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昌乐县委宣传部 山东 潍坊 262400)
[摘要]:从当前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在此基础上,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理论,提出了相关的管理策略,为完善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提供保证。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 质量管理体系 问题 对策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的在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有效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对保证社会稳定,确保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不但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而且给住房者利益带来了损害。
1.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1.1 针对承建商的监管不严
对承建商的监管不严主要体现在缺少对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方面。开发商在承建的过程中没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设计管理工作,更加没有考虑保障性住房的户型面积限制以及低收入群众特殊需要的基础上,使得在较小的户型内实现合理、适用的功能。而是在建设过程中将开发利益以及开发工期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没有将住房整体质量的建设作为住房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导致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疏于质量管理和监督,导致开发商通过暗示、明示等方式降低了工程建设标准,使得工程质量下降。
1.2 针对设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质量管理缺失,导致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首先从主观上对设计质量没有重视,认为中低收入的居民只要有住房住就可以了,没有考虑到住房的舒适性和质量要求。直接造成其设计方案制定过程中没有集思广益,没有对建设方案进行充分论证,造成建设方案存在缺陷。其次,因为保障性住房的整体开发利润空间较低,为了进一步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开发商通过减少监管成本的同时尽量降低支付给设计单位的设计费用,使得设计单位为了减少投入,没有对政府的相关要求进入深入理解,导致保障性住房在套型優化、单元优化以及空间安排等方面缺乏精细设计,使得住房的采光、通风、噪音控制等大打折扣,降低了整个保障性住房的质量。
1.3 针对施工质量存在的管理问题
由于整个质量监管体系较为薄弱的原因,为了控制施工成,承建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将质量管理责任予以完全落实,更加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保障性住房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规范及标准来制定质量通病的相关技术措施,在材料进场检验、工序检查及验收制度方面较为缺失,这些都带来了严重的质量隐患问题。
另外,当建筑在保修期限内出现质量问题时,施工单位与开发商之间相互推诿,没有认真履行相关义务。正是因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及管理涉及到的部门众多,导致质量问题无人负责,降低了保障性住房的整体质量。
2.加强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面临的对策
2.1 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而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所谓的“三全管理”,即在整个管理工作中通过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参加的方式,提高整个管理体系的全局性和科学性。
(1) 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策略
全过程质量管理策略是针对保障性住房质量形成的整个阶段,例如设计、投标、施工以及后期验收等进行阶段性管理。将各个阶段影响住房整体质量的所有因素予以控制,从而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工序质量管理体系。利用该体系对各道工序的质量进行标准化管理,避免不合格工序产生的结果影响到下一道工序,从而形成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2)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方法
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方法就是指对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各方都采用质量管理主体的方式进行管理,对其所有的行为进行质量监督,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全局覆盖性。
(3) 实施全员的质量管理程序
全员质量管理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对所有人员的质量责任、权限进行充分明确,充分调动所有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得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能够各司其职、密切合作,通过做好各道工序质量来保证工程整体之郎,实现“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质量管理局面。
2.2 构建三控制管理体系
(1) 事前控制
事前质量控制就是在事前采用主动控制的方式,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计划,预防质量问题。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之前,通过提前制定周密而翔实的住房质量目标、计划,对质量管理方案进行明确,落实质量管理工作的要点和责任,对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形成对应的预防措施。
(2) 事中控制
事中质量控制又被称作为同步控制策略,就是在保证性住房的整个形成过程中对所有与质量相关的活动进行动态监测。例如,对基础建设施工过程中打桩、桩基加固、混凝土拌和质量等质量活动进行约束。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质量活动行为进行约,即对所有技术作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管理,督促其完成预定的质量目标。同时,要对整个住房建设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对整个建设程序中的质量要点进行监控。
(3) 事后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即所谓的事后反馈质量控制,即是对已经完工的保障性住房的完成质量情况进行反馈,诸如建筑隐蔽性工程、地下室、给排水工程的质量状况等进行评定。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则进行及时的补救,使得住房的质量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
在具体的工程应用过程中,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是相互联系的,其构成一个整体循环的系统。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得到持续提高,从而达到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2.3 加强工序质量绩效管理
保障性住房工程的整体质量是由一道道细小的工序质量组成的,因此质量管理体系也必须注重工序的细节管理。其中,对每道工序的项目质量目标进行合理控制和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将与质量目标强相关的工序集中起来,进行监控管理,保证实施的具体目标与计划目标之间不存在偏差。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通过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各道工序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
结语
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居住水平和人身财产安全,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办法提高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预期目标地。
参考文献:
[1] 马志峰.水电开发项目业主对承包商的激励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10(1).
[2] 谭学良,李灿.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取向下的政府激励机制改革探讨[J].经济与法,2009(5).
[3] 李林,施若,顾宝炎.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系统方法研究[J].经营管理,2007(6).
