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动自身为了己方利益而与他人争胜的一种随时间推移与环境改变而产生偏离常规逻辑的不规则波动的念头或愿望,称之为非稳态竞争动机。随着社会人力资源板块中工程技术人才的转型,工科类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同时这种萌发在学生中的非稳态竞争动机正在兴起而直接导致就业即失业等多种负面社会影响。文章以近年来工程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意识、实力、规则和手段等层面阐述非稳态竞争动机给学习和就业带来的消极效应,并从哲学观点、心理学角度、社会人际学以及家庭经济条件多维度深入分析,结合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积极研究并探索消除这种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对策,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关键词:非稳态竞争动机;对策;就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82-02
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评判目标之一,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高等教育积极改革,出现了应用型、宽口径、创新型等多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但依旧出现学生就业率逐渐下降及就业后失业率增加的情况,文章基于非稳态竞争动机的现象和原因进行分析,从学生本体角度审视社会市场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途径来探讨对策,以期达到学生职业有效规划并促使其学习工作良性循环。
一、工科大学生非稳态竞争动机表现形式
对某高校工程专业的工科类大学生的整个阶段性的校园生活、学习情况以及业余兴趣的实践等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学生对于竞争刺激开始倦怠,其根源可能是非稳态竞争动机。这种信念形成的因素很多,其对于就业起到直接的阻碍作用,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1.非稳态竞争意识。在被跟踪调研的本科学生群体中有约60%对竞争力动机和竞争意识没有任何概念,对于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和求学目的都茫然不知所措,直接导致就业困难与就业即失业的困境;群体中剩余部分仅有10%具有稳态竞争目的,一般体现在有清晰的短期校园学习计划和缜密的长期职业规划;群体中其余部分则认为按时上完课修得所需要学分即达到大学生的要求。调研显示导致就业困境的原因与竞争意识有很大关系,并且非稳态的竞争意识直接使得对象淡化竞争动机,从而增加其被环境淘汰的几率,也扩大了工科大学生学习性的消极效应。
2.非稳态竞争实力。竞争实力可简单理解为获得自己想要的价值时所表现的实际面对挑战的能力,在调查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业务能力不足却自我评价较高的约为68%,专业知识基础欠缺且实践能力不足的约占57%,综合素质较高且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的约为5%;二是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却不能正确使用的约为40%,具有交流沟通能力却缺乏与之配合的团队约为50%;三是能吃苦耐劳具有坚韧精神却缺乏创新意识的约为80%,能适应不同环境且能良好自我推荐的约为5%;四是具有良好的潜力却不能及时得到指导和培养的约为15%。
3.竞争规则的理解偏差。由于当前社会的多样化氛围,使得学生们表现为过分看重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及经济条件,个人综合能力已经不再被列为首位,同时社会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操守也被这种竞争规则所忽视,称为竞争规则的非稳态性,直接导致工科大学生在面临竞争时被淘汰的状况。
4.竞争技能的非稳态运用。通过有效的大学学习训练,积极参与各种校园及社会性竞争活动,在实战条件下充分运用所学技能,并可有效借助各种人际关系,促成自身实践竞争技能的提升。然当下社会竞争出现关系化,即迅速获得绿色通道,这些特殊情况的介入打乱了竞争游戏规则,而且建立关系网络比起实际学习训练来的轻松,因竞争缺乏公平公正进而导致竞争技能的非稳态运用。
二、非稳态竞争动机的现实分析
1.哲学观点上的非稳态竞争动机形成因素。非稳态竞争动机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上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基本形态,并且是一种变化和发展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个体自身会不断对竞争态势的刺激做出变化反应,同时这种竞争动机也一起潜移默化。其是在不断参与各种涉及竞争性的活动中不断变化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与时间和空间共同存在的,且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函数。
2.心理学角度审视非稳态竞争动机。人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非稳态竞争动机最终影响的还是非稳态竞争行为。大学生进入校园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心理发展也逐步成熟稳定思维模式,对于竞争机制的选择与排斥的标准也逐渐清晰化和明朗化。心理变化几乎对非稳态竞争动机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心理作用的变化是一个成长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抑制。
