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的内容是不同的,但它具有内在继承性和稳定性。高校师德的基本规范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高校师德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在此基础上的一项务实的系统工程,需要确定师德先进性教育的目标、任务、方法,使广大教师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感情,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在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
一、师德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
1.新时期的师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这是时代对师德的要求,具有明确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2.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博学多闻,求真务实,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因此,师德具有发展性和开拓性。
3.新时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同志式关系。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这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要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既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师德建设与保持高校教师先进性的措施
1.培育高校教师崇高的思想政治信仰
在新时期,保持高校教师的先进性,首先要从培育高校教师崇高的思想政治信仰着手。高校教师要有崇高的思想政治信仰,必须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科学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养育和审美精神的养成等方面接受先进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2.加强高校教师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教育
一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广大高校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观和教学观,摈弃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陈旧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把培养创新人格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意识,突出创新品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如果教师都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就不具备良好的师德,就会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那就无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教育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创新舞台。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夹着教案上课,夹着教案下课的现象,师生之间缺乏思想感情的交流,没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大学生愿意接近老师,有亲切感、信任感,而后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地接受教育,身心得到更充分地表现和舒展,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敢于发表自己的主张,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三是鼓励教师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和考试模式,全面塑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和考试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强弱的标准。教师应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按照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教育刨新,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教师还应对教育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利用多种形式着重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思考运用能力,全面塑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进性师德考评体系与奖惩制度
先进性师德考评体系应包括考评办法、考评内容等指标。考评办法,应采取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以定期考核为主,注重平时考核。定期考核通过“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通过“问卷”来实现。问卷的内容,针对不同的问卷对象,在表述上应有所侧重,以适应评价者对被考者的了解层面;在内容上应有所拓宽和细化,也可缩略和简化,以便于评价者进行客观评价。平时考核主要考察师德表现方面的优秀事迹或不良行为及其各级表彰、表扬或批评、处分。考评的内容,原则上依据学校的师德规范。
奖惩制度包括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奖励机制要解决的问题,是要通过激励制度激发教师不仅自觉遵循职业道德,而且是以高度的热情和创新精神来自觉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奖励机制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个方面。惩罚机制针对教师种种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程度,在教师的课程安排、课时计算、课题申报、工资档位、职务聘用、职称评定等方面加大惩处力度,甚至可以通过行政程序对该教师进行行政处分,直至吊销该教师的从教资格。
4.加强高校的教风和学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态度与师德的表现。教师不仅要创造和传播知识,而且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从科学知识、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仅是获取知识,而且还传承着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正是有了后者才使得一所大学的学风得以形成并且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
教风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在教学上马马虎虎的老师,肯定不具备好的教风:教风体现在教师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所有学生的行为上,这也是教师个人应有的起码道德品质。只有具备良好品质的教师,才会有教育教学上的威信,才能指导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教风还体现在教育工作者本人的学风上,针对当前社 会上出现的一些学风不良现象,更应该在教育工作者中提倡优良的学风,这种学风应该是富于道德感与责任心的。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是学生追求创新、发明、发现和发展的榜样。因此,教风对学生的学习风气影响非常大。无论从广义看还是从狭义上看,教风在学风建设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教师。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言行随时都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李岚清同志在1997年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近年来,大多数教师能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提高教育质量尽了努力。但也有少数教师,由于各种原因,责任心不很强,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治学不太严谨,对学风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尽快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机制,规范教师教学工作,使每位教师都爱岗敬业,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以其自身高尚的品德和作风,以其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既教书育人,又促进教风、学风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优良学风、校风的根本出发点,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在目前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应该提高质量意识。这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的学风、教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会极大地促进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因为学校培养的高质量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值,教师则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满意的回报,所有这一切都是形成良好学风和教风的源泉和动力。
5.创新高校教师的选拔和任用机制。
(1)严把教师质量关。要选用那些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人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既不能只看学历,不看表现,也不能重“洋”轻“土”,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2)搞好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在新教师上岗时,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的岗前培训,重点学习高等教育法律法规、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高等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以德才兼备的标准选用人才。选用人才不能论资排辈,不能求全责备,而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要走群众路线,特别注意选拔任用政治清醒、信念坚定,善于学习、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图虚名,坚持原则、弘扬正气的人。与此同时,还必须扩大识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改进选拔方法,广开进贤之路。
