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主体,有了问题,数学才能激发人们去探索、去研究。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经常使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途径,也是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串”;小组合作;学生主体
一、情境引入
问题1: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圆的例子吗?
学生:花环,月亮,镜子……
问题2: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圆的知识?
学生:如何画圆、圆心、半径,以及使用圆规这一工具。
点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好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二、自觉体悟
(1)画图,学生确定一点(圆心)、大小等。
(2)思考:运动场上体育老师如何画圆呢?
(3)学习圆的形成,并用语言叙述圆是什么?
问题1:如何画圆?
问题2:运动场上体育教师如何画圆呢?
学生:将20米的绳子一端固定,另一端绕固定端旋转一周。
问题3:有无不一样方法?
学生: 打一个点,点形成圆。
问题4:如何用语言描述圆?
学生:在平面内,将线段固定一端,绕定点旋转一周,另一端的点形成的图形叫圆。
点评:因此,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作铺垫,从而降低思维难度,這就是问题设定的层次性。
三、探究导学
问题1:平面中的圆将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学生:很多部分。
问题2:点与圆有几种关系?
学生:圆内、圆上、圆外。
问题3: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画图判断。
问题4:但在海里怎么画图,即图不存在,你怎么办?
学生:可以用海上灯塔,以灯塔为圆心。物体到灯塔的距离为d,超声波测出的距离为半径r。
问题5:有什么感悟?
学生:会判定点与圆的关系。
点评:设计趣味性、层次性“问题串”。“问题”设计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问题”是为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就能让“问题”走近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
四、总评
1.设置“问题串”,铺设“脚手架”
教师通过“问题串”的设置,设计较好的“脚手架”,抓住素材重点,突破了难点。根据实情,搭建脚手架很好地处理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生动,课堂氛围宽松,充分体现了数学的语言美,设计由浅入深,讲解重在点拨,点在学生迷茫之时,启迪学生向数学智慧深处行走,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
2.学教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非常充足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和展示交流的空间时,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分揭示数学教学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科学地思考和最大限度地释放他们“创造性”的本质力量。
3.如何做好课堂转型
笔者觉得课堂转型需先从教师做起,我们要能打开学生的认知,根据学情选取适当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做好“预设”,又要设计“问题串”。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伴随惊喜、困惑、尴尬等意想不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临阵不乱、洞察时势、随机应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如此,才能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当然,也不要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没有生成意义的教学充其量只是一种“训练”。
参考文献:
[1] 安国华.注重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2(3).
[2] 王红伟.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江苏教育,2004(11).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串”;小组合作;学生主体
一、情境引入
问题1: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圆的例子吗?
学生:花环,月亮,镜子……
问题2: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圆的知识?
学生:如何画圆、圆心、半径,以及使用圆规这一工具。
点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好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二、自觉体悟
(1)画图,学生确定一点(圆心)、大小等。
(2)思考:运动场上体育老师如何画圆呢?
(3)学习圆的形成,并用语言叙述圆是什么?
问题1:如何画圆?
问题2:运动场上体育教师如何画圆呢?
学生:将20米的绳子一端固定,另一端绕固定端旋转一周。
问题3:有无不一样方法?
学生: 打一个点,点形成圆。
问题4:如何用语言描述圆?
学生:在平面内,将线段固定一端,绕定点旋转一周,另一端的点形成的图形叫圆。
点评:因此,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作铺垫,从而降低思维难度,這就是问题设定的层次性。
三、探究导学
问题1:平面中的圆将平面分成几个部分?
学生:很多部分。
问题2:点与圆有几种关系?
学生:圆内、圆上、圆外。
问题3: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画图判断。
问题4:但在海里怎么画图,即图不存在,你怎么办?
学生:可以用海上灯塔,以灯塔为圆心。物体到灯塔的距离为d,超声波测出的距离为半径r。
问题5:有什么感悟?
学生:会判定点与圆的关系。
点评:设计趣味性、层次性“问题串”。“问题”设计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问题”是为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就能让“问题”走近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
四、总评
1.设置“问题串”,铺设“脚手架”
教师通过“问题串”的设置,设计较好的“脚手架”,抓住素材重点,突破了难点。根据实情,搭建脚手架很好地处理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生动,课堂氛围宽松,充分体现了数学的语言美,设计由浅入深,讲解重在点拨,点在学生迷茫之时,启迪学生向数学智慧深处行走,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
2.学教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非常充足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和展示交流的空间时,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分揭示数学教学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科学地思考和最大限度地释放他们“创造性”的本质力量。
3.如何做好课堂转型
笔者觉得课堂转型需先从教师做起,我们要能打开学生的认知,根据学情选取适当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做好“预设”,又要设计“问题串”。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伴随惊喜、困惑、尴尬等意想不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临阵不乱、洞察时势、随机应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如此,才能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当然,也不要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没有生成意义的教学充其量只是一种“训练”。
参考文献:
[1] 安国华.注重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2(3).
[2] 王红伟.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江苏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