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日光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日光皮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照组外用双氯芬酸钠乳膏,疗程为3周.采用疾病情况评分和瘙痒视觉模拟评分比较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和双氯芬酸乳膏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临床痊愈2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
【机 构】
:
150040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150040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150040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日光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日光皮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照组外用双氯芬酸钠乳膏,疗程为3周.采用疾病情况评分和瘙痒视觉模拟评分比较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和双氯芬酸乳膏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临床痊愈2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4%.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瘙痒评分构成比来看,观察组瘙痒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芬那酸丁酯治疗日光皮炎疗效优于双氯芬酸,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瘙痒症状。
其他文献
面部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红斑,脱屑,瘙痒为主要特征,易复发、不易治愈.我们于2012年6月至2012年11月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软膏,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生产)联合硝酸咪康唑乳膏(本院自制)治疗30例面部脂溢性皮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经中华医学会批准,由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过敏与自身免疫病学术会议定于2014年9月12—14日在昆明市召开。会议期间将重点组织高水平的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并特别注重与其他免疫相关的基础及临床学科专家交流,吸收相关学科新知识。参加会议者将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会务费:2014年8月15日前注册的正式代表600元,
目的 探讨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患者糖皮质激素诱导性糖尿病(GDM)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接受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住院患者,比较发生GDM和未发生GD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理类型、糖皮质激素的起始剂量、日激素最大剂量、糖尿病家族史、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因素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x2检验和Fisher确
目前包括多形性日光疹在内的光线性皮肤病临床常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长期使用会出现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且光线性皮肤病多发生在曝光部位,会加重糖皮质激素外用的不良反应.氟芬那酸丁酯是一种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研究发现,其对紫外线所致皮肤损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1].我们采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多形性日光疹,取得了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抗凝因子以及纤溶标志物与慢性荨麻疹(CU)发病的关系并分析CU在发作期与缓解期不同状态下凝血状态、补体水平以及炎症标志物水平改变的情况.方法 40例CU患者中缓解期CU 18例,发作期CU 22例,来自广州市血液中心的健康献血员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用ELASA等方法检测凝血酶原片段F1+2(F1+2)、组织因子(TF)、血栓调节蛋白(TM)、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组织型
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常用液氮冷冻、CO2激光等物理治疗祛除疣体,但治疗后易复发.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是一种通过外擦光敏剂配合激光照射,选择性破坏病变组织的疗法.国产盐酸氨基酮戊酸在皮肤科主要用于尖锐湿疣的治疗[1],现已有不少液氮冷冻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报道,为进一步了解这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尖锐湿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用Me
目的 探讨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方法 DM/PM患者432例,合并ILD患者85例,未合并ILD资料完整患者79例.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f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 在临床表现中,合并ILD者与无ILD者在病程中发热的患者分别为47例(55.29%),18例(2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ILD组有吞咽困难者9例(10
患者女,65岁.以双下肢起硬性斑块2个月于2013年2月20日入院.就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大腿内侧出现一手掌大硬性斑块,表面呈淡红色,触摸和行走时有轻微疼痛感,皮疹渐扩大至两个手掌大,约2周皮疹肿胀感减轻,表面渐呈暗紫褐色,但左小腿和右大腿、小腿相继出现类似皮疹,双下肢肿胀明显.此期间患者曾间断性发热,体温37.5 ~ 38.0℃,多以夜间为主,可自行退热.近1周出现咳嗽、气短.有明显乏
患者女,52岁,因面部、双手背胀痛、瘙痒2d来诊.患者2d前去河边洗衣,约2h后自觉面部及手背皮肤发胀、灼热、刺痛及虫爬感,未在意,继续洗衣1个多小时回家,发现面部、双手背肿胀伴痒痛不适,遂到当地医院就诊,以面部浮肿待诊收住院,给予中药(不详)、呋塞米消肿利尿治疗无效,第2天病情持续加重,当晚双侧眼睑高度浮肿不能睁眼、口唇外翻,患者感面部、双手背刺痛难忍并伴有头痛、头晕、乏力,不伴发热、关节痛,无
目的 检测家族性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一家系患者的OSMR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一家族性皮肤淀粉样变家系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19名相关亲属、50例无关健康对照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OSMR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结果 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OSMR基因发生c.2081C>T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出现p.P694L改变,家族中其他患者均发现同样突变位点,而家族健康成员及健康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