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域下江南油画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i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南地区自古以来风景秀美、经济富庶、人文荟萃。江南油画融合了富有文人画精神的传统绘画美学思想和江南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面貌。本文从江南地域文化的內在结构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中国文化自觉视域下江南油画的艺术风格,以期为增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当代油画创作提供新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文化自觉;江南油画;地域文化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文艺作品空前繁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但与此同时,多元文化的冲突让当前部分艺术工作者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在艺术创作中脱离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江南油画家具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融入艺术创作,创作出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推动着中国艺术事业的正面发展。

一、江南地域文化的结构要素


  (一)、江南地域与自然地理
  江南地区气候湿润、风景宜人、人文荟萃。明代文徵明在其文《记震泽钟灵寿崦西徐公》中这样形容江南:“吾吴为东南望郡,而山川之秀,亦惟东南之望。其浑沦磅礴之气,钟而为人,形而为文章,为事业,而发之为物产,盖举天下莫之与竞。”①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的“画以地异论”中谈到,“写画多有因地而分者,不独师法也。如李思训、黄荃,便多三峡气象者,生于成都也;宋二米、范中立有秣陵气象者,家于建康也;米海岳曾作宦京口,便多镇江山色;黄公望隐于虞山,落笔便是常熟山色”②。可见,地理环境与艺术创作紧密相关,对人文风貌也有重要影响。江南的地理气候与环境必然对江南画家的创作题材及风格具有一定影响,多为描绘江南特有的水乡水韵、苏式园林、昆曲人物等,画风内敛含蓄、以简胜繁、意境深远。
  (二)、江南地域与历史文化
  法国理论家丹纳曾指出,“精神气候”在形塑艺术品的题材与特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即时代精神、地域风俗习惯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审美价值观,也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江南属于吴越文化,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讲究崇尚自然,追求审美情趣,主张“以道为美、以构为美、以意为美”。这种道家文化和美学思想融入了江南人的血液,使江南画家的绘画风格与文化环境相互关系,形成江南油画特有的艺术内涵。江南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可谓“东南财富地,江南人文薮”。江南地区产生过众多杰出艺术家,如顾恺之、米芾、黄公望、倪瓒、赵孟頫、明四家、清六家等。近代又出现了以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林风眠等为代表的书画大师享誉世界。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人画的精神特征,表现秀丽的江南风光,内含深邃的哲学境界。

