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与处容郎故事的比较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d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钟馗与处容郎是中韩最具有代表性的门神,本文从钟馗、处容故事的传播和民俗中的钟馗、处容郎的特点等对二者进行了分析比较,论述了钟馗与处容郎和傩仪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钟馗 处容郎 传播 民俗
  钟馗与处容郎的形象在中韩两国都深入人心,分别是中韩最具有代表性的门神。本文拟从钟馗、处容郎故事的传播和民俗中的钟馗和处容郎的分析比较得出其异同点。
  一、钟馗、处容郎故事的传播
  钟馗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形象不断地被补充,比处容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笔记体作品中,从《梦溪笔谈》、《历代神仙通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到清乾隆《唐钟馗平鬼传》,其故事情节越来越细化。明清时代出现了以钟馗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分别是《钟馗全传》等,其内容相当的丰富。到后来,钟馗故事更是敷衍出“钟馗嫁妹”、“钟馗醉酒”等故事。钟馗也出现在戏剧中,如明万历初年有队戏《钟馗显圣》,即以钟馗为主角,其他戏剧如《目犍连救母劝善记》之《八殿寻母》也有钟馗登场的场面。钟馗更是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尤以吴道子的钟馗图最为有名。
  处容郎在《三国遗事》中登场以后,以其事为蓝本的文学作品不断出现,如《高丽使节要》如李齐贤小乐府诗中就有《处容歌》,就是一首贊处容门神高尚品德的乐府诗歌:“新罗昔日处容翁,见说来从碧海中,贝齿赦唇歌夜月,莺肩紫袖舞春风。”处容郎还出现在韩国传统戏剧“山台戏当中”。《乐学轨范》中记载了《处容歌》剧诗形式的歌谣,它是韩国最早的、最完整的古代假面剧文本资料,但处容说话的情节也到此为止,没有增添更为丰富的内容与内涵。
  在钟馗与处容故事的传播过程中,钟馗的故事世俗化内容更多一些,钟馗嫁妹与醉酒,内容充满着人情味,钟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但处容郎不同,在传播的过程中,他始终是一个驱鬼神的形象出现。即钟馗故事里的钟馗经历了从人到神再到人的过程,而处容郎一直以“人格神”的形象出现,处容的故事情节更加简单,没有继续衍生出更多的内容。
  二、民俗中的钟馗与处容郎

1. 驱厄门神


  从唐代开始上流社会即开始流行挂钟馗图,唐张说有《谢赐钟馗画表》,刘禹锡有《代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等作品即是证明。到了宋代,根据沈括《补笔谈》:“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模搨吴道子钟馗像镌版。除夜,遣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清顾禄《清嘉录.五月.挂钟馗图》:“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从以上记录可以看出,在除夕与端午时,都会挂钟馗像以“以祛邪魅”,甚至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仍保留着端午节贴钟馗的习俗。钟馗信仰除了流入了韩国,也远渡日本,甚至在日本有专门供奉钟馗的神社,显示出了钟馗故事的极大的生命力。
  朝鲜时代过年的时候有在大门上贴鸡或是老虎图画以赶走厄运的习俗,这种画被称为“岁画”。除了岁画以外,还会贴“门排”,其作用也是阻挡厄运的到来,门排一般按照中国的惯例钟馗与尉迟敬德、秦琼等,但也有记录证明除张贴中国的门神以外,人们也张贴处容郎的画像以驱鬼。除此之外,在朝鲜后期民间流传着打稻草人的风俗,其中“稻草人”在方言里也被称为“处容”。《岁时风俗》中记录了韩国八道民俗,其中有关于各道 “打稻草人”的记录。通过其记录可以看到,它是一种赶走厄运的民俗活动,根据地方的不同活动稍有变异,或者将人偶扔在路上,或者将人偶挂在城隍庙,或者将其扔到河流漂走,或者埋在地下,或用脚踩,或用火烧,成为了将厄运带走的载体。处容本来是一个消灾除厄的高贵的神,但是在其民俗化之后,变异成了除厄运的载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种民俗信仰,钟馗传播的更为广泛,在韩国、日本都有他的影子。而处容信仰的受众更少一些,在朝鲜半岛与钟馗信仰等众多的外来门神一起被供奉了起来。但是应该说,在民众的心目中,比起外来的信仰,处容信仰更为根深蒂固,“打稻草人”仪式的流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2. 处容舞与跳钟 馗
  (1)跳钟馗、处容舞与傩仪之间的关系