总之,以人为本,强化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引导教师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努力营造校以育人为本,师以奉献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让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高校才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师德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
1.新时期的师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这是时代对师德的要求,具有明确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2.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博学多闻,求真务实,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因此,师德具有发展性和开拓性。
3.新时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同志式关系。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这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要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既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师德建设与保持高校教师先进性的措施
1.培育高校教师崇高的思想政治信仰
在新时期,保持高校教师的先进性,首先要从培育高校教师崇高的思想政治信仰着手。高校教师要有崇高的思想政治信仰,必须在共产主义理想的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科学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养育和审美精神的养成等方面接受先进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2.加强高校教师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教育
一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广大高校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观和教学观,摈弃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陈旧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把培养创新人格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意识,突出创新品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如果教师都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就不具备良好的师德,就会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那就无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教育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创新舞台。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夹着教案上课,夹着教案下课的现象,师生之间缺乏思想感情的交流,没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大学生愿意接近老师,有亲切感、信任感,而后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地接受教育,身心得到更充分地表现和舒展,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敢于发表自己的主张,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三是鼓励教师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和考试模式,全面塑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和考试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强弱的标准。教师应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按照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教育刨新,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教师还应对教育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利用多种形式着重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思考运用能力,全面塑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进性师德考评体系与奖惩制度
先进性师德考评体系应包括考评办法、考评内容等指标。考评办法,应采取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以定期考核为主,注重平时考核。定期考核通过“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通过“问卷”来实现。问卷的内容,针对不同的问卷对象,在表述上应有所侧重,以适应评价者对被考者的了解层面;在内容上应有所拓宽和细化,也可缩略和简化,以便于评价者进行客观评价。平时考核主要考察师德表现方面的优秀事迹或不良行为及其各级表彰、表扬或批评、处分。考评的内容,原则上依据学校的师德规范。
奖惩制度包括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奖励机制要解决的问题,是要通过激励制度激发教师不仅自觉遵循职业道德,而且是以高度的热情和创新精神来自觉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奖励机制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个方面。惩罚机制针对教师种种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程度,在教师的课程安排、课时计算、课题申报、工资档位、职务聘用、职称评定等方面加大惩处力度,甚至可以通过行政程序对该教师进行行政处分,直至吊销该教师的从教资格。
4.加强高校的教风和学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态度与师德的表现。教师不仅要创造和传播知识,而且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从科学知识、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仅是获取知识,而且还传承着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正是有了后者才使得一所大学的学风得以形成并且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
教风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在教学上马马虎虎的老师,肯定不具备好的教风:教风体现在教师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所有学生的行为上,这也是教师个人应有的起码道德品质。只有具备良好品质的教师,才会有教育教学上的威信,才能指导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教风还体现在教育工作者本人的学风上,针对当前社 会上出现的一些学风不良现象,更应该在教育工作者中提倡优良的学风,这种学风应该是富于道德感与责任心的。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是学生追求创新、发明、发现和发展的榜样。因此,教风对学生的学习风气影响非常大。无论从广义看还是从狭义上看,教风在学风建设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教师。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言行随时都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李岚清同志在1997年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近年来,大多数教师能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提高教育质量尽了努力。但也有少数教师,由于各种原因,责任心不很强,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治学不太严谨,对学风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尽快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机制,规范教师教学工作,使每位教师都爱岗敬业,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以其自身高尚的品德和作风,以其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既教书育人,又促进教风、学风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优良学风、校风的根本出发点,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在目前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应该提高质量意识。这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的学风、教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会极大地促进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因为学校培养的高质量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值,教师则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满意的回报,所有这一切都是形成良好学风和教风的源泉和动力。
5.创新高校教师的选拔和任用机制。
(1)严把教师质量关。要选用那些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人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既不能只看学历,不看表现,也不能重“洋”轻“土”,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2)搞好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在新教师上岗时,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的岗前培训,重点学习高等教育法律法规、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诚高等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以德才兼备的标准选用人才。选用人才不能论资排辈,不能求全责备,而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要走群众路线,特别注意选拔任用政治清醒、信念坚定,善于学习、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图虚名,坚持原则、弘扬正气的人。与此同时,还必须扩大识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改进选拔方法,广开进贤之路。
总之,以人为本,强化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引导教师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努力营造校以育人为本,师以奉献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让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高校才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