二、江南油画地域性的艺术表现与审美特征


  江南油画是指长期生活在江南或受到江南地域文化影响,具有相同或相近审美理念和思维共性的艺术家所创作的具有浓郁江南内在文化的油画作品。这些艺术家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他们积极融合中西艺术,成果丰硕,为江南艺术描绘了一幅灿烂夺目的艺术景象。
  (一)江南油画的文艺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精神中特别指出,“文艺是照亮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指引时代前进的号角,是引导人民前行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我们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高度重视,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③江南油画家始终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尊崇“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灵魂观,将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融入艺术作品,坚定不移地用中国人特有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传承和弘扬江苏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优秀因子,推动着中国文艺事业的正面发展。
  (二)江南油画的形式语言
  1.江南意味的主题
  主题是指文艺作品或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江南地区风景隽秀,如诗如画;人文底蕴厚重,情调高格。江南的艺术家常年沉浸在江南风景中,又受到历来江南名家文人画追求“逸”趣的影响,江南油画的主题多以江南地区风景风情、静物花卉为主,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与气格,具有文人趣味。笔者随机选取了30位江南地区颇有建树的油画家,对其题材作数据统计。这30位油画家中,高达85%的画家有涉及对江南特色风景绘画主题的描绘;有10%的画家描绘静物花卉主题;5%的画家描绘江南风情人物。可见,江南油画家在选择绘画主题时,其思维模式无可厚非地受江南地域地理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影响。
  2.简约概括的图式
  南朝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到的“经营位置”,涉及了作品构图和图式的研究,要求画家在作画之前要充分考虑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构成图式,从而营造意境、抒发情感。艺术中的简约历来被看做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这种简约的图式体现在画面的构图造型和笔法上。江南地区由于湖泊河流和阴雨天气较多,气候湿润,形成了一种水汽氤氲迷蒙的景象。首先,在构图造型上,以风景画为例,江南画家以景入画,多采用简约图式,简化所描绘对象的形,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追求含蓄而概括的形式,力图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和神韵,以达到简约构成的精髓,可谓“立象以尽意”。如吴冠中的作品,空间布局和构成造型概括简约,舍去诸多无意义的构成视觉传达语言,形简却意远,以少胜多,趣味无穷。其次,在笔法上,江南画家很少用小笔触塑造某一特定的细节,更钟情用酣畅纵横的笔触来表达景物的韵味,笔触虽简但更显意境。
  3.澄净婉约的色彩
  在油画艺术中,色彩是最为重要的视觉传达元素之一。在具体实践中,艺术家通过个人独特的审美倾向和经验技术对色彩进行主观再创造,形成个性化的色彩语言面貌。由于江南的地域特征和人文特色的影响,江南地区的画家在色彩上喜欢用减法,削弱色彩的光影效果,以表现不同对象的精神内涵。康定斯基认为颜色直接影响心灵,如平和澄净的色彩给人平静舒适感,艳丽明亮的色彩给人激情奔放感。江南油画家历来喜欢风雅情怀的艺术模式,或许是江南烟雨朦胧的地域特征和轻快闲适的生活状态给了艺术家别有地域性的创作灵感。他们或降低色彩饱和度,使色彩淡雅;或增加色彩饱和度,使色彩雅丽。如苏天赐的风景作品,色彩空灵澄净,让观者有神清气爽、轻松欢愉之感;沈行工的风景作品,色彩饱和度略高,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色彩与纯度之间的对比,柔美雅丽,画品高格。   4.灵动潇洒的笔触
  笔触是作画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传达画家的追求或情感的表达。画家通过对颜料的厚薄、媒介剂的多少、落笔的轻重、力度的大小、运笔的快慢等处理,体现对象质感、量感、体积感和光影虚实的描绘能力。笔触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之为“笔墨”,“笔”与“墨”互相依赖,相辅相成,描绘事物以传达意境,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中国笔墨的精神内核是与中国几千年传统东方哲学思想体系挂钩的,如中国古人讲究“天下万物皆笔墨”。清代恽南田说过:“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江南油画家受到江南风景图式和传统绘画笔墨技巧的影响,钟情酣畅淋漓的笔墨效果,强调笔触运行而流露的情感,重视韻味和审美表现力。画风细腻、婉约、含蓄,强调绘画性和写意性。如陈世宁作品,其笔触灵动、酣畅的特点无需赘述,大面积色块和笔法的多样性包含在点、线、面、节奏感等元素里,挥洒自如,妙趣横生,意境隽永。
  (三)江南油画的审美特征
  1.以意写形的创作手法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注重形与神的互相关系理论。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说林训》中就出现“画者,谨毛而失貌”的观点,即片面追求外表毛发的相似反而影响塑造全貌的神;东晋顾恺之第一个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即通过对客观形体的刻画来追求内在精神本质,为“传形写照”;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全神气也”,可见古代文人对“意”的重视。传统文人画更讲究“以意运法、使法就意、画近而意远、物忘而忘我”,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江南地区的油画家受传统文人画的影响,追求描绘事物的精神本质,在创作时以意取象、以形写神、物我冥合、意与境浑。如吴大羽的作品,他的艺术素养高远博大,着重表现精神世界,其形与色的交融之间凸现东方艺术的韵致,既有精湛的技艺,又富有人文精神关怀,以半抽象的造型语言表达他对欢愉心境、诗意和意境的追求。
  2.澄怀味象的意境内涵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审美范畴,指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境界,其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郭熙在其《林泉高致》提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明确说明了如果画家的创作要有境界,需要作品本身具有诗意。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也提出“境非独谓景物也,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的观点。道家哲学从自然审美观上升到宇宙天地的宏大境界和怡神悦志的自由境界,传统文人画家从道家思想中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和宇宙观念,体现着人道合一的哲学精神。江南油画受到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表现事物的真情感,其意境在于恬淡舒适、虚淡空明,体现了南朝宗炳的“畅神说”观点。如苏天赐的作品空灵婉约,直抒胸中丘壑,极力构建诗情画意、澄怀味象的高远意境。观其作品,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江南大自然特有的地域魅力,凸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和品位格调。
  3.中西融合的表现理念
  从油画传入中国开始,中国的油画家前辈们就开始尝试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去融合中西艺术。比如,借鉴传统青绿山水、壁画和年画的装饰性色彩、借鉴传统绘画“景随人移”的平面化空间、把握客观对象内在精神的意象性造型、追求笔法和意境融通的书写性用笔等。江南地区的油画家,与早期前辈油画家和现当代现实主义画家不同,不仅在色彩、笔法、造型等方面的融合,更致力于在理念上融合中西。他们尝试在美学观念与表现语言、品位与意境、传统与时尚等层面进行融合,不仅将中国绘画的笔墨气韵融入西方油画语言,更是将中国文化精神、道家思想、传统美学思想与西方绘画理念相互作用,寻求一种超越外在形态的审美表达,彰显出具有江南水乡意味的美学精神气质和艺术魅力。
  4.文人风骨的气质情怀
  “风骨”一词常被用来衡量文学艺术的格调和品位。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历代文人注重立德、修德,将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看成人生重要的修为。文人画家也将书画艺术作为他们修身养性、体现人格境界的重要形式。文人画标榜“士气”“逸品”,讲究笔墨趣味,体现着潇洒高洁的文人风骨。清代王昱在其《东庄画论》中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光明正大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江南油画一直追崇文人士大夫的艺术思想和精神境界,以清静恬淡的生活观和精神旷达为人生哲学,喜欢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包含笔简神足之趣,更体现了画家个人寄寓于作品耐人寻味的画外神韵。如盛梅冰的作品,他擅长用油画本土语言来表达中国古典精神,多描绘太湖石、赏梅、对弈等情境,注重笔墨意趣,灌注作品典雅散逸的精神,富有浓郁的儒雅之气,更显文人风骨的气质情怀。

