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土崖上的蜂族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e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家在陕西渭北高原上的白水县,旧址在一个叫北坡的半山上。我只回去过一次。记忆中,老家山高、路险、沟深。一条暗然的土路弯弯曲曲,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小车开进那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就像蜗牛在爬行,车轮贴着窄路的边沿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若是一个不小心,轮子的一半悬在空中,或者辗得路边的虚土陷下去,车一闪,像要翻了一样,吓得人心惊肉跳。路两旁的柴草很多,发疯般地向路上倾斜,挤得路面更窄。尤其是一种叫枣刺的植物,浑身都是刺。它谁都不怕,故意把身子向路上挪,谁碰它,它扎谁。我们的小轿车邪邪乎乎地开进半山村,下来一看,枣刺把黑车两边划得泛白,像是挨了千刀万剐似的。
  老家退耕还林以后,野生植物欢天喜地,这里成了它们真正的家。没有人敢随便欺负它们,它们成了真正的主人,想横着生就横着生,想斜着长就斜着长。老家的院子因没有人居住,荒芜极了,院内至少生了七八种野生灌木和蒿草,挤得严严实实。几孔土窑耷拉着脸,闭门锁户,破破烂烂,风雨飘摇。有野鸟、灰兔、野鼠之类的活物在院里筑巢安家。好久没见有人来,它们悠哉优哉,俨然以宾至如归自居。当听到我们的脚步和说话声时,它们立刻骚动起来,惊慌地跳跃起来,逃出院子。
  我爸爸对这些都不大感兴趣,他只带我专门去看一个地方,那就是小山村中央的一段崖路。崖路很平缓,有三四十米长,仅容一人通过。路的外边是悬空的,有二三十米深。崖柏、枣刺、榆槐等在悬空处密密地长起来,挡住了视线,使你不感到恐惧。里边是刀削了一样的土崖,有六七米高,崖头上排列着几户人家的围墙。这段崖路有个妙处,也是爸爸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儿的地方,就是在路里侧的土崖上,大概有五六平方米的的崖面,布满了千疮百孔的蜂窝,住着一个蜂族。这些蜂窝不是正常见过的那种蜂巢,是一个一个大大小小的孔,密密麻麻。蜂儿也没有一只是蜜蜂,全是奇奇怪怪的蜂。大的有知了那么大,小的有瓢蟲那么小。看上去这绝对不是同一个蜂种,至少有十几个品类。但它们和睦相处,来去自如,大蜂钻大孔,小蜂钻小孔。
  爸爸说,小时候无聊时,他就到这里来找乐趣。这块地方向阳,不论什么季节都有阳光照着,是个暖窝窝。他来时会带许多小玻璃瓶,好在这里捉蜂。这些蜂太好看了。他只需将瓶口对着孔,安静地等在那里,就能请君入瓮。他捉了蜂,只是细细地观赏,把它们从上到下看个清清楚楚。观赏够了,打开瓶盖,瓶口对着洞孔,让蜂自行回家去。虽然爸爸不信佛,但确实不杀生。这样反反复复,各种蜂似乎知道他并没有恶意,就对他一直未产生敌对情绪,进而采取狠毒的防范措施。即使三四十年过去,爸爸领我来到这里时,这些蜂儿还是表现出友好,没有对我们误解和冒犯。
  那大个的蜂,笨头笨脑的,飞起来声音特别大,嗡嗡嗡的,回窝时总是刹不住车,把自己撞在土崖上,撞得很重,能扑起很多尘土。但它一次也没撞坏过。它的六条腿粗壮有力,抓得土崖掉土粒。它就这样冒冒失失地回到自己家里。可以说,它是蜂中的重型战斗机。爸爸叫它土鳖蜂。
  有一种蜂,算中等个头,细长身子,长得像大个儿的蚂蚁,通身红红的,翅膀却是透明。那种红不是梅红,不是黑红,是像桃子刚刚见熟的那种红。它飞回来着陆的时候,身子要弯曲一下,尾部和腿一起支撑在地面。我看它时,突然觉得它很有学问,居然学过三角形的稳定原理,把自己稳稳地定在窝口,样子很秀雅。爸爸叫它美人蜂。
  有一种浑身漆黑的蜂,身子是扁平的,尤其后段,没有那个尖尾,尾部平齐得几乎像板刷一样。后半段身体上有几个错落有致的白亮白亮的圆点。看上去是个讲究的主,奉行唯美主义,迷恋打扮,把自己搞得别具一格。它的数量稀少,你看见它,就不想让它离开你。爸爸叫它纹身蜂。
