆石坝安全运行最为关键的坝顶沉降、心墙沉降以及渗流量几项监测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评价,监测成果表
针对认知无线网络若干典型场景,提出一种新的空闲频谱检测方法以提高其检测概率.通过消除空间虚警对频谱感知的影响,得到认知用户在路径损耗和多径衰落作用时的空闲频谱检测概率
为了研究沥青混凝土的疲劳特性,提出了基于双线性内聚力模型(CZM)的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并将其与内聚力模型耦合,以反映沥青混凝土在循环荷栽作用下的软化行为.通
摘 要:水印木刻版画作为中国传统的的版画形式,是中国民族艺术殿堂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杰出物化。文章所要探讨的永川水印木刻是四川地区建国后水印木刻艺术创作的杰出代表,笔者旨在文章中梳理永川水印木刻的发展经过、作品以及发展特点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永川;水印木刻;经过;特点;影响  水印木刻起源于中国,“镂相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1]”,鲁迅先生在他编著的《
2014年11月2日,"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一幅名为《大洪水》的作品。这幅3m×2.7m的大型宣纸水墨是蒋先生创作于1947年的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計学院
期刊
为了研究高压架空输电线索结构与塔架等其他杆件连接处的滑移特性,定义了一组滑移索单元,由一个通过滑动节点连接的三节点活动滑移索单元和多个两节点非活动滑移索单元组成.基于
为了准确描述公交车辆运行可靠性、合理评价公共交通系统运营状况,提出了一种针对站点、线路、路网不同层面的公交可靠性改进计算方法。结合合肥市的公交实际运营数据,验证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