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知乎上曾经发生一场精彩绝伦的“论战”,主题是“南京和杭州,哪一座城市潜力更大”。两位大神“王启超”与“葉神月”过招数十回合,每一条回复都引经据典、对仗工整,非但看不到粗俗对骂的踪影,反而文艺范儿十足,着实惊呆了无数网友,并引得众人纷纷围观,而这场“论战”也被誉为史上“最文艺辩论会”。
战果如何暂且不表,但就南京来说,除了要面对隔壁邻近省会城市的竞争压力外,在省内同样有个实力强劲的城市在“虎视眈眈”。
这个“劲敌”就是苏州。
早在300多年前,南京和苏州就开始暗暗较劲了: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江苏”一称问世,其名源于“江宁府”与“苏州府”的首字,江宁府是南京的古称,可见彼时的南京和苏州一字齐肩、携手并进;时至今日,南京虽然贵为省会,但江苏的简称“苏”,仿佛又在不断提醒着人们,苏州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容忽视。
那么,南京和苏州,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江苏“一哥”?我们不妨对此做个全方位的深度剖析,并简单给出评分,也希望各位看官对这两个城市多一些了解。
经济实力
首先,决定一个城市根本地位的是经济状况,而南京和苏州,都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强市。
从经济总量上看,苏州的实力要明显强过南京,即便放眼全国,苏州都是佼佼者。具体而言,苏州的GDP于2011年突破万亿大关,成为第六个“万亿俱乐部”成员,只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天津之后;而到了2016年,南京才加入这一阵营之中,而同年的苏州GDP已超过1.5万亿元(参见图1)。2018年,南京和苏州的经济规模分别为1.28万亿元和1.86万亿元,在全国城市GDP排行榜中分别是第11名和第7名。
苏州经济体量之所以如此庞大,其下属四个县级市居功至伟。2018年,昆山、张家港、常熟和太仓联手贡献了苏州1.86万亿GDP中的1.03万亿,占比超过55%。而在赛迪顾问发布的《县域经济100强(2019年)榜单》之中,这四个县级市悉数位列前十名;其中,昆山已是连续多年高居榜首,而张家港和常熟也分列第三、四名,足见苏州各区域经济发展之全面,这也成就了苏州“地级市之王”的江湖地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增速上,南京已经连续7年高于苏州,特别是最近3年,苏州GDP增速逐年下滑,而南京则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因此,虽然南京的经济盘子在短期内难以實现对苏州的超越,但如果能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南京同苏州差距将会不断缩小,甚至在若干年后实现反超也是可能的。
如果说GDP是城市的“面子”,那么财政收入就是城市的“里子”。根据《第一财经》统计的2018年各大城市财政收入情况,南京和苏州的“钱袋子”都表现出色,增速分别高达15.6%和11.1%,在各大城市中分别排在第10位和第6位(参见表1)。与GDP相似,苏州的财政收入规模更高,但增速上不敌南京。
结论:经济实力上,南京8分,苏州10分,苏州胜。
居民生活
经济总量的统计指标并不足以充分反映一座城市的实力,因为会受到人口基数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故有必要再从人均经济指标上做一些判断。
数据显示,在人均GDP方面,苏州一直都要好过南京,不过近些年二者的差距有逐年缩小之势(参见图2)。按照国际标准,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便是初等发达国家水准,达到3万美元以上即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准;而2018年,苏州和南京的人均GDP分别为173765元和152886元,折合为美元则约为2.62万美元和2.31万美元,均已达到初等发达国家水准,经济发展极具基础和底气。
不过,严格意义上讲,人均GDP不能充分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来衡量要更加贴切。有意思的是,在这两个指标上,南京的数值均领先于苏州,充分体现出南京的发展质量更高,居民更加享受到了城市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百姓获得感更强(参见图3)。而苏州的经济增长对于民生改善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结论:居民生活上,南京9分,苏州8分,南京胜。
主导产业
分析完经济规模,再来看产业结构。
从数据上看,目前两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均呈现出“三二一”态势,且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皆超过了50%(参见图4)。不过,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显然要比苏州迅速得多,其比重在2008年就迈过了50%的关卡,2018年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61.4%。
相比之下,苏州的第三产业占比到2016年才超过半数的份额,而后该数值不升反降,由2016年的51.5%降至2018年的50.8%;而同期苏州的第二产业(工业)份额由47.0%上升至48.0%,反映出工业在苏州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进一步对比两市的工业增加值,可以看到,苏州的工业规模要明显胜过南京,其数值是后者的二倍有余(参见图5)。虽然南京的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先进制造领域一直表现出色,但苏州的工业整体实力更为强大。
究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与上海浦东开发的契机,大力吸引外资和台资入驻,以包括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在内的多个产业园区为支点,不断致力于工业和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区区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8万多家企业,其中有全球500强企业8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0多个,“国字号”科研院所12家;通过学习新加坡的先进管理经验并持续改进完善,现已形成了“以注重规划先行、突出先行先试、坚持开放创新、强化亲商服务、创新社会治理”为主要内涵的园区经验,更是连续三年(2016~2018年)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一,并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典范案例之一。而这一“园区经验”,与“昆山之路”和“张家港精神”并称为苏州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共同为苏州工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贡献着力量。
