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说到习作,学生就谈“作”色变 ,视习作为烦心事或苦差事,总是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课外习作选,再不然就东拼西凑。这种习作现状,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习作本是倾吐心声的乐事,何以成了“烫手山芋”,成了学生们惧怕的事情呢?究竟怎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乐于表露心迹呢?我认为,在习作教学中以“媒体”为介,定能引导学生快乐习作。
一、创设情境,激发习作期待
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满期待,主动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反映生活,实现三大转变:变无心为有心、变无序为有序、变用眼为用心。
1.联系生活,直观感触
在以往习作教学中,教师经常把时间用在对枯燥乏味的知识的讲解上, 无法激起学生习作的欲望,长此以往,导致学生望“文”生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在习作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传统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曾观摩过一位同仁的习作课“让场面描写动起来”。教师课前将学生参加运动会的图片拍摄了下来,学生的神态、动作等捕捉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教师配乐播放图片,一看到这些画面,学生们个个心潮澎湃,运动会赛前、赛时、赛后的场景再一次回到脑海。生活中的画面,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展现,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2.情感触发,展开想象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文章的魅力所在,小学生的习作更易受情感驱使。如上文提到的将运动会比赛场景利用多媒体播放,激发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多媒体能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一系列生动的情境,对于学生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思维的活动等起着重要作用,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并能表达真切的情感。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情境,能放飞学生的思维,想象丰富而深远,此时再结合已经掌握的习作方法,他们会更乐意完成习作。
高尔基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想象是习作的添加剂,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多动脑,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与领悟中积累素材。
二、巧借外力,积累习作素材
当前很多学生不会或不愿习作,除了因为没兴趣外,还因缺乏习作素材,无法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学生缺少积累成为当前小学习作教学的瓶颈,因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
1.关注细节,在观察中积累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但往往不注重细节。习作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他们对人和事、景和物往往进行笼统、粗略的观察,无法从现实中积累材料。
于是,我就带本班学生去参观附近的养殖场,学生们接触到可爱的小动物都很开心,觉得小鸡啄米、鸭子游泳、猪抢食等很有趣,可是让他们回来想细节,他们却已淡忘。好在我当时拍摄了一些精彩片段制成课件,对所反映的事物现象和画面过程作了精心“剪辑”,在课堂上我引导点拨,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而观察顺序则要根据具体的观察对象来定。如写小鸡啄米时,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有时间的先后顺序。先看见米的那只小鸡怎样跑来的,紧接着其他几只小鸡怎样发现的。它们吃米时相互怎样,每只小鸡的吃相如何……再看小鸭游泳,它们下水前怎样?下水后呢?再如写果园的苹果,观察景物要注意空间顺序。用眼睛看,一个个像红灯笼挂树梢;用手摘下,一个个红润饱满;再闻闻,有诱人的香味;尝一尝,甜中带酸、汁多肉香。如此一来,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更细致全面了。有了如此高质量的观察,学生就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2.广泛阅读,在阅读中积累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口若悬河地指导,学生写出的习作依然空洞乏味。小学生受年龄等客观条件制约,广泛阅读课外书并积累写作素材受限,主动搜集资料的能力也有限。多媒体的运用,以丰富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阅读空间。
记得教学关于节日习俗的习作“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时,当看到这个习作题目,不仅学生“色”变,我也頓感无从下手。后来我布置学生利用电脑、书籍等课前做一些资料的阅读、调查和搜集。课堂上,我把搜集的各少数民族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资料、图片进行整合归纳,利用多媒体,将学生感兴趣却无法亲眼看到的现象、已认识却印象模糊的事物鲜活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打破了时空限制、地域阻隔等,缩短了认知距离,唤起了强烈的真实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难度。
3.参与活动,在实践中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学生在校学习自然离不开习作,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习作。所以,不论是什么内容的习作,尽管教师在提出习作要求后反复提示、启发,部分学生还是无从下笔。教师平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对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了解,以便获取更丰富的习作素材。
劳动是人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但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它变得似乎很遥远,让学生写关于劳动题材的习作其难度可想而知。在教学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劳动”主题单元后,我带领学生走向学校的各个角落,让他们绿化、净化、美化校园,并且将学生劳动的场面拍摄成短视频。在单元习作教学中,我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对照视频说说劳动的时间、劳动的地点、哪些人参加,在劳动过程中是怎么做的。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可以说就是当时情形的再现。于是我再次深入引导:你当时的心情怎样?通过劳动你获得了哪些快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刚才自己所说的稍作整理,一篇篇美文水到渠成地流于学生的笔尖。
三、沟通心灵,绽放批改精彩
以往习作批改讲评课,我总是站在讲台上读,学生坐在台下听,由于学生年龄小,总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习作讲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后来,在讲评时,我将学生的习作通过多媒体同步播放,让学生观察习作中的优与劣、异与同,帮助学生再次感知物象,实现从抽象到形象的转换。多媒体在习作批改过程中的应用,让学生“眼见为实”,大大提高了批改习作的效率。课上,我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投影到大屏幕,引导学生围绕习作要求逐字逐句逐段进行修改。通过集体修改,集思广益,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的修改,精彩纷呈,营造出来的是一种“师生乐”的氛围,不仅是书面语言的交流,而且是心灵的沟通。
习作教学中,多媒体不仅能创设出一个声情并茂、生动逼真的情境,为习作教学顺利实施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还能优化习作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多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完善和发展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多媒体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必须恰当,只有这样,学生在多媒体的乐园里才会更加快乐地习作。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独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创设情境,激发习作期待
