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异常拥挤的诊室进行观察式采访,能有个小转椅坐着感觉非常奢侈,虽然其实我已经早被人群淹没了……我听见了这样的父子对话——
老实点行不?小心我削你!
我怎么了啊?我刚才又没眨眼睛摸鼻子。
你往外蹿啥?我好不容易才挤到前面。
都是按号来的,挤也没用。
犟什么?别以为你得了抽动症就可以在我跟前得瑟了。唉,你看看,又开始眨眼睛摸鼻子了,找打不是?
你别跟我凶,你不是在网上查的说孩子得了抽动症,家长更不能打孩子?
你听话我当然不会打你,你不听话,我照削不误。不信你一会问问医生,你做的不对了我是不是可以教训你?
问就问。哼!
轮到他们诊疗的时候,孩子的父亲跟医生说了一堆他觉得是“抽动症”的症状:连续9天了,反复眨眼,吓唬也不管用。孙文秀主任问:孩子上课能好好听讲吗?爸爸显然从未跟孩子沟通过这个问题,尴尬了一秒,立即呵斥孩子:跟大夫说说你上课的事!孩子支支吾吾。爸爸又跟医生诉苦:这孩子好动、脾气急、每天不是丢块橡皮就是丢把钥匙……
寥寥数语,经验丰富的孙主任立马有了判断:是不是抽动症咱得打个问号。这孩子最多是个抽动症初期。你啊,不要死盯着孩子的眨眼行为,更别想通过吓唬他制止他抽动。回去再观察观察吧!目前不需要用药。一定记住:要多鼓励、多表扬孩子,不要再这么凶巴巴的。
挤了半天,就这样被“打发”走,爸爸很不甘心,被拥挤的人流推到门口之后又折回头来问医生:真没事啊?不用拍个片子啥的?
采访回来,跟心理学硕士毕业的小编倩倩感慨:如果这位爸爸看看我们“最家长”杂志,如果能找个心理咨询师聊聊,找找孩子眨眼睛抽鼻子的心理根源,调试一下他动不动就要“削”孩子的教子方式,说不定孩子就好了呢。
倩倩说:我告诉你个秘密,我小时候也得过抽动症!
大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吧,我爸给我转了一次学。没有朋友,陌生环境让我很不适应,而且,因为我学习特别好,把原来班上老考第一的男生给挤下去了导致他很愤怒。放学时,他会追着我打我,我又气又怕还有点内疚。在这样的压力下,我开始不由自主地抽动鼻子,根本没法控制。我觉得很丢人,但又没有亲近的家人或朋友可以诉说这件事,所以,一直等到我又转回到原来的学校,我的抽动症才好了。
没想到倩倩小时候这么辛苦又如此勇敢,竟然自己扛过了这一劫!倩倩同意让我将她的这段故事写给读者看,说不定就帮了哪个孩子和家长呢?不过依照今天我的采访来看,家长对抽动症的不在乎与家长过分重视这事,对孩子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大多数儿童抽动症都是短暂的,长大之后基本可以完全消失。在抽动症形成的因素中,精神因素值得家长关注,比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孩子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还有,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也可成为发病的诱因。
心病就要用心治:关爱孩子是首要的。父母对孩子的抽动千万不要过分强调,要努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对孩子发病的心理因素家长应该详细分析,找出可能的诱因,然后才能予以解决。
老实点行不?小心我削你!
我怎么了啊?我刚才又没眨眼睛摸鼻子。
你往外蹿啥?我好不容易才挤到前面。
都是按号来的,挤也没用。
犟什么?别以为你得了抽动症就可以在我跟前得瑟了。唉,你看看,又开始眨眼睛摸鼻子了,找打不是?
你别跟我凶,你不是在网上查的说孩子得了抽动症,家长更不能打孩子?
你听话我当然不会打你,你不听话,我照削不误。不信你一会问问医生,你做的不对了我是不是可以教训你?
问就问。哼!
轮到他们诊疗的时候,孩子的父亲跟医生说了一堆他觉得是“抽动症”的症状:连续9天了,反复眨眼,吓唬也不管用。孙文秀主任问:孩子上课能好好听讲吗?爸爸显然从未跟孩子沟通过这个问题,尴尬了一秒,立即呵斥孩子:跟大夫说说你上课的事!孩子支支吾吾。爸爸又跟医生诉苦:这孩子好动、脾气急、每天不是丢块橡皮就是丢把钥匙……
寥寥数语,经验丰富的孙主任立马有了判断:是不是抽动症咱得打个问号。这孩子最多是个抽动症初期。你啊,不要死盯着孩子的眨眼行为,更别想通过吓唬他制止他抽动。回去再观察观察吧!目前不需要用药。一定记住:要多鼓励、多表扬孩子,不要再这么凶巴巴的。
挤了半天,就这样被“打发”走,爸爸很不甘心,被拥挤的人流推到门口之后又折回头来问医生:真没事啊?不用拍个片子啥的?
采访回来,跟心理学硕士毕业的小编倩倩感慨:如果这位爸爸看看我们“最家长”杂志,如果能找个心理咨询师聊聊,找找孩子眨眼睛抽鼻子的心理根源,调试一下他动不动就要“削”孩子的教子方式,说不定孩子就好了呢。
倩倩说:我告诉你个秘密,我小时候也得过抽动症!
大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吧,我爸给我转了一次学。没有朋友,陌生环境让我很不适应,而且,因为我学习特别好,把原来班上老考第一的男生给挤下去了导致他很愤怒。放学时,他会追着我打我,我又气又怕还有点内疚。在这样的压力下,我开始不由自主地抽动鼻子,根本没法控制。我觉得很丢人,但又没有亲近的家人或朋友可以诉说这件事,所以,一直等到我又转回到原来的学校,我的抽动症才好了。
没想到倩倩小时候这么辛苦又如此勇敢,竟然自己扛过了这一劫!倩倩同意让我将她的这段故事写给读者看,说不定就帮了哪个孩子和家长呢?不过依照今天我的采访来看,家长对抽动症的不在乎与家长过分重视这事,对孩子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大多数儿童抽动症都是短暂的,长大之后基本可以完全消失。在抽动症形成的因素中,精神因素值得家长关注,比如对学习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某些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孩子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还有,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也可成为发病的诱因。
心病就要用心治:关爱孩子是首要的。父母对孩子的抽动千万不要过分强调,要努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对孩子发病的心理因素家长应该详细分析,找出可能的诱因,然后才能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