  傩仪是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这种假面跳神,具有巫俗的性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仪。中国宫廷傩礼传入朝鲜半岛宫廷傩礼的记载首现于高丽时代的靖宗六年(公元1040年),但傩礼的实际传入时间可能会更早些。
  处容舞是宫廷傩仪中的一个步骤。高丽末期的诗人李穑的《驱傩行》非常细致地描写了驱傩的过程,其中还包括了傩仪之后的杂戏五方鬼舞、狮子舞、胡人舞、处容舞、木偶戏、走火、走索、吞刀等。成伣在《乐学轨范》中的《鹤莲花台处容舞合设》中描写,在傩礼中,还包括处容舞、鹤舞、莲花台舞等舞蹈。通过以上分析看出处容舞与傩仪之间的密切关系,而跳钟馗也是傩仪中的一个步骤。
  钟馗与傩仪有密切的关系,他在宫廷傩和民间傩中,都占一个位置。中外学者对敦煌写卷的研究揭示出宫廷以外钟馗行傩仪的情况,唐代傩仪中负责驱邪的神将之首位就是钟馗,他铜头铁额,身披豹皮,朱砂涂面或戴朱砂染赤的面具。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宫中所举行的大傩仪,行列中除门神、判官外,亦有钟馗。钟馗除了出现在宫廷傩中,他在民间傩如“打夜胡”和“跳钟馗”中,亦扮演了“人形神抵”的角色。从“打夜胡”的记载,可见钟馗在宋代民间傩仪中,已是主角之一。民间傩仪中的“打夜胡”之习,到后来发展成为“跳钟馗”的风俗。无论是宫廷傩,抑或民间傩的“打夜胡”和“跳钟馗”,皆可证明钟馗神话,与傩仪有密切关系:钟馗在傩仪中扮演了人格神的角色。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处容舞与跳钟馗都与傩仪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傩仪中的一个角色与程序。
  (2)五方处容舞与跳钟馗
  成伣的《镛斋丛话》中,曾吟咏了朝鲜朝初期的赤面、头戴黑布纱帽的处容独舞,到了世宗大王时代,更发展为五方处容舞。据考证,五方处容舞很有可能来源于五方鬼舞。五方处容舞是一种具有象征驱鬼的舞蹈,由五名男子表演,他们分别穿着蓝色(东)、红色(南)、白色(西)、黑色(北)和黄色(中央)的服装,象征四个方位和一个中心,这是根据中国的阴阳五行说精神制定的,以黄色为中心,具有安定的、和谐的美感。他们的面具是浅酒红色,代表着人神,长着白牙、戴着锡耳环和铅珠项链,一顶黑帽,上面饰有两朵牡丹花和七朵桃花,桃花的寓意是辟邪,而牡丹花的寓意是进庆,祈福纳祥。舞蹈者的动作姿态威严、充满活力,风格多样、音乐节奏丰富,间有一些抒情歌曲的唱诵。但处容舞没有什么情节,主要做是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意为驱鬼。   “跳钟馗”的流变主要涉及到古代大傩、民间节令舞蹈,及吸取的舞蹈片段中的钟馗形象,包含历史上所出现过的《舞判》、《跳判》、《跳判官》、《闹钟馗》、《五鬼闹判官》等名目。据记载明万历年间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都要“跳钟馗”,以求赐福镇宅,保佑平安。古时“嬉钟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在村中巡游嬉耍。跳钟馗,先是五个头系白毛巾,身围红、紫、绿、灰、黄五色包肚,手持棍、叉、脚蹬软底绣鞋的邪恶小鬼,在锣鼓声中上场,绕两圈,摆开架势,呐喊逞威。然后钟馗面涂青绿,口带长髯,头顶乌纱,足蹬草鞋,筐篮垫肚,畚箕挂股,外罩紫红袍,右手持宝剑或持朝官玉板,前有蝙幅引路,后有黄罗伞盖,旁有酒坛侍者,一步一趋。傩舞跳钟馗主要有:钟馗降神、钟馗出巡、钟馗除邪、钟馗赐福、钟馗凯旋等五个段落。
  五方处容舞与跳钟馗的寓意都在于驱鬼,而五方处容舞通过一些舞蹈動作表示驱鬼仪式的意义,性质是舞蹈,戏剧的特征不明显。而跳钟馗则通过一些有意思的情节,并最终达到驱鬼的目的。二者的最终结果相同,但过程不同。另外,根据全京旭先生的研究,五方处容舞受到了傩仪中的五方鬼舞的影响而形成,而跳钟馗里的,除了钟馗,五名主要人物都是小鬼,这与五方鬼舞有类似之处,据《梦梁录》第6卷《除夜》中在傩仪中的除了各方的驱鬼神之外也出现了五方鬼使,这也与五方鬼发生了联系。总之,五方处容舞与跳钟馗都跟傩仪中的五方鬼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在某种程度可以说是同源,但不同的是五方处容舞停留在舞蹈的层面上,而跳钟馗则增添了一些情节,这与钟馗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是由一致性的。
  结论
  处容与钟馗作为韩中两国门神的代表,其形象传承至今,具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本文通过比较,发现在钟馗与处容故事的传播过程中,钟馗的故事世俗化内容更多一些,更具人情味,而处容郎一直以“人格神”的形象出现,而且情节较为简单。而且钟馗的传播更为广泛,而处容信仰的受众更少一些。另外,钟馗与处容都和傩仪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本文对处容舞与跳钟馗的考察,证明二者同源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 <????? ???? ?? ??>, ???.