3.社会学维度下的非稳态竞争动机。当前社会总体素质水平的发展趋势对于高等学府内大学生的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大学生所受教育方式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手机、网络等高科技设备同步进行。社会积极面会带给他们一些正能量,现实中他们可以通过额外的特殊方式改变这些竞争游戏规则,因此会对于这些“毫无意义”的竞争产生出较强的漠视态度,一段时间后也就形成了非稳态竞争动机,并会导致他们的很多生活学习行为发生根本性蜕变。
4.家庭经济条件对产生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影响。近年来在经济建设需求的背景下产生了很多暴富家庭,家庭经济资源充裕对于大学生的求学欲望和竞争动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传统的竞争模式已经被信息获取工具所改变,高科技的信息工具如苹果和平板电脑等的使用促使了信息化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形成。
三、改善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对策
当前教育制度下培养出的人才呈现异常化发展,在高等院校中出现的这种非稳态竞争动机必须引起大家重视并进行改善和消除。本文结合调研情况从校外企业制度优化和校内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分析,积极探索解决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决策。
1.监督企业选拔人才采用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大学生完成学业后最终的去路是投身社会,运用自身的能力服务社会,而择业是必经之路。优秀的人能具有继续优秀的潜力,但不能否认暂时不优秀的人不能发展成为优秀的人,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只有规则制定者本着公平公正的心态,才能有效促成所有参与者的机会平等。学生步入社会是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对于无法提供公平公正竞争机会或是歧视学生的用人单位,严重者给予相应的处罚,可以减少这些企业发展中的鼓励政策,也可以建立大学生维权的相应机构,协助大学生能有效积极参与社会的各项竞争。 2.通过高校教育改革建立有效竞争机制,构建实战化教学平台。高校为提高工科类大学生竞争实力,并缓解非稳态竞争动机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可构建实战化教学平台。实战化模式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积极竞争意识,通过稳态化竞争动机来促进个体本能对学习的渴望,从而自觉学习并将所学知识有效用于实际工程情况中。①寻求企业支撑,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实战训练课题。对于提炼实战化教学项目不是每个工程类方向都一样的,需要教师在充分熟悉和理解教材后,并了解当前社会上本工程方向的发展行情及后续发展趋势,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及需求,对课程进行整体宏观把握,同时有必要进行涉及学科之间的交叉,仔细斟酌然后提炼。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互相学习,提高理论与实战能力。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实战资质,则需亲自进入企业学习和训练,熟悉企业现场实际生产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后成为这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专家。实战化模式中除了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实战能力之外,对于学生需要择优培养。对学生采取竞争机制,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时间、道德操守等方面择优选拔,参与者自主愿学,且身体力行能坚持到底。
3.结合校企协作培训基地,营造实战训练氛围。教师可充分调动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营造与企业工作环境相似的实验氛围,在制定实战化实验教学项目的同时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分配不同的工作,其中有文件的撰写类、现场生产技术、设备检修类、工艺研究开发等,积极锻炼试验任务中的各种及时应变的实践能力。
4.在学生毕业期建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有效考核标准。将企业缜密复杂的项目结题模式引入实战教学考核系统将大有裨益,因此该模式教学成果的考核需要一个综合的方法和标准。首先将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环节通过撰写实践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次进行实战化项目关键实验操作部分的现场演示,在单位时间内争取达到最优化效果;再次邀请领域内的教授和专家进行点评,并对学生和指导老师给出建议以帮助参与实战模式训练的师生都能提高相应能力;最后在毕业实习期间协助学生尽可能将其所获得的实战经验应用于企业或实习单位,以实践来检验竞争力。
四、结语
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形成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级知识人才仍然是国家的希望和社会的栋梁,只有通过社会制度完善和校园教育革新,共同有效改善甚至消除新时代大学生的这种非稳态竞争动机,让他们能真正在实际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到名符其实的高材生和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才是我们大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当前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2,(10):113-116.
[2]李升兴.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9):100-102.
