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人发展 立臻至善
蔡国光先生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校长,在任仁爱堂陈黄淑芳纪念中学之前,他在仁爱堂田家炳中学担任了二十年的副校长。三十多年来,一直心怀仁爱,为教育工作奉献心力。
仁爱堂陈黄淑芳纪念中学建於1985年,由香港新界已故乡绅陈日新先生,为纪念其夫人陈黄淑芳女士,捐资仁爱堂,向政府申办的津贴中学。今年,学校已整整走过了三十个春秋,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蔡国光先生介绍说,学校以“仁爱”为本,秉承校训“礼义廉耻”的精神,旨在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中学教育。学校注重知育的开发,学生既要在学业上获得良好的成绩,也要能夠应用所学的知识,更重视对学生品德性情之培养、领导才能之训练、公民教育之启导、课外活动之参与、资讯科技之运用、体育竞技之锻炼、优美情操之熏陶及正确人生观之启迪,目的是要建立学生健全的人格,並将所学贡献社会,成为良好公民与国民。
97回归以来,特区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实施校本管理、课程改革、学制改革、评核改革,鼓励学校走多元化而各具特色的道路。蔡国光先生上任以来,秉承着学校“全人发展,力臻至善”的建校目标,制定了“关爱校园,品德为根,认知为本,多元发展”的方针,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学业的重视,学校在教学方面投放资源的比例也是最多的。另一方面也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例如鼓励学生培养不同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供学生体艺文化、创意教育的参与,培育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特别是近年来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做了很多尝试。
学校现有学生600多人,初中至高中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四个班,每个年级100餘人。
推动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素
蔡国光先生曾在仁爱堂田家炳中学任教了二十多载,他认同专题研习(研究性学习)的模式,鼓励学生多走出去看看,因此开办了“文化考察”项目。自1991年起,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内地考察学习,並於1999年成为固定活动。每年分别组织整个高三年级(香港中学旧制大学预科班),以及初三年级的两个班到内地,这个传统一直到2013年他离开时仍在延续。他希望能藉助带领学生到内地考察的机会,更深入地感受国家的历史文化,也了解祖国的发展现况。
至於陈黄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国外或内地学习交流,也资助学生到美国留学一整年,到新西兰,新加坡遊学,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
蔡国光先生毕业於香港中文大学历史专业,从教之初,他教的也是历史科目。在课程设计方面,1991年,他将香港历史与中国历史整合,编写了一套教学材料,並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同,印发予全香港各所中学参考使用。
今年4月,他带领香港中学的校长团队去北京的重点中学进行了考察交流,去年还出席了在台北举行的东亚地区校长学术论坛;目的是集思广益,促进学校发展。
1994年,香港一群热心教育、紧守教育岗位、关注教育事务、有志影响教育政策的教育工作者组成教师专业团体——教育评议会(教评会)。蔡国光先生是筹备委员和创会副主席,从1998年以来,他连任多届主席,也是现任主席。
教评会关注香港教育发展,致力於专题研究、政策评论、经验推广三个范畴的工作,认同香港特区的教育应主要由专业教育人员领导及参与,並进行研究、设计及发展。教评会是以积极、正面、理性、专业的态度和立场,推动教育发展,务求持续提高教育质素。教评会会员包括大专讲师,中学、小学、特殊学校及幼儿教育的校长和教师等。为推动会务,在执委会之下分设多个专题小组,如课程、学生行为、学校行政、教师专业、小学教育等。
2001年,教评会获政府教育部门批核,在新界上水创建“风采中学”, 营办十多年,早已成为北区著名的中学。
教评会自成立起,为推动香港教育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开展了许多会务工作。例如拟写香港教育发展前瞻性、纲领性文件;探讨教育政策,积极回应政府教育諮询;於报刊设专栏,也鼓励会员於报刊发表文章;主动评论教育政策;进行教学研究及问卷调查工作;往内地、国外进行教育考察;出席国际教育交流或研讨会议;举办教学研讨及教师发展活动;举办新教师入职辅导课程;编印教育及教学文集等等。
“因为我们都长期在教育岗位上,对学校教育最为了解,也最清楚教育需要什麽,所以我们有责任就教育政策,如何更好地规划,提出我们的意见。”蔡国光先生介绍说。