  • 《韩国假面剧研究》,韩英姬,延边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 《古代小说与龙王信仰研究》,沈梅丽,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 《新罗乡歌概观》,季琨,韩国研究论辑第十九辑。
  • 《李齐贤汉诗创作研究》,何永波,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 《钟馗神话的由来及其形象》,刘燕萍,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高文丽(1984-),女,汉族,山东临沂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研究方向:韩国语言文化。
  kground:rgb(255,255,255); mso-shading:rgb(255,255,255); " >
其他文献
摘要:西藏地处我国的西南,有着古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植于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有着鲜明的特色及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注重对西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更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本民族文化、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  关键词:藏族传统文化,保护,更新  藏族,是我国民族大
期刊
[摘要]《复活》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中描写了男女主人公聂赫留道夫与玛丝洛娃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剧变之后,完成自我救赎。灵魂的救赎最终指向复活。  [关键词]复活灵魂救赎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引言  偶然读到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关于“灵魂的扫除”那段话:“……他感到他的内心生活疲沓了,有时甚至停顿了,就着手把堆积在他的灵魂里而成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美术馆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应了整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情况,那么提高美术馆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文简单的截介绍了美术馆的功能,提出了更好发挥美术社会功能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美术馆;社会功能;发挥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美术馆逐
期刊
摘要:方志中的序跋,是志书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志书编纂完成后,编纂者一般会请上级官员或学者为志书题序,同时自己也会为志书写一篇自序,加于志前。东三省志序,因其历史背景、序作者的不同,志序的内容上也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东三省志序中时间、作者以及内容的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方志序跋的认识和研究。  关键词:民国;东三省;志序;比较  序跋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序居志书之前,跋垫志书之后。方
期刊
【摘要】定陶王墓地(王陵)是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定为商周至汉的古文化遗址,定陶王陵是一座規模较大、墓葬形制独特的汉代墓群。  【关键词】定陶王墓地;古文化遗址;汉代墓群  定陶王墓地(王陵)是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公布),位于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距定陶县城约16公里,为汉代王侯级别的墓群,2013年5月被公布为第七批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折叠产品就一直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且有最古老的折叠产品发展而来的折叠椅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且逐渐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物质文化,更是现代设计文化所提倡的文化理念。因此,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折叠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得知其具有:空间性、活动性、便利性及环保性。  关键词:折叠;折叠文化;特征  Summary: Folding products have exist
期刊
摘要: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但在袁世凯的“运筹帷幄”下,中华民国又进入了一段黑暗时期,这段时期内的民国政治黑暗、经济落后、民生凋敝。1916年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下死于北京,群龙无首的北洋派系四分五裂,以直、皖、奉三派实力最为强大,三派利用帝国主义势力相互倾轧、争权夺利,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因此这段时期的北洋外交有其独有的特点,外交思想和政策方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文物事业单位如何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和方向,成为文物单位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本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物事业如何可持续发展谈了谈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文物事业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文物事业;保护体制  社会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在改革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逐完善。在新形势下,作
期刊
摘要:民俗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丰富的宝贵财富,它涵盖着当地历史、人文风情、民间习俗和文化传统等,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文化现象。而“雷祖崇拜”现象在粤西大地上正绽放异彩,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抢救和保护这一珍贵遗产,  笔者对雷祖崇拜习俗展开了研究,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雷祖崇拜;旂游价值  雷州,故名思义以雷多而著名,史记该地一年打雷
期刊
摘要:联合国科教组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十年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大批包括中国传统刺绣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所有的绣种都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国家级或省级名录。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美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汉绣,湖北地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代表,随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汉绣再度崛起。《2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