[3]陈丙义.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内涵提升[J].社会科学家,2013,(3):114-117.
[4]耿俊茂.大学生失业群体就业行为偏差研究——以广西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3,(5):156-158.
[5]张国玲,高建军,刘新,等.从工科毕业生现状及企业需求看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112-114.
关键词:非稳态竞争动机;对策;就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82-02
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评判目标之一,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高等教育积极改革,出现了应用型、宽口径、创新型等多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但依旧出现学生就业率逐渐下降及就业后失业率增加的情况,文章基于非稳态竞争动机的现象和原因进行分析,从学生本体角度审视社会市场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途径来探讨对策,以期达到学生职业有效规划并促使其学习工作良性循环。
一、工科大学生非稳态竞争动机表现形式
对某高校工程专业的工科类大学生的整个阶段性的校园生活、学习情况以及业余兴趣的实践等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学生对于竞争刺激开始倦怠,其根源可能是非稳态竞争动机。这种信念形成的因素很多,其对于就业起到直接的阻碍作用,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1.非稳态竞争意识。在被跟踪调研的本科学生群体中有约60%对竞争力动机和竞争意识没有任何概念,对于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和求学目的都茫然不知所措,直接导致就业困难与就业即失业的困境;群体中剩余部分仅有10%具有稳态竞争目的,一般体现在有清晰的短期校园学习计划和缜密的长期职业规划;群体中其余部分则认为按时上完课修得所需要学分即达到大学生的要求。调研显示导致就业困境的原因与竞争意识有很大关系,并且非稳态的竞争意识直接使得对象淡化竞争动机,从而增加其被环境淘汰的几率,也扩大了工科大学生学习性的消极效应。
2.非稳态竞争实力。竞争实力可简单理解为获得自己想要的价值时所表现的实际面对挑战的能力,在调查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业务能力不足却自我评价较高的约为68%,专业知识基础欠缺且实践能力不足的约占57%,综合素质较高且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的约为5%;二是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却不能正确使用的约为40%,具有交流沟通能力却缺乏与之配合的团队约为50%;三是能吃苦耐劳具有坚韧精神却缺乏创新意识的约为80%,能适应不同环境且能良好自我推荐的约为5%;四是具有良好的潜力却不能及时得到指导和培养的约为15%。
3.竞争规则的理解偏差。由于当前社会的多样化氛围,使得学生们表现为过分看重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及经济条件,个人综合能力已经不再被列为首位,同时社会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操守也被这种竞争规则所忽视,称为竞争规则的非稳态性,直接导致工科大学生在面临竞争时被淘汰的状况。
4.竞争技能的非稳态运用。通过有效的大学学习训练,积极参与各种校园及社会性竞争活动,在实战条件下充分运用所学技能,并可有效借助各种人际关系,促成自身实践竞争技能的提升。然当下社会竞争出现关系化,即迅速获得绿色通道,这些特殊情况的介入打乱了竞争游戏规则,而且建立关系网络比起实际学习训练来的轻松,因竞争缺乏公平公正进而导致竞争技能的非稳态运用。
二、非稳态竞争动机的现实分析
1.哲学观点上的非稳态竞争动机形成因素。非稳态竞争动机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上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基本形态,并且是一种变化和发展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个体自身会不断对竞争态势的刺激做出变化反应,同时这种竞争动机也一起潜移默化。其是在不断参与各种涉及竞争性的活动中不断变化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与时间和空间共同存在的,且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函数。
2.心理学角度审视非稳态竞争动机。人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非稳态竞争动机最终影响的还是非稳态竞争行为。大学生进入校园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心理发展也逐步成熟稳定思维模式,对于竞争机制的选择与排斥的标准也逐渐清晰化和明朗化。心理变化几乎对非稳态竞争动机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心理作用的变化是一个成长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抑制。
3.社会学维度下的非稳态竞争动机。当前社会总体素质水平的发展趋势对于高等学府内大学生的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大学生所受教育方式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手机、网络等高科技设备同步进行。社会积极面会带给他们一些正能量,现实中他们可以通过额外的特殊方式改变这些竞争游戏规则,因此会对于这些“毫无意义”的竞争产生出较强的漠视态度,一段时间后也就形成了非稳态竞争动机,并会导致他们的很多生活学习行为发生根本性蜕变。
