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要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正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实践,探索出一种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可操作的效率较高的语文实践活动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研究性教学 模式 策略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职业教育中,语文学科归属于文化基础学科类,怎样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文化基础课为理论课服务,理论课为实践课服务,并协同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职教目标,是当前高职教育重点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性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语文研究性教学是指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语文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善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语文学习应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促進学生的人格完善为基本目标,以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所应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知识、学生个人亲历的丰富体验、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等方面的总和为基本内容。
2.高职语文教学的特点
高职语文教学是一种专业教学。高职学校的职教特性使得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事先对所授班级的专业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我们的学生即将从事或能从事怎样的工作,工作中将会用到什么样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大一统教学,实现教学与专业接轨,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接轨。
高职语文是一种实效教学。高职语文教学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应试教育的轨道,是实践能力的教学。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实践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把高职语文教学的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对实践的重视,对现实的关注,多倾听,多阅读,多练习,多表达,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即将走上社会而积极储备。
3.研究性教学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高职学校教学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以职业教学为主,主要是让通过一年半到两年的教学时间,迅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有所提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而研究性语文教学正是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特色性教学。它让学生“下水游泳”,在做中学,在学中练,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弊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与探索,探索会学、乐学、善学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主体创造潜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从学校到社会构架了一座有效的桥梁。
二、研究性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要建构的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个体——群体”互动合作探究为基本形式的教学结构形式。模式结构的运作是把课程目标、计划、教学内容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该模式中具体环节的设置及其组合,视语文学科性质、单元教学内容与对象的特点及其运作状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研究性语文教学的操作策略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疑难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设疑寻导,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兴趣和参与需要。学生由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在情境中教师引出学习课题,提供参与机会、示范指导、参与方法等。
2.启发思考,自主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情境阶段提出的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教师对小组的讨论、合作交流做出必要的指导与调控,让学习主体自由畅述、相互启发,更投入、更积极发表见解,交流意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获取更深入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确定每个小组要研究的主题,各组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开展自主探究。
3.指导求新,展示成果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学生得出了较成熟的结论,这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总结研究成果,形成报告。体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是一篇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份主题演讲、一本探究日记、一个多媒体课件、一项活动设计方案等。因此,展示成果时,可以在课堂上面对面进行,由小组代表宣读自己的论文等。
4.激励创新,效果评价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班讨论,提出研究成果中的优点和不足。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巩固知识,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其中的不足需要在汇报后继续修正或补充,以使研究更加完善,也为指导今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最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发展”,让学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长点,对未来学习和潜能的开发提供建议。
四、具体操作原则
1.实行交互、开放式的教学组织方式
在研究性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主导性极大扩张而学生主体性实质上得不到发挥为模式特征的封闭而僵化的教学模式被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教学环境所取代,学生在课堂之上可以适时的、无障碍的进行交流、沟通,真正实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不可能达到的全面、整体的多元交互。
2.提供生成、发展性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是固定的、统一的,我们学一篇文章,学一个教学单元,其内容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没有什么不同。而在语文研究性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的特点。随着学生“研究”的不断深入,就会遇到更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其教学内容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它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
3.促成自主、合作性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课堂为学习者个体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其从学习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资源,为自己的探究活动准备必要的资料。在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中课堂不是为教师演示教学内容而存在,而是学生为解决所研究的问题自觉地、能动地选择学习、探究手段。小组成员中的个体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对研究的主题进行充分论证。
4.提倡对话、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基于研究性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评价单一以分数高低来区分的弊病,明确地体现为四个特征: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转变性发展;评价的基本活动方式不是确认而是对
话;评价不是系统的控制而是组织成员的关系协调;评价还体现为是一个批判性与支持性相结合的开放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凤林.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3.2.
[2]唐云红.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拉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3]孔波.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潜质与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05.4.
[4]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5.
[5]蒋乃平.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基本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0.
(作者单位: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 研究性教学 模式 策略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职业教育中,语文学科归属于文化基础学科类,怎样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文化基础课为理论课服务,理论课为实践课服务,并协同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职教目标,是当前高职教育重点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性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语文研究性教学是指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语文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善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语文学习应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促進学生的人格完善为基本目标,以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所应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知识、学生个人亲历的丰富体验、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等方面的总和为基本内容。
2.高职语文教学的特点
高职语文教学是一种专业教学。高职学校的职教特性使得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事先对所授班级的专业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我们的学生即将从事或能从事怎样的工作,工作中将会用到什么样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大一统教学,实现教学与专业接轨,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接轨。
高职语文是一种实效教学。高职语文教学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应试教育的轨道,是实践能力的教学。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实践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把高职语文教学的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对实践的重视,对现实的关注,多倾听,多阅读,多练习,多表达,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即将走上社会而积极储备。
3.研究性教学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高职学校教学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以职业教学为主,主要是让通过一年半到两年的教学时间,迅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有所提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而研究性语文教学正是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特色性教学。它让学生“下水游泳”,在做中学,在学中练,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弊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与探索,探索会学、乐学、善学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主体创造潜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从学校到社会构架了一座有效的桥梁。
二、研究性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要建构的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个体——群体”互动合作探究为基本形式的教学结构形式。模式结构的运作是把课程目标、计划、教学内容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该模式中具体环节的设置及其组合,视语文学科性质、单元教学内容与对象的特点及其运作状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研究性语文教学的操作策略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疑难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设疑寻导,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兴趣和参与需要。学生由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在情境中教师引出学习课题,提供参与机会、示范指导、参与方法等。
2.启发思考,自主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情境阶段提出的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教师对小组的讨论、合作交流做出必要的指导与调控,让学习主体自由畅述、相互启发,更投入、更积极发表见解,交流意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获取更深入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确定每个小组要研究的主题,各组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开展自主探究。
3.指导求新,展示成果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学生得出了较成熟的结论,这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总结研究成果,形成报告。体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是一篇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份主题演讲、一本探究日记、一个多媒体课件、一项活动设计方案等。因此,展示成果时,可以在课堂上面对面进行,由小组代表宣读自己的论文等。
4.激励创新,效果评价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班讨论,提出研究成果中的优点和不足。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巩固知识,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其中的不足需要在汇报后继续修正或补充,以使研究更加完善,也为指导今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最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发展”,让学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长点,对未来学习和潜能的开发提供建议。
四、具体操作原则
1.实行交互、开放式的教学组织方式
在研究性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主导性极大扩张而学生主体性实质上得不到发挥为模式特征的封闭而僵化的教学模式被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教学环境所取代,学生在课堂之上可以适时的、无障碍的进行交流、沟通,真正实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不可能达到的全面、整体的多元交互。
2.提供生成、发展性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是固定的、统一的,我们学一篇文章,学一个教学单元,其内容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没有什么不同。而在语文研究性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的特点。随着学生“研究”的不断深入,就会遇到更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其教学内容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它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
3.促成自主、合作性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课堂为学习者个体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其从学习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资源,为自己的探究活动准备必要的资料。在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中课堂不是为教师演示教学内容而存在,而是学生为解决所研究的问题自觉地、能动地选择学习、探究手段。小组成员中的个体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对研究的主题进行充分论证。
4.提倡对话、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基于研究性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评价单一以分数高低来区分的弊病,明确地体现为四个特征: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转变性发展;评价的基本活动方式不是确认而是对
话;评价不是系统的控制而是组织成员的关系协调;评价还体现为是一个批判性与支持性相结合的开放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凤林.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3.2.
[2]唐云红.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拉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3]孔波.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潜质与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05.4.
[4]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挑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5.
[5]蒋乃平.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基本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0.
(作者单位:山西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