至于第三产业,我们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和商贸零售领域分别加以讨论。
从金融业上看,虽然南京的绝对规模不如苏州,但其在城市经济中的分量却要重得多,2017年,南京金融业占GDP比重超过11.5%,显著高于苏州的8.21%(参见图6)。事实上,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评估中,南京金融产业绩效排在国内城市第四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而在最新公布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南京首次上榜,并力压杭州等劲敌,苏州却榜上无名。南京金融业的雄厚实力可见一斑。
再以商贸零售为例,南京不仅是六朝古都,更是商家必争之地。从夫子庙到湖南路,再从桥北到仙林,处处商圈林立,尽显泱泱金陵繁华;而孙中山铜像坐落之处、拥有百年历史的新街口广场区域,更是有着“中华第一商圈”的美誉,其影响力之大,放眼全国乃至放诸四海皆可以称一道二。得益于此,南京市民的日常消费与休闲娱乐气息极为浓厚,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均是繁华无比,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南京的人均GDP不如苏州,但人均消费支出却要旺盛得多。
苏州的商业氛围要比南京逊色一些。此外,苏州人的“夜经济”也不繁华,除了和当地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有关外,多少也受到商业氛围不浓厚这一原因的影响。
结论:主导产业上,两个城市结构不同,南京制造业和服务业较为均衡,苏州则是工业实力极为雄厚,均为9分,平手。
人口规模与结构
在经济活动中,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从基数上看,2018年南京与苏州常住人口分别为843.6万人与1072.2万人,前者达到了“特大城市”标准,后者则直接进入“超大城市”阵营之中(参见图7)。不过,近些年来,南京与苏州的人口数量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2006年南京比苏州少90.8万常住人口,而到了2018年该数值变为228.6万。考虑到苏州的非户籍人口比南京多出220万人,这说明了苏州对于外来人口的聚合能力更强。
再看人口结构。当前,南京与苏州的人口老龄化态势正逐步深化。根据中商情报网发布的数据,2017年南京和苏州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达到11.88%和10.79%,均显著高于7%的老龄化基准线,南京相对更为严重,这或将对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小觑的负担。
结论:人口规模与结构上,考虑到苏州超过千万的人口基数,南京8分,苏州9分,苏州胜。
企業对比
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和主体,南京和苏州能够成为经济大市,诸多优秀的企业与企业家们功不可没。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江苏共有49家企业上榜,其中苏州有11家,南京有8家(参见表2、表3)。从营收上看,南京的苏宁控股和太平洋建设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苏州虽然没能出现如此庞大营收规模的公司,但营收在1000亿元以上的共有5家,多于南京的3家。也就是说,苏州颇具实力的公司数量更多,且发展态势较为均衡,而处于引领地位的巨头型企业则坐落于南京。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考察两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毕竟,民营经济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活力及创造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苏州和南京都是民营企业大户,在上述两张表中的绝大多数公司都是民企。不过,苏州的民营企业阵营更为庞大,这从另一份《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可窥见一斑:苏州共有23家企业入围榜单,位居江苏省第一,而南京只有9家上榜。不仅如此,苏州还有26家企业登上了《2019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上榜企业数量仅次于杭州和深圳,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三,这也再度印证了苏州民营企业和制造业不容小觑的整体实力。
另外,截至2018年末,苏州共有上市公司135家,数量居全国城市第5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而南京只有84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苏州的经济和市场更具活力。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为南京企业的整体实力比苏州逊色很多,这与两座城市不同的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有很大关系。就像我们在前文中分析的,南京的产业竞争力更多体现在贸易、金融等服务业层面,而苏州则是典型的制造业重镇。所以,还是应客观全面地评判不同城市的企业现状。
结论:企业对比上,南京8分,苏州10分,苏州胜。
交通运输
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而交通运输是一个颇具价值的衡量指标。
在机场建设方面,苏州这样一座直逼2万亿规模GDP、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竟然一直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用机场。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苏州已被相邻城市的既成机场“包围”,包括上海的虹桥和浦东两座超级机场、无锡硕放机场、嘉兴机场、南通兴东机场等等,再加上苏州的空域一直很紧张,导致建设机场的计划长期被搁置。
反观南京,禄口机场堪称江苏省的门户,2018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85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高达36.5万吨,总航线数达到260条以上,国际航线也形成了辐射亚洲、连接欧美、通达澳洲的格局。这些远非苏州所能比拟。
在地铁运营方面,截至2018年底,苏州共有地铁运营线路3条,运营里程120.7公里,日均客流接近90万人次。相比之下,南京已开通地铁运营线路10条,运营线路长达176.8公里(参见图8),日均客流量超过300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至2030年,南京地铁规划建成25条地铁线路,总长1011.2公里。由此可见,南京拥有着更加完善的地铁网络,在缓解市内交通压力、构建城市公交网络方面产生了极大的效益。