4.家庭经济条件对产生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影响。近年来在经济建设需求的背景下产生了很多暴富家庭,家庭经济资源充裕对于大学生的求学欲望和竞争动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传统的竞争模式已经被信息获取工具所改变,高科技的信息工具如苹果和平板电脑等的使用促使了信息化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形成。
三、改善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对策
当前教育制度下培养出的人才呈现异常化发展,在高等院校中出现的这种非稳态竞争动机必须引起大家重视并进行改善和消除。本文结合调研情况从校外企业制度优化和校内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分析,积极探索解决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决策。
1.监督企业选拔人才采用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大学生完成学业后最终的去路是投身社会,运用自身的能力服务社会,而择业是必经之路。优秀的人能具有继续优秀的潜力,但不能否认暂时不优秀的人不能发展成为优秀的人,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只有规则制定者本着公平公正的心态,才能有效促成所有参与者的机会平等。学生步入社会是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对于无法提供公平公正竞争机会或是歧视学生的用人单位,严重者给予相应的处罚,可以减少这些企业发展中的鼓励政策,也可以建立大学生维权的相应机构,协助大学生能有效积极参与社会的各项竞争。 2.通过高校教育改革建立有效竞争机制,构建实战化教学平台。高校为提高工科类大学生竞争实力,并缓解非稳态竞争动机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可构建实战化教学平台。实战化模式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积极竞争意识,通过稳态化竞争动机来促进个体本能对学习的渴望,从而自觉学习并将所学知识有效用于实际工程情况中。①寻求企业支撑,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实战训练课题。对于提炼实战化教学项目不是每个工程类方向都一样的,需要教师在充分熟悉和理解教材后,并了解当前社会上本工程方向的发展行情及后续发展趋势,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及需求,对课程进行整体宏观把握,同时有必要进行涉及学科之间的交叉,仔细斟酌然后提炼。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互相学习,提高理论与实战能力。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实战资质,则需亲自进入企业学习和训练,熟悉企业现场实际生产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后成为这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专家。实战化模式中除了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实战能力之外,对于学生需要择优培养。对学生采取竞争机制,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时间、道德操守等方面择优选拔,参与者自主愿学,且身体力行能坚持到底。
3.结合校企协作培训基地,营造实战训练氛围。教师可充分调动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营造与企业工作环境相似的实验氛围,在制定实战化实验教学项目的同时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分配不同的工作,其中有文件的撰写类、现场生产技术、设备检修类、工艺研究开发等,积极锻炼试验任务中的各种及时应变的实践能力。
4.在学生毕业期建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有效考核标准。将企业缜密复杂的项目结题模式引入实战教学考核系统将大有裨益,因此该模式教学成果的考核需要一个综合的方法和标准。首先将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环节通过撰写实践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次进行实战化项目关键实验操作部分的现场演示,在单位时间内争取达到最优化效果;再次邀请领域内的教授和专家进行点评,并对学生和指导老师给出建议以帮助参与实战模式训练的师生都能提高相应能力;最后在毕业实习期间协助学生尽可能将其所获得的实战经验应用于企业或实习单位,以实践来检验竞争力。
四、结语
非稳态竞争动机的形成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级知识人才仍然是国家的希望和社会的栋梁,只有通过社会制度完善和校园教育革新,共同有效改善甚至消除新时代大学生的这种非稳态竞争动机,让他们能真正在实际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到名符其实的高材生和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才是我们大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当前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2,(10):113-116.
[2]李升兴.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9):100-102.
[3]陈丙义.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内涵提升[J].社会科学家,2013,(3):114-117.
[4]耿俊茂.大学生失业群体就业行为偏差研究——以广西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3,(5):156-158.
[5]张国玲,高建军,刘新,等.从工科毕业生现状及企业需求看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