近些年,教评会每年都会组织会员到内地考察。2015年曾组织去了重庆、上海不同地方交流,今年7月份,将组织考察交流团去天津,考察团除了教评会成员外,还开放让其他学校的校长及教师参加。
任重道远 广植桃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一个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理念、师资力量、学校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关乎着学生的成长。而校长,作为学校的直接责任人,其角色更是举足轻重。
有人说:“要看一个学校怎麽样,先看这个学校的校长如何。”这虽然不能完全作凖,但蔡国光先生卻时刻以此提醒自己。“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头人,统筹全局,其角色非常重要,需要负责的范围很广泛,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学校的未来。”作为陈黄学校的校长,他非常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学校的管理方面,他坚持“学生为本,教师治校,校长领导”的原则,以实现对学生“香港情,中国心,世界观”的培育定位。
首先是要对学生负责。作为校长,蔡国光先生一直贯彻着学校“全人发展,力臻至善”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安排等实处,並积极寻找资源,为学生发展搭建桥樑。这几年,学校获邀请参加九龙仓集团“学校起动计划” ,可以连续多年,每年获得200万元的资金,再配对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携手扶弱基金”的资助,扩大学校财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教师队伍方面,他重视分享教育理念,促进老师更新教育观念,尤其关注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要。目的是要打造一个关爱校园,积极营建校园文化。在家长方面,他提倡多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並爭取他们的支持。此外,每天还要处理校务,比如政策讨论、财政规划等等。如此,才能确保一所学校的正常运作。 “虽然香港在一些评比方面还走在国际前列,但是也要有一些危机感,看看我们的教育措施能不能继续带动香港发展。”蔡国光先生有着居安思危的意识。
春风化雨 立德立人
韩愈在《师说》中曾给老师下了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起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学生处於青春期,性格比较叛逆,很多年青人不懂得跟家长沟通,而卻愿意跟老师互动分享,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师跟学生的关係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作为教师应该要对他们适切引导,学校也要充分发挥其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和机会,让孩子健全发展。”
正所谓“教书育人”,蔡国光先生认为教育不要过於在乎眼前结果和成绩,而要在意於学生参加过程的投入和反思,多元化的经历对学生成长的帮助。
他每天的工作都很充实,为的是要带领学校更好地发展下去。他坦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感动莫过於看到孩子向着美善的方向发生点滴的变化。“如果一个孩子能夠成绩好,或者是积极参加活动,做人诚实守信,变得自信,乐於助人……他只要能做到其中的任何一点,我都为他感动。我的感动就是看到学生能健健康康地成长,能开开心心地去参与。”这也是万千教师最朴素的心愿。
昔日同窗下,难忘恩师情。学生时代的感情是最纯真的。从教三十载,蔡国光先生早已“育得桃李满园芳”了,很多学生一直都和他保持着联繫,他们在面临结婚生子等一些人生重要的时刻,都会邀请恩师前去见证,分享喜悦。一些日常小举动,凝聚的卻是一份无法割捨的师生情。
他自己也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孩子也经历过叛逆期,“我重视与孩子亲近,但孩子走路摔跤流血,我不会去扶起他,而是等待着他自己爬起。孩子也曾‘埋怨’过我近乎严苛的爱,但他长大了,自会明白我的做法。”他也面临许多家长一样的问题,並且深有感触,因此,他非常重视学校的工作。
他建言家长说,要接受及面对孩子成长的特殊时期,要包容,体谅与沟通。至於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尽量多花时间亲近,因为这时是建立感情的最好时机。他经常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看看,目的是让孩子增长见识、传承文化、健立价值观,也可以加强亲子关係。
閒暇时,蔡国光先生喜欢做一些运动放鬆,例如游泳、浮潛、爬山、跑步,高球等,他也喜欢园艺种植,以花花草草陶冶性情。他是一位父亲、一位公民、一位校长,不同的位置对应不同的角色,一步一步走过来,他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如一——把自己的本分事情做好,尽力而为。正如他对学生的期待:“ Work hard,be nice. ”