[摘要]:从当前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在此基础上,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理论,提出了相关的管理策略,为完善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提供保证。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 质量管理体系 问题 对策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的在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有效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对保证社会稳定,确保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不但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而且给住房者利益带来了损害。
1.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1.1 针对承建商的监管不严
对承建商的监管不严主要体现在缺少对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方面。开发商在承建的过程中没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设计管理工作,更加没有考虑保障性住房的户型面积限制以及低收入群众特殊需要的基础上,使得在较小的户型内实现合理、适用的功能。而是在建设过程中将开发利益以及开发工期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没有将住房整体质量的建设作为住房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导致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疏于质量管理和监督,导致开发商通过暗示、明示等方式降低了工程建设标准,使得工程质量下降。
1.2 针对设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质量管理缺失,导致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首先从主观上对设计质量没有重视,认为中低收入的居民只要有住房住就可以了,没有考虑到住房的舒适性和质量要求。直接造成其设计方案制定过程中没有集思广益,没有对建设方案进行充分论证,造成建设方案存在缺陷。其次,因为保障性住房的整体开发利润空间较低,为了进一步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开发商通过减少监管成本的同时尽量降低支付给设计单位的设计费用,使得设计单位为了减少投入,没有对政府的相关要求进入深入理解,导致保障性住房在套型優化、单元优化以及空间安排等方面缺乏精细设计,使得住房的采光、通风、噪音控制等大打折扣,降低了整个保障性住房的质量。
1.3 针对施工质量存在的管理问题
由于整个质量监管体系较为薄弱的原因,为了控制施工成,承建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将质量管理责任予以完全落实,更加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保障性住房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规范及标准来制定质量通病的相关技术措施,在材料进场检验、工序检查及验收制度方面较为缺失,这些都带来了严重的质量隐患问题。
另外,当建筑在保修期限内出现质量问题时,施工单位与开发商之间相互推诿,没有认真履行相关义务。正是因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及管理涉及到的部门众多,导致质量问题无人负责,降低了保障性住房的整体质量。
2.加强保障性住房项目质量管理体系面临的对策
2.1 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而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所谓的“三全管理”,即在整个管理工作中通过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参加的方式,提高整个管理体系的全局性和科学性。
(1) 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策略
全过程质量管理策略是针对保障性住房质量形成的整个阶段,例如设计、投标、施工以及后期验收等进行阶段性管理。将各个阶段影响住房整体质量的所有因素予以控制,从而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工序质量管理体系。利用该体系对各道工序的质量进行标准化管理,避免不合格工序产生的结果影响到下一道工序,从而形成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2)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方法
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方法就是指对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各方都采用质量管理主体的方式进行管理,对其所有的行为进行质量监督,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全局覆盖性。
(3) 实施全员的质量管理程序
全员质量管理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对所有人员的质量责任、权限进行充分明确,充分调动所有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得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能够各司其职、密切合作,通过做好各道工序质量来保证工程整体之郎,实现“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质量管理局面。
2.2 构建三控制管理体系
(1) 事前控制
事前质量控制就是在事前采用主动控制的方式,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计划,预防质量问题。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之前,通过提前制定周密而翔实的住房质量目标、计划,对质量管理方案进行明确,落实质量管理工作的要点和责任,对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形成对应的预防措施。
(2) 事中控制
事中质量控制又被称作为同步控制策略,就是在保证性住房的整个形成过程中对所有与质量相关的活动进行动态监测。例如,对基础建设施工过程中打桩、桩基加固、混凝土拌和质量等质量活动进行约束。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质量活动行为进行约,即对所有技术作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管理,督促其完成预定的质量目标。同时,要对整个住房建设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对整个建设程序中的质量要点进行监控。
(3) 事后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即所谓的事后反馈质量控制,即是对已经完工的保障性住房的完成质量情况进行反馈,诸如建筑隐蔽性工程、地下室、给排水工程的质量状况等进行评定。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则进行及时的补救,使得住房的质量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
在具体的工程应用过程中,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是相互联系的,其构成一个整体循环的系统。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得到持续提高,从而达到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2.3 加强工序质量绩效管理
保障性住房工程的整体质量是由一道道细小的工序质量组成的,因此质量管理体系也必须注重工序的细节管理。其中,对每道工序的项目质量目标进行合理控制和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将与质量目标强相关的工序集中起来,进行监控管理,保证实施的具体目标与计划目标之间不存在偏差。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通过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各道工序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
结语
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居住水平和人身财产安全,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办法提高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预期目标地。
参考文献:
[1] 马志峰.水电开发项目业主对承包商的激励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10(1).
[2] 谭学良,李灿.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取向下的政府激励机制改革探讨[J].经济与法,2009(5).
[3] 李林,施若,顾宝炎.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系统方法研究[J].经营管理,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