结语


  总而言之,江南油画最高品格在于体现“神韵意境”“物我合一”的崇高精神境界,并展现江南地区“秀灵颖慧”“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的地域特征魅力。江南油画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文人画精神、江南诗性文化以及江南自然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在审美内涵、审美趣味以及形式语言上体现出典型的江南意象图式,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油画民族化、本土化所取得的积极成果。④总结和分析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本土油画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能够为当代油画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丰富油画形态,使新时代油画能够在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情境下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价值。
  注释: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YJC760082)阶段性成果之一。
  ①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263页。
  ②唐志契:《绘事微言》,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第11页。
  ③许小凡:《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硕士论文,2018,第8页。
  ④余方林:《江南油画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11期,第198页。
其他文献
优秀家风家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其内涵丰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资源、有效载体和有益补充。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层面,表现为学生对优秀家风认知度较低;在高校层面,表现为优秀家风家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不畅;在家庭和社会层面,表现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不足。挖掘整理优秀家风家训的潜在资源,探索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优秀家风家训融合的长效机制,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推进。
虽然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将精神赡养义务入法,但是精神赡养义务的履行仍受到孝道理念的淡化、立法技术的缺陷、司法救济的不能三个方面阻碍,应从契合“义务德性”的方式引导、建构“多方参与”的履行机制、拟合“亲情裂痕”的司法救济三个方面走出精神赡养义务的履行困境。
笔顺一直都是存在的,但是专门研究笔顺的书籍以及相关著作却很少见。能看得到的著述大都只是把笔顺作为汉字规范的附属来论及,或者只停留在阐述笔顺的细则上,而对于笔顺从何而来、如何发展、古代笔顺面貌、笔顺背后成因,以及文字演进是如何影响书写和笔顺的,鲜见专门研究。文章对汉字笔顺的研究情况做出梳理和概括,可以理清汉字笔顺研究的脉络,直观地看到前修时贤研究的侧重点、优缺点,说明深入系统地进行汉字笔顺研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