蔡国光先生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校长,在任仁爱堂陈黄淑芳纪念中学之前,他在仁爱堂田家炳中学担任了二十年的副校长。三十多年来,一直心怀仁爱,为教育工作奉献心力。
仁爱堂陈黄淑芳纪念中学建於1985年,由香港新界已故乡绅陈日新先生,为纪念其夫人陈黄淑芳女士,捐资仁爱堂,向政府申办的津贴中学。今年,学校已整整走过了三十个春秋,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蔡国光先生介绍说,学校以“仁爱”为本,秉承校训“礼义廉耻”的精神,旨在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中学教育。学校注重知育的开发,学生既要在学业上获得良好的成绩,也要能夠应用所学的知识,更重视对学生品德性情之培养、领导才能之训练、公民教育之启导、课外活动之参与、资讯科技之运用、体育竞技之锻炼、优美情操之熏陶及正确人生观之启迪,目的是要建立学生健全的人格,並将所学贡献社会,成为良好公民与国民。
97回归以来,特区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实施校本管理、课程改革、学制改革、评核改革,鼓励学校走多元化而各具特色的道路。蔡国光先生上任以来,秉承着学校“全人发展,力臻至善”的建校目标,制定了“关爱校园,品德为根,认知为本,多元发展”的方针,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学业的重视,学校在教学方面投放资源的比例也是最多的。另一方面也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例如鼓励学生培养不同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供学生体艺文化、创意教育的参与,培育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特别是近年来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做了很多尝试。
学校现有学生600多人,初中至高中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四个班,每个年级100餘人。
推动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素
蔡国光先生曾在仁爱堂田家炳中学任教了二十多载,他认同专题研习(研究性学习)的模式,鼓励学生多走出去看看,因此开办了“文化考察”项目。自1991年起,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内地考察学习,並於1999年成为固定活动。每年分别组织整个高三年级(香港中学旧制大学预科班),以及初三年级的两个班到内地,这个传统一直到2013年他离开时仍在延续。他希望能藉助带领学生到内地考察的机会,更深入地感受国家的历史文化,也了解祖国的发展现况。
至於陈黄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国外或内地学习交流,也资助学生到美国留学一整年,到新西兰,新加坡遊学,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
蔡国光先生毕业於香港中文大学历史专业,从教之初,他教的也是历史科目。在课程设计方面,1991年,他将香港历史与中国历史整合,编写了一套教学材料,並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同,印发予全香港各所中学参考使用。
今年4月,他带领香港中学的校长团队去北京的重点中学进行了考察交流,去年还出席了在台北举行的东亚地区校长学术论坛;目的是集思广益,促进学校发展。
1994年,香港一群热心教育、紧守教育岗位、关注教育事务、有志影响教育政策的教育工作者组成教师专业团体——教育评议会(教评会)。蔡国光先生是筹备委员和创会副主席,从1998年以来,他连任多届主席,也是现任主席。
教评会关注香港教育发展,致力於专题研究、政策评论、经验推广三个范畴的工作,认同香港特区的教育应主要由专业教育人员领导及参与,並进行研究、设计及发展。教评会是以积极、正面、理性、专业的态度和立场,推动教育发展,务求持续提高教育质素。教评会会员包括大专讲师,中学、小学、特殊学校及幼儿教育的校长和教师等。为推动会务,在执委会之下分设多个专题小组,如课程、学生行为、学校行政、教师专业、小学教育等。
2001年,教评会获政府教育部门批核,在新界上水创建“风采中学”, 营办十多年,早已成为北区著名的中学。
教评会自成立起,为推动香港教育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开展了许多会务工作。例如拟写香港教育发展前瞻性、纲领性文件;探讨教育政策,积极回应政府教育諮询;於报刊设专栏,也鼓励会员於报刊发表文章;主动评论教育政策;进行教学研究及问卷调查工作;往内地、国外进行教育考察;出席国际教育交流或研讨会议;举办教学研讨及教师发展活动;举办新教师入职辅导课程;编印教育及教学文集等等。
“因为我们都长期在教育岗位上,对学校教育最为了解,也最清楚教育需要什麽,所以我们有责任就教育政策,如何更好地规划,提出我们的意见。”蔡国光先生介绍说。
近些年,教评会每年都会组织会员到内地考察。2015年曾组织去了重庆、上海不同地方交流,今年7月份,将组织考察交流团去天津,考察团除了教评会成员外,还开放让其他学校的校长及教师参加。
