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生活化已经成为启发学生、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对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教学方式,我们应该确立生活化教育目标,丰富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完善生活化教育手段,并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字:思想品德教育 生活化 小学生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本质。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即在分析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教育者引入生活素材、时代特点等与小学生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完成《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教学的动态过程。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本质在于重新确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实际生活、时代相结合,使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身心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一方面,小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他们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继续发展需要以形象具体的事物作为辅助。另一方面,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高低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影响,只有当小学生正确认识道德,具备浓厚的道德情感,在面对道德两难问题时有一定的意志力,并最终做出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时,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才会得到提高。然而,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不断凸显,已经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小学生的发展需求。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实验,我们一致认为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策略。
(一) 确定生活化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基本知识与技能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因为思想品德是人的综合系统,既包括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倾向,也包括复杂多样的行为习惯,所以,小学生有必要掌握最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并学会思想品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但是,小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枯燥的理论知识,也很难迅速学会培养思想品德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将抽象、枯燥的思想品德知识与技能融入到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体会思想品德的好与坏,并从中学会辨别不同种类的思想品德,从而提高自身思想品德的水平,最终将其逐一转化为小学生的专项技能。例如,教师在向小学生讲解“讲文明、讲礼貌”这一思想品德素养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微笑、让座、帮助别人等行为,从而使小学生透过抽象的说教理会其中的真义,达到掌握这样理论要点及技能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高度浓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讨论,让小学生体会思想品德培养的过程,并主动探索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小学生稳定的情绪/情感、端正的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思想品德课程出现之初就是为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只有先确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才能据此提出良好的情绪情感的实现目标,并进一步扩大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
(二) 丰富生活化教育内容。
一是立足教材内容。教育专家已经根据相关教学经验编定了一套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指定教材,《思想品德与生活》系列教材已经开始考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渗透了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套教材对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发挥了应有的功用。
二是采用生活化素材。现有教材过分突出传统思想品德的养成,而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另外,教材只关注了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构建,而忽视了小学生在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现有教材在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素养上存在漏洞和缺陷。
三是从细节入手。细节决定成败。再宏伟的蓝图,如果没有落实好细节,那么一切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无从谈起。一方面,教师树立好榜样,以高尚的师德感染人,以崇高的精神鼓舞人,使小学生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扎扎实实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三) 采用生活化教学手段。
第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活化的教学手段为小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视听享受,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其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例如,在上思想品德课之前,让小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第二,善于激疑,促使小学生充分挖掘自身学习潜能。学习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其深入思考,开发其潜能。例如,教师可以仿照《十万个为什么》,创设一些别开生面的問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参与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学习。
第三,引导小学生探究学习。只有小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我实践得出的思想品德观才最稳固。所以,教师应该尽量让小学生参与思想品德素养的培养过程,并在过程中提升自我,夯实思想品德的基础。
(四)完善生活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第一,重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教师对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行为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对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思想倾向等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小学生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每一种评价方式都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发展性评价体系。新课程认为,传统的评价模式不足以证明学生的发展能力,应该重新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评价模式,这种评级模式既关注学生学习之前的情况,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1]冯硕万.如何避免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J].中国教师.2013(5).
[2]韩海英.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途径[J].新课程学习(上).2013(10):44-46.
[3]林玉森.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分析[J].吉林教育.2013(8):53-55.
[4]戚伟.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2(10):67-68.
[5]王爱萍.浅谈小学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6):12-14.
[6]郑伟.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99-101.
关键字:思想品德教育 生活化 小学生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本质。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即在分析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教育者引入生活素材、时代特点等与小学生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完成《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教学的动态过程。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本质在于重新确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实际生活、时代相结合,使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身心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一方面,小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他们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继续发展需要以形象具体的事物作为辅助。另一方面,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高低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影响,只有当小学生正确认识道德,具备浓厚的道德情感,在面对道德两难问题时有一定的意志力,并最终做出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时,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才会得到提高。然而,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不断凸显,已经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小学生的发展需求。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实验,我们一致认为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策略。
(一) 确定生活化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基本知识与技能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因为思想品德是人的综合系统,既包括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倾向,也包括复杂多样的行为习惯,所以,小学生有必要掌握最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并学会思想品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但是,小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枯燥的理论知识,也很难迅速学会培养思想品德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将抽象、枯燥的思想品德知识与技能融入到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体会思想品德的好与坏,并从中学会辨别不同种类的思想品德,从而提高自身思想品德的水平,最终将其逐一转化为小学生的专项技能。例如,教师在向小学生讲解“讲文明、讲礼貌”这一思想品德素养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微笑、让座、帮助别人等行为,从而使小学生透过抽象的说教理会其中的真义,达到掌握这样理论要点及技能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生活即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高度浓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讨论,让小学生体会思想品德培养的过程,并主动探索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小学生稳定的情绪/情感、端正的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思想品德课程出现之初就是为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只有先确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才能据此提出良好的情绪情感的实现目标,并进一步扩大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
(二) 丰富生活化教育内容。
一是立足教材内容。教育专家已经根据相关教学经验编定了一套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指定教材,《思想品德与生活》系列教材已经开始考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渗透了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套教材对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发挥了应有的功用。
二是采用生活化素材。现有教材过分突出传统思想品德的养成,而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另外,教材只关注了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构建,而忽视了小学生在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现有教材在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素养上存在漏洞和缺陷。
三是从细节入手。细节决定成败。再宏伟的蓝图,如果没有落实好细节,那么一切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无从谈起。一方面,教师树立好榜样,以高尚的师德感染人,以崇高的精神鼓舞人,使小学生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扎扎实实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三) 采用生活化教学手段。
第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活化的教学手段为小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视听享受,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其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例如,在上思想品德课之前,让小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第二,善于激疑,促使小学生充分挖掘自身学习潜能。学习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其深入思考,开发其潜能。例如,教师可以仿照《十万个为什么》,创设一些别开生面的問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参与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学习。
第三,引导小学生探究学习。只有小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我实践得出的思想品德观才最稳固。所以,教师应该尽量让小学生参与思想品德素养的培养过程,并在过程中提升自我,夯实思想品德的基础。
(四)完善生活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第一,重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教师对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行为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对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思想倾向等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小学生学习结果的总结和评价。每一种评价方式都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发展性评价体系。新课程认为,传统的评价模式不足以证明学生的发展能力,应该重新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评价模式,这种评级模式既关注学生学习之前的情况,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1]冯硕万.如何避免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J].中国教师.2013(5).
[2]韩海英.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途径[J].新课程学习(上).2013(10):44-46.
[3]林玉森.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分析[J].吉林教育.2013(8):53-55.
[4]戚伟.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2(10):67-68.
[5]王爱萍.浅谈小学思想品德的“生活化”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6):12-14.
[6]郑伟.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