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肺癌诊室里,经常有患者问医生:“医生,什么是EGFR基因突变?”“为什么我会有EGFR基因突变,而她没有?”“我老父亲得了肺腺癌,检测到EGFR基因突变,那我需要去做EGFR基因检测吗?”
……
EGFR基因:名声“响亮”
从组织学角度看,肺癌可以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后者又可再细分为肺腺癌、肺鳞癌、肺腺鳞癌等。超过85%的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超过50%的非小细胞肺癌是肺腺癌。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部分肺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驱动基因”突变有关。也就是说,原本正常的细胞,一旦其中的某些基因在某些关键位点发生突变,就会转变成为肿瘤细胞,最终导致肿瘤发生和发展。这类基因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驱动基因”。“驱动基因”数目众多,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驱动基因”超过了100种。其中,最著名、最为大众熟悉的当属EGFR基因。
EGFR基因的中文名称叫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广泛分布于各类上皮细胞表面,具有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等功能。EGFR基因的名声之所以那么“响亮”,一方面是因为50%以上的中国肺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存在EGFR基因突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存在EGFR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除了常规的治疗手段(手术、化疗、放疗)外,还可以应用专门针对EGFR突变基因的“靶向药物”,且疗效显著。
靶向药物:并非所有肺癌或者都能用
传统的化疗药物进入人体内后,除了杀灭癌细胞外,还会不同程度地损伤人体正常细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靶向药物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能够直接找到并作用于突变的EGFR蛋白,就像一颗颗有GPS定位的导弹直达目标,对正常细胞的影响非常小。由于同一个基因上的突变位点不同,对应的靶向药物也有差异,好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有丝毫偏差,故现在科学家已研究出针对不同的突变基因的靶向药物。
由于大多数肺腺癌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变,且已有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故医生都会建议肺腺癌患者进一步检测肿瘤细胞中的EGFR基因,看是否存在关键位点的基因突变。如果存在基因突变,并且是对靶向药物敏感的基因突变,在肿瘤进展或复发时,除了常规治疗外,医生还会针对性地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EGFR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关系“不简单”
EGFR基因和肺癌的关系,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EGFR基因突变导致肺癌”,也不是“患了肺癌,就一定有EGFR基因突变”。EGFR基因突变只能够解释部分肺腺癌患者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十年大数据分析表明:70%左右的肺腺癌患者存在“驱动基因”突变;在不吸烟的女性肺腺癌患者中,更有近90%的患者存在“驱动基因”突变。除了EGFR基因之外,ALK基因、ROS基因、BRAF基因等也是十分有名的“驱动基因”,也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物”。
部分肺腺癌、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患者,与EGFR基因突变没有直接关系,谜底有待揭晓。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被诊断为肺癌的患者都要使用或建议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只有经过基因检测,且肿瘤符合某些生物学特性的患者,才是“靶向藥物”治疗的合适人选。
EGFR基因检测:仅针对肺癌患者
根据“驱动基因”突变理论,“驱动基因”突变是后天发生的,且只发生在体细胞中,因此不会对下一代造成影响。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有一定概率遗传给下一代。目前针对“驱动基因”突变的检测,只在肿瘤细胞中进行,也只针对肺癌患者,并不对正常人的肺组织进行基因检测。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有研究人员发现,有极小比例的正常人群存在生殖细胞中特定位点的EGFR基因突变。根据国外的数据推算,这类人所占的比例不足万分之一,但这些从出生起就携带EGFR基因突变者,一生中患肺癌的概率接近1/3。
由于绝大部分健康人群不存在EGFR基因突变,且从公共卫生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这种筛选策略对人群的获益也不明显,故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针对健康人群进行EGFR基因突变的筛查。或许在将来,我们会有更简便的方法筛查出那些自小就“携带”EGFR基因突变的个体,对他们进行早期干预。
……
EGFR基因:名声“响亮”
从组织学角度看,肺癌可以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后者又可再细分为肺腺癌、肺鳞癌、肺腺鳞癌等。超过85%的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超过50%的非小细胞肺癌是肺腺癌。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部分肺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驱动基因”突变有关。也就是说,原本正常的细胞,一旦其中的某些基因在某些关键位点发生突变,就会转变成为肿瘤细胞,最终导致肿瘤发生和发展。这类基因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驱动基因”。“驱动基因”数目众多,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驱动基因”超过了100种。其中,最著名、最为大众熟悉的当属EGFR基因。
EGFR基因的中文名称叫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广泛分布于各类上皮细胞表面,具有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等功能。EGFR基因的名声之所以那么“响亮”,一方面是因为50%以上的中国肺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存在EGFR基因突变;另一方面是因为存在EGFR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除了常规的治疗手段(手术、化疗、放疗)外,还可以应用专门针对EGFR突变基因的“靶向药物”,且疗效显著。
靶向药物:并非所有肺癌或者都能用
传统的化疗药物进入人体内后,除了杀灭癌细胞外,还会不同程度地损伤人体正常细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靶向药物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能够直接找到并作用于突变的EGFR蛋白,就像一颗颗有GPS定位的导弹直达目标,对正常细胞的影响非常小。由于同一个基因上的突变位点不同,对应的靶向药物也有差异,好比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有丝毫偏差,故现在科学家已研究出针对不同的突变基因的靶向药物。
由于大多数肺腺癌患者存在EGFR基因突变,且已有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故医生都会建议肺腺癌患者进一步检测肿瘤细胞中的EGFR基因,看是否存在关键位点的基因突变。如果存在基因突变,并且是对靶向药物敏感的基因突变,在肿瘤进展或复发时,除了常规治疗外,医生还会针对性地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EGFR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关系“不简单”
EGFR基因和肺癌的关系,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EGFR基因突变导致肺癌”,也不是“患了肺癌,就一定有EGFR基因突变”。EGFR基因突变只能够解释部分肺腺癌患者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十年大数据分析表明:70%左右的肺腺癌患者存在“驱动基因”突变;在不吸烟的女性肺腺癌患者中,更有近90%的患者存在“驱动基因”突变。除了EGFR基因之外,ALK基因、ROS基因、BRAF基因等也是十分有名的“驱动基因”,也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物”。
部分肺腺癌、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患者,与EGFR基因突变没有直接关系,谜底有待揭晓。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被诊断为肺癌的患者都要使用或建议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只有经过基因检测,且肿瘤符合某些生物学特性的患者,才是“靶向藥物”治疗的合适人选。
EGFR基因检测:仅针对肺癌患者
根据“驱动基因”突变理论,“驱动基因”突变是后天发生的,且只发生在体细胞中,因此不会对下一代造成影响。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有一定概率遗传给下一代。目前针对“驱动基因”突变的检测,只在肿瘤细胞中进行,也只针对肺癌患者,并不对正常人的肺组织进行基因检测。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有研究人员发现,有极小比例的正常人群存在生殖细胞中特定位点的EGFR基因突变。根据国外的数据推算,这类人所占的比例不足万分之一,但这些从出生起就携带EGFR基因突变者,一生中患肺癌的概率接近1/3。
由于绝大部分健康人群不存在EGFR基因突变,且从公共卫生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这种筛选策略对人群的获益也不明显,故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针对健康人群进行EGFR基因突变的筛查。或许在将来,我们会有更简便的方法筛查出那些自小就“携带”EGFR基因突变的个体,对他们进行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