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满期待,主动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反映生活,实现三大转变:变无心为有心、变无序为有序、变用眼为用心。
1.联系生活,直观感触
在以往习作教学中,教师经常把时间用在对枯燥乏味的知识的讲解上, 无法激起学生习作的欲望,长此以往,导致学生望“文”生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在习作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传统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曾观摩过一位同仁的习作课“让场面描写动起来”。教师课前将学生参加运动会的图片拍摄了下来,学生的神态、动作等捕捉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教师配乐播放图片,一看到这些画面,学生们个个心潮澎湃,运动会赛前、赛时、赛后的场景再一次回到脑海。生活中的画面,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展现,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2.情感触发,展开想象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文章的魅力所在,小学生的习作更易受情感驱使。如上文提到的将运动会比赛场景利用多媒体播放,激发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多媒体能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一系列生动的情境,对于学生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思维的活动等起着重要作用,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并能表达真切的情感。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情境,能放飞学生的思维,想象丰富而深远,此时再结合已经掌握的习作方法,他们会更乐意完成习作。
高尔基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想象是习作的添加剂,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多动脑,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与领悟中积累素材。
二、巧借外力,积累习作素材
当前很多学生不会或不愿习作,除了因为没兴趣外,还因缺乏习作素材,无法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学生缺少积累成为当前小学习作教学的瓶颈,因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
1.关注细节,在观察中积累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但往往不注重细节。习作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他们对人和事、景和物往往进行笼统、粗略的观察,无法从现实中积累材料。
于是,我就带本班学生去参观附近的养殖场,学生们接触到可爱的小动物都很开心,觉得小鸡啄米、鸭子游泳、猪抢食等很有趣,可是让他们回来想细节,他们却已淡忘。好在我当时拍摄了一些精彩片段制成课件,对所反映的事物现象和画面过程作了精心“剪辑”,在课堂上我引导点拨,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而观察顺序则要根据具体的观察对象来定。如写小鸡啄米时,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有时间的先后顺序。先看见米的那只小鸡怎样跑来的,紧接着其他几只小鸡怎样发现的。它们吃米时相互怎样,每只小鸡的吃相如何……再看小鸭游泳,它们下水前怎样?下水后呢?再如写果园的苹果,观察景物要注意空间顺序。用眼睛看,一个个像红灯笼挂树梢;用手摘下,一个个红润饱满;再闻闻,有诱人的香味;尝一尝,甜中带酸、汁多肉香。如此一来,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更细致全面了。有了如此高质量的观察,学生就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2.广泛阅读,在阅读中积累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口若悬河地指导,学生写出的习作依然空洞乏味。小学生受年龄等客观条件制约,广泛阅读课外书并积累写作素材受限,主动搜集资料的能力也有限。多媒体的运用,以丰富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阅读空间。
记得教学关于节日习俗的习作“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时,当看到这个习作题目,不仅学生“色”变,我也頓感无从下手。后来我布置学生利用电脑、书籍等课前做一些资料的阅读、调查和搜集。课堂上,我把搜集的各少数民族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资料、图片进行整合归纳,利用多媒体,将学生感兴趣却无法亲眼看到的现象、已认识却印象模糊的事物鲜活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打破了时空限制、地域阻隔等,缩短了认知距离,唤起了强烈的真实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难度。
3.参与活动,在实践中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学生在校学习自然离不开习作,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习作。所以,不论是什么内容的习作,尽管教师在提出习作要求后反复提示、启发,部分学生还是无从下笔。教师平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对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了解,以便获取更丰富的习作素材。
劳动是人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但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它变得似乎很遥远,让学生写关于劳动题材的习作其难度可想而知。在教学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劳动”主题单元后,我带领学生走向学校的各个角落,让他们绿化、净化、美化校园,并且将学生劳动的场面拍摄成短视频。在单元习作教学中,我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对照视频说说劳动的时间、劳动的地点、哪些人参加,在劳动过程中是怎么做的。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可以说就是当时情形的再现。于是我再次深入引导:你当时的心情怎样?通过劳动你获得了哪些快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刚才自己所说的稍作整理,一篇篇美文水到渠成地流于学生的笔尖。
三、沟通心灵,绽放批改精彩
以往习作批改讲评课,我总是站在讲台上读,学生坐在台下听,由于学生年龄小,总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习作讲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后来,在讲评时,我将学生的习作通过多媒体同步播放,让学生观察习作中的优与劣、异与同,帮助学生再次感知物象,实现从抽象到形象的转换。多媒体在习作批改过程中的应用,让学生“眼见为实”,大大提高了批改习作的效率。课上,我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投影到大屏幕,引导学生围绕习作要求逐字逐句逐段进行修改。通过集体修改,集思广益,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的修改,精彩纷呈,营造出来的是一种“师生乐”的氛围,不仅是书面语言的交流,而且是心灵的沟通。
习作教学中,多媒体不仅能创设出一个声情并茂、生动逼真的情境,为习作教学顺利实施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还能优化习作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多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完善和发展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多媒体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必须恰当,只有这样,学生在多媒体的乐园里才会更加快乐地习作。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独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