任重道远 广植桃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一个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理念、师资力量、学校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关乎着学生的成长。而校长,作为学校的直接责任人,其角色更是举足轻重。
有人说:“要看一个学校怎麽样,先看这个学校的校长如何。”这虽然不能完全作凖,但蔡国光先生卻时刻以此提醒自己。“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头人,统筹全局,其角色非常重要,需要负责的范围很广泛,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学校的未来。”作为陈黄学校的校长,他非常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学校的管理方面,他坚持“学生为本,教师治校,校长领导”的原则,以实现对学生“香港情,中国心,世界观”的培育定位。
首先是要对学生负责。作为校长,蔡国光先生一直贯彻着学校“全人发展,力臻至善”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安排等实处,並积极寻找资源,为学生发展搭建桥樑。这几年,学校获邀请参加九龙仓集团“学校起动计划” ,可以连续多年,每年获得200万元的资金,再配对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携手扶弱基金”的资助,扩大学校财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教师队伍方面,他重视分享教育理念,促进老师更新教育观念,尤其关注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要。目的是要打造一个关爱校园,积极营建校园文化。在家长方面,他提倡多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並爭取他们的支持。此外,每天还要处理校务,比如政策讨论、财政规划等等。如此,才能确保一所学校的正常运作。 “虽然香港在一些评比方面还走在国际前列,但是也要有一些危机感,看看我们的教育措施能不能继续带动香港发展。”蔡国光先生有着居安思危的意识。
春风化雨 立德立人
韩愈在《师说》中曾给老师下了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起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学生处於青春期,性格比较叛逆,很多年青人不懂得跟家长沟通,而卻愿意跟老师互动分享,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师跟学生的关係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作为教师应该要对他们适切引导,学校也要充分发挥其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和机会,让孩子健全发展。”
正所谓“教书育人”,蔡国光先生认为教育不要过於在乎眼前结果和成绩,而要在意於学生参加过程的投入和反思,多元化的经历对学生成长的帮助。
他每天的工作都很充实,为的是要带领学校更好地发展下去。他坦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感动莫过於看到孩子向着美善的方向发生点滴的变化。“如果一个孩子能夠成绩好,或者是积极参加活动,做人诚实守信,变得自信,乐於助人……他只要能做到其中的任何一点,我都为他感动。我的感动就是看到学生能健健康康地成长,能开开心心地去参与。”这也是万千教师最朴素的心愿。
昔日同窗下,难忘恩师情。学生时代的感情是最纯真的。从教三十载,蔡国光先生早已“育得桃李满园芳”了,很多学生一直都和他保持着联繫,他们在面临结婚生子等一些人生重要的时刻,都会邀请恩师前去见证,分享喜悦。一些日常小举动,凝聚的卻是一份无法割捨的师生情。
他自己也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孩子也经历过叛逆期,“我重视与孩子亲近,但孩子走路摔跤流血,我不会去扶起他,而是等待着他自己爬起。孩子也曾‘埋怨’过我近乎严苛的爱,但他长大了,自会明白我的做法。”他也面临许多家长一样的问题,並且深有感触,因此,他非常重视学校的工作。
他建言家长说,要接受及面对孩子成长的特殊时期,要包容,体谅与沟通。至於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尽量多花时间亲近,因为这时是建立感情的最好时机。他经常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看看,目的是让孩子增长见识、传承文化、健立价值观,也可以加强亲子关係。
閒暇时,蔡国光先生喜欢做一些运动放鬆,例如游泳、浮潛、爬山、跑步,高球等,他也喜欢园艺种植,以花花草草陶冶性情。他是一位父亲、一位公民、一位校长,不同的位置对应不同的角色,一步一步走过来,他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如一——把自己的本分事情做好,尽力而为。正如他对学生的期待:“ Work hard,be n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