  有一种蜂,通体金黄,像蜜蜂,但比蜜蜂小许多。蜜蜂的颜色是黄黑相间,黑气稍重,它的颜色是黄得鲜亮,上面仅有一些暗灰的横纹。它出门前先在窝口呆一会儿,弹弹腿,磨磨牙,望望风,再起飞。飞回来时,翅膀是扑下来的,半收半开,像一架微形战斗机。爸爸叫它贵族蜂。
  还有一种蜂是莹绿色,个头是这群蜂里最小的。阳光下,它绿得反光,绿得发蓝,身上的颜色像电镀过的莹光漆一样。它很稀有,你在这片蜂儿居住区守很久,才有幸看见一两只这样的蜂。它个儿小,身材又苗条,又不多见,实在叫人稀罕。爸爸叫它翡翠蜂。
  盯着这些蜂看,很快会着迷。它们五彩缤纷,着实非同一般。爸爸说,他之所以带我来看这些蜂族,是因为他一直没有搞明白,这些蜂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品类不同,却能相安一隅,组建出一个如此热闹的“街市”。他想用这些蜂告诉我,大自然是平凡又神奇的,只要留心,总能发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世界上没有一寸无聊的土地,只有粗心大意的人。它只向有心人揭开神秘的面纱,馈赠回味无穷的意趣。不要轻看任何一块地方,哪怕这块地方又艰难,又丑陋,你也要用心去温暖它。大自然感受到了你的心,也会对你坦诚以待。
  爸爸的话我会用一生来验证。就养育蜂族的这片土崖而言,我感慨万千。我不在老家生,不在老家长,本来对老家一无感情二无好奇,也不认为爸爸曾经的老家就是我的老家。加上那穷乡僻壤已荒废了,既没有宏伟建筑,也没有迷人景观,路又危险难行,理当退出我这个城里人的记忆。但爸爸带我看过他儿时玩过的蜂区后,老家便在我心上如久旱逢甘霖般长出根须来,把我的心抓得牢牢的。我要把这些根须拔出来,就会把自己的心拔得血流不止。爸爸说,恋念一切,善待所有,自己就会有更广阔的胸怀。他和这些蜂玩了那么多年,从没被这些蜂蛰过。所以到现在,他都搞不清楚,这些蜂到底有没有毒刺,会不会蛰人。
  我同爸爸一样,亦不知道它们会不会蛰人。
其他文献
2009年,薇薇安·梅耶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网络上——以电子讣告的形式。这位保姆无人关注的一生结束了。之后,随着她生前拍摄的海量照片被公开展示,梅耶作为街头摄影师在全球范围内声名鹊起。一如2013年上映的纪录片《寻找薇薇安·梅耶》中所说:死亡,带给她生命中从未有过的声望。  一个被遗忘的天才在死后终至不朽:这是满足大众消费口味的传奇艺术家人生范式。绘画史上有文森特·梵·高,文学史上有弗朗茨·卡夫卡
期刊
新得一册《聊城图片百年》,逗得我老夫聊发少年狂,大呼小叫,一惊一乍。它使我频频想起拙作《信马由缰》。盖《聊城图片百年》与《信马由缰》犹如民歌《挂枝儿》:“泥人儿,好一似咱两个。捻一个你,塑一个我,看两下里如何。将他来糅和了重新做,重捻一个你,重塑一个我,我身上有你也,你身上也有我。”  一看这照片,眼前一亮,上面的文字说明是“公元1948年,解放军南下时途经临清”。哇哈,摄影的老哥,您知道不?在这
期刊
你见过牛吗?天色尚昏时,深一脚浅一脚地踱在湿润泥泞的稻田里,踱在初夏尚未播种,赤裸的死灰色的稻田里的,牛。它似乎拥有这一片稻田,却又在每个收获的季节忽然一无所有、一貧如洗。它有哀怨的眼睛。  我猜你没有见过牛。你也许在山路上目睹过农人牵引着三两老牛,或者被囚禁在大卡车上,排排站好的牛群,你甚至可能望见过田野里拉犁的所谓任劳任怨的水牛。可是你没有,没有注视过一只牛永恒湿润的眼睛。它的眼睛圆圆的,掩着
期刊
黄桥是座单孔石拱桥,在江阴月城镇境内,距城区二十多公里。按说桥梁之于水乡,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寻常风景了,但黄桥却是有些特别的。老辈人传说,黄桥是靠了吕洞宾的帮助才造起来的。原来当时建造黄桥时,桥中央那块硕大的正方形风水石怎么也摆不平整,幸得吕仙指点,大石块方稳妥落槽。在当地人眼里,黄桥就是座仙桥,他们会在每年农闲时节举行隆重的转桥会,祭拜黄桥。黄桥建于宋代,用金山石砌成,虽不算高大,却很秀气。桥身