此外,从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上看,南京城区马路相对宽阔,无论是开车还是公共交通都要更为舒爽,而苏州的公共交通在便利度和舒适度上要稍逊于南京。
结论:交通运输上,南京10分,苏州6分,南京胜。
人文环境
文化是城市最显著的IP,决定了城市的人文魅力,环境体验则是城市的脸面,直接决定了外地人对它的观感。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典型的江南水乡所在地,民间盛传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对苏州自然人文景象的极佳褒奖,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名句,更是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尽的美感。
从数据来看,苏州拥有60多个A级景区,其中包括8个5A级(金鸡湖景区、拙政园、周庄古镇、同里古镇、虎丘山、留园、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太湖),2018年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601亿元,增长11.7%,旅游总人数1.3亿人次,比前期增加了近1000万人次。
至于南京,“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身为古都的南京在文化魅力与历史底蕴方面丝毫不亚于苏州。夫子庙内,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秦淮河畔,浆声灯影斑斓;老巷子里的寻常生活和藕断丝连的民国风……南京的骨子里依然保持着处变不惊的优雅。56个国家A级景区、2个5A级景区(钟山风景名胜区、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同样支撑起南京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根據《第一财经》发布的《2018城市文旅新引力排行榜》,南京和苏州分列第八名和第十二名,一个是深沉的“六朝古都”,一个是曼妙的“江南意象”,彼此处于伯仲之间。
结论:人文环境上,二者各具特点,均得9分。
科教实力
科教是一座城市的人才库和智力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座城市长远的竞争力。
就苏州来看,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目前仅有一所“211工程”院校——苏州大学,此外还有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特色院校作为点缀。
相比之下,南京的教育资源要丰富得多,“211”、“985”大学云集,其中不乏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这样的名校。在全国双一流大学排名中,南京仅次于“教育第一城”的北京(29所)和国际大都市上海(13所),以12所的数量排名全国第三位(参见表4),科教实力堪称强悍。
结论:科教实力上,南京10分,苏州7分,南京胜。
科技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苏州的科技实力更多地体现在企业层面,主要依托于苏州工业园区这个高新技术企业的云集地。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47.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77.1亿元,新登记企业15007家,专利申请17087件;发明专利申请6675件,发明专利授权2043件。在2018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榜单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列第一;在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地区中,园区同样在列。数据的背后,是苏州的工业实力的不断跃升,亦是其从“世界工厂”向创新高地升级的体现。
南京的科技实力则体现在基础研究上。得益于本地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南京的科研水平放眼全国都鲜逢敌手。根据英国《自然》增刊发布的《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报告,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南京高居第12名,国内则位列前三名,仅次于北京与上海;而杭州在榜单上只排名第33位。可见南京“天下文枢”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结论:科技水平上,两个城市性质不同,按平分秋色对待,均得9分。
城市吸引力
最近两年,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城市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抢人大战”热潮,而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明确强调要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不断放宽落户限制。此时,当落户逐渐不再是问题时,想要吸纳更多的人才,势必需要依靠城市的吸引力。
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人才吸引力报告》,2019年三季度,南京和苏州的平均薪资分别为7991元和7327元;在人才吸引力指数方面,南京为2.05,已经连续多个季度稳居全国第七名,但苏州连前15名都未能挤入(参见图9)。可见南京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要显著胜过苏州。
结论:城市吸引力上,南京9分,苏州7分,南京胜。
结语:
谁才是江苏“一哥”?
综合来看,苏州在经济规模、企业活力、工业实力等方面优势明显,而南京则在居民生活、金融商贸、科教实力、科研水平、文化底蕴、城市吸引力等多个方面更胜一筹。
如果非要给二者分个高下,那么不妨参考前文中各项指标的评分总和——南京89分,苏州84分,南京的综合实力更强。当然,笔者的打分难免会带有主观色彩且不够权威,而每个人对于不同城市的感知和评价也不尽相同,故分数仅供参考。
更进一步,倘若跳出上述指标来看,南京不只是江苏的省会,还顶着“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等一系列头衔,其政治经济地位要遠远高于苏州。再加上南京经济增势更强,城市底蕴更厚,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苏州的经济实力胜在当下,南京的广阔前景更值得期待。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省份当中能够同时拥有至少两个明星城市也是一种幸福,更何况除了南京和苏州之外,江苏还有无锡、南通等经济强市。如果从城市群的思维来理解,城市之间不管如何竞争,协同发展终归是大势所趋;而站在全局上看,江苏省“多核协同引领”的大棋,要远比“谁是一哥”来得更有意义。
或许,原本就没有所谓的“一哥”;亦或许,每个城市都在扮演着“一哥”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