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仰望明月,人们总会看见上面有一些暗黑色的斑点,难道——那里真有广寒宫、嫦娥、玉兔、桂树,或者美丽的月亮女神?这样浪漫的想法确实很美,可惜,现实是残酷的,那些暗黑的斑点其实是月亮“脸”上的“麻子”。
通过望远镜观察月球时,会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显著特征:有些区域明亮,有些区域暗黑,大大小小的亮区和暗区交错布满月球表面。据统计,月球表面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坑”总共有3万多个,还有高高低低的“山脉”和“盆地”……
月亮真是“大麻脸”?
◆月海
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其实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称为“月海”,因为它地势低洼,对太阳光的反射率较低,同周围地区相比,呈暗黑色。目前已知的月海共有22个,其中向着地球这面的有19个,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大多数月海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周围是山脉,但有些圆形月海相互之间是连接的。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最低的是雨海东南部,海底深达6 000多米。最大的月海是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有9个法国那么大!
◆月陆和山脉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它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米,由于它反射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在月球上,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有趣的是,它们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 000千米。这些山脉有一个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较大,另一侧则相当平缓。
◆环形山
星罗棋布的“月坑”(一般称为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些大大小小的“月坑”大多是陨星撞击月球后留下的“伤疤”。月球上总共有30多万座环形山,星罗棋布,彼此环抱。最大的环形山,直径近300千米,海拔6 000米以上,十分壮观。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遗憾的是,由于月球上没有水源,这些山都是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十分荒凉。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月谷(又称月隙)”,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接雨海和冷海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脉拦腰截断,真是罕见的奇观!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130千米,宽10~12千米。
◆月面辐射纹
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们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辐射纹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 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大麻脸”是如何形成的?
普遍认为,塑造月球表面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小型宇宙天体物质(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冲击、熔岩喷发,以及剧烈的温度变化、太阳风的不断冲击等。月球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遭到大量陨星或彗星的撞击,形成了数量繁多的月坑。被轰击的过程中,月球表层物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进行了重新分布和组合。各种物质的撞击过程,使月面受到了不断的磨损和剥蚀。例如,月球正面的雨海,科学家们认为是被一颗直径96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后形成的。
月亮的“脸”偷偷在改变
我们站在地球上看月亮,发现它时而像一个大银盘,时而像弯弯的眉毛。那么,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呢?
原来,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为何总是同一张“月脸”?
月亮的位相虽然在不断变化,但人们看到的月亮这张“脸”却始终不变。这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其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正好相等,因此,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背面则始终对地球“隐而不露”。
月亮的“脸”很干燥
印度环月探测器“月船一号”首次发现月球表面有水,但研究人员估计,从1吨重的月面表层物质中仅可以得到1千克的水,相当于一个棒球场的土地上才有一杯水,真可谓“杯水车薪”啊!
知识链接:地震和月球到底有没有关系?
研究者发现,月球引力很可能是地球板块间发生地震的导火索。月球引力影响海水的潮汐,猛烈的潮汐在浅断面层施加了足够的压力,从而引发地震。当潮汐很大,大约2~3米高时,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通过望远镜观察月球时,会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显著特征:有些区域明亮,有些区域暗黑,大大小小的亮区和暗区交错布满月球表面。据统计,月球表面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坑”总共有3万多个,还有高高低低的“山脉”和“盆地”……
月亮真是“大麻脸”?
◆月海
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其实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称为“月海”,因为它地势低洼,对太阳光的反射率较低,同周围地区相比,呈暗黑色。目前已知的月海共有22个,其中向着地球这面的有19个,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大多数月海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周围是山脉,但有些圆形月海相互之间是连接的。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最低的是雨海东南部,海底深达6 000多米。最大的月海是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有9个法国那么大!
◆月陆和山脉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它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米,由于它反射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在月球上,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有趣的是,它们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 000千米。这些山脉有一个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较大,另一侧则相当平缓。
◆环形山
星罗棋布的“月坑”(一般称为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些大大小小的“月坑”大多是陨星撞击月球后留下的“伤疤”。月球上总共有30多万座环形山,星罗棋布,彼此环抱。最大的环形山,直径近300千米,海拔6 000米以上,十分壮观。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遗憾的是,由于月球上没有水源,这些山都是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十分荒凉。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月谷(又称月隙)”,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接雨海和冷海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脉拦腰截断,真是罕见的奇观!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130千米,宽10~12千米。
◆月面辐射纹
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们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辐射纹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 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大麻脸”是如何形成的?
普遍认为,塑造月球表面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小型宇宙天体物质(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冲击、熔岩喷发,以及剧烈的温度变化、太阳风的不断冲击等。月球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遭到大量陨星或彗星的撞击,形成了数量繁多的月坑。被轰击的过程中,月球表层物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进行了重新分布和组合。各种物质的撞击过程,使月面受到了不断的磨损和剥蚀。例如,月球正面的雨海,科学家们认为是被一颗直径96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后形成的。
月亮的“脸”偷偷在改变
我们站在地球上看月亮,发现它时而像一个大银盘,时而像弯弯的眉毛。那么,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呢?
原来,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为何总是同一张“月脸”?
月亮的位相虽然在不断变化,但人们看到的月亮这张“脸”却始终不变。这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其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正好相等,因此,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背面则始终对地球“隐而不露”。
月亮的“脸”很干燥
印度环月探测器“月船一号”首次发现月球表面有水,但研究人员估计,从1吨重的月面表层物质中仅可以得到1千克的水,相当于一个棒球场的土地上才有一杯水,真可谓“杯水车薪”啊!
知识链接:地震和月球到底有没有关系?
研究者发现,月球引力很可能是地球板块间发生地震的导火索。月球引力影响海水的潮汐,猛烈的潮汐在浅断面层施加了足够的压力,从而引发地震。当潮汐很大,大约2~3米高时,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