期刊
一  泰国大学类型分为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以及开放大学。除了开放大学以外,其他大学都需要进行入学考试。大学按考试分数决定录取与否。在泰国,这种入学考试就像中国的“高考”一样。泰国教育部把入学考试称为“Entrance”,后来改成“Admission”,也就是“入口”和“入场”的意思。这场考试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考验之一。  泰国公立大学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在教学方面具备传统稳定的办学理
期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不甘心失败,妄图“反攻大陆”,不断派遣特务潜入内地进行破坏活动。据记载,仅在某山区就曾先后空投特务四批,共29名。其中28名陆续被击毙或抓获,只有1名至今下落不明。  ——题记一  吴天标,这是个虚构的名字,或者说,是一个符号。  想来他当然有真实的姓名。他不是孙悟空,不是通灵宝玉,由天地精华孕育而生。他有父母,有兄弟姐妹,还可能有妻儿,甚至会有一个庞
期刊
鉴于照相术的普及,如今,很多人只需打开家庭相册就能看到自己儿童时代的样子。照片里,身穿童装的自己笑着望向镜头,背景多是童年住所一隅。出生在上世纪末的人则会留下一些极具时代特色的影楼作品,站和坐的姿势都相当端正,背后是虚假的布景:色彩饱和度过高的碧海蓝天或异国建筑。  当我们观看自己的童年留影,照片中的形象总是暧昧的。那个小孩既陌生又熟悉,是我们自身却更像是别人,既属于记忆又关乎想象,分明是真实的却
期刊
注: 长白山采参习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观景”是采参习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观景即做梦,即放山人做的梦。1  我正闲着。闲着的时候,河水送来小两口。  河边,我遇到两只鞋。  这样的相爱最自由:没有脚丫参与,没有路途催命,想亲就亲,可以自然寿终。它们不是标准的夫妻,一只是平口,一只是靴筒。很不般配。它们都是藏蓝色,情侣装。我正闲着,闲着想想情事,世界就丰富了。情世界。这小两口,问
期刊
一  一想起亚特兰大这个城市,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火热,原因是少年时代看过的电影《乱世佳人》,白瑞德带着郝思嘉驾著马车冲出陷入火海的亚特兰大。  待我真的到了亚特兰大,却冷得够呛。4月底的天气,气温犹如成都的冬天,而且冻雨绵绵。  我对于亚特兰大这个城市的感觉,全部来自于阅读,而且几乎全部来自于《飘》。  有人时不时惋叹,如果玛格丽特·米切尔不是49岁那年遭遇车祸去世,那么,她可能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作
期刊
巴里·洛佩兹 (Barry Lopez 1945—)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自然散文作家,其《北极梦》1986年荣获美国全国图书奖非虚构作品奖。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著有6部散文作品。除《北极梦》之外,他的另一部散文《狼与人的故事》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奖和美国自然散文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其他4部散文作品是:《穿越开阔地》《重新发现北美》《生活往事》《辩解文》。他还著有10部虚构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