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17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麦病害是制约小麦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小麦病害在泗县冬小麦的发病时期及种类上有逐年加大的趋势。该文针对泗县小麦主要病害在易发生育期表现的症状进行具体描述,并结合实际提出适用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泗县;小麦;病害;识别;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83-02
  泗县是安徽省小麦生产大县,常年播种面积在12万hm2以上,由于受土壤肥力、气候、栽培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该县小麦产量水平年际间差别较大,常年平均产量在350kg/667m2左右。在影响泗县小麦产量各因子中,小麦病害是最主要因素之一,每年小麦因病害减产10%左右,重发田块减产都在60%以上,主要包括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散黑穗病、秆枯病等。近年来,笔者在小麦的不同生育时期,通过对上述病害发病症状的长期观测,形成了小麦如下病害症状的识别与防治方法。
  1 主要病害症状识别
  1.1 小麦赤霉病 俗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属真菌病害。从幼苗至抽穗期都可发生,有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等多种症状类型,其中,以穗腐最为普遍,危害最重。(1)苗腐。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病苗根部呈褐色水渍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2)茎基腐。从幼苗出土至成熟都可以发生,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期变软腐烂,植株枯萎,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3)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1、2节,起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情严重时,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4)穗腐。在小麦扬花后出现,起初在颖壳上出现边缘不清的水浸状褐色斑,逐渐扩大到整个小穗或整个麦穗,病穗枯黄。发病后期,在颖壳的合缝处和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霉层。后期,病部产生紫黑色小颗粒。受害籽粒皱缩、干瘪,呈苍白色。
  1.2 小麦纹枯病 又称小眼斑病、尖眼点病,属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拔节后症状明显。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周围黄褐色、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的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重病株基部1、2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病斑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周围有比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茎秆上的病斑梭形,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至草黄色。病斑可沿叶鞘向上部扩展,直至剑叶,可形成青褐色至黄褐色花秆,叶鞘及叶片早枯。湿度大时,病部的叶鞘与茎秆之间常可以看到一些蛛丝状白色菌丝体和黄褐色菌核。发病后期,病斑侵入茎秆,导致烂茎,主茎和大分蘖常不能抽穗,形成“枯孕穗”,有的抽穗后成为枯白穗。
  1.3 小麦白粉病 属真菌性气传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发生时,也危害茎秆和穗部。发病初期,在叶面和麦秆上出现1~2mm的白色小霉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病斑,病斑表面生有一层白色粉状物,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上还可以见到许多针尖大的黑褐色小粒点,这些是病菌的闭囊壳。发病严重时,叶片上长满霉斑,叶片枯死,导致植株早衰,籽粒空秕,对产量产生很大影响。
  1.4 小麦散黑穗病 俗称黑疸、灰包,属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穗部,偶尔也侵害叶片和茎秆。小麦感病后,病株抽穗比健康植株略早,小穗畸形,外面包着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外膜破裂后,黑粉随风吹散,只留下穗轴直立在田间。有时,穗上部有少数健全小穗,下部变为黑粉。叶片和茎秆受害,则在病部产生条状黑色孢子堆。
  1.5 小麦秆枯病 属真菌病害。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苗期至结实期都可染病。麦苗出土后30d左右便可出现症状,最初在幼苗的第1片叶与芽鞘之间出现针尖大小的小黑点,以后扩展到叶鞘和叶片上,形成梭形褐边白斑,并有黑色虫粪状物。拔节期,在叶鞘上形成边缘明显的褐色云斑,病斑上有灰黑色虫粪状物,叶鞘与茎秆之间有一层白色菌丝。有的茎秆内也充满菌丝。抽穗后,茎秆与叶鞘间的菌丝层变为灰黑色,叶鞘表面有许多明显突出的小黑点,茎基部干枯甚至折倒,形成枯白穗和秕粒。
  2 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2.1 小麦赤霉病 小麦齐穗期至扬花初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高感品种,可提早至破口抽穗期进行防治。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戊唑醇乳油2 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0~2 000倍液喷雾,隔5~7d后再喷1次。
  2.2 小麦纹枯病 对历年发病早而重的田块,在分蘖期,当病丛率达10%~15%时就应该施药防治。对一般发病的田块,在拔节至孕穗期,当病丛率达20%左右时开始施药。每667m2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mL、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或24%噻呋酰胺悬浮剂15~2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施药后10~15d,如果病情仍在发展,还需要再施1次药。
  2.3 小麦白粉病 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可在播前进行必要的种子处理,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掌握在种子重量0.2%左右。麦田防治,一般在发病初期,当病叶率达10%时用药。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800~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6%戊唑醇乳油2 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喷雾,隔7~10d再防治1次即可。
  2.4 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主要由种子带菌和土壤粪肥带菌传播,所以,防治上,首先要加强检疫,杜绝带菌种子传播。其次是药剂拌种,这是防治小麦散黑穗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刘、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拌种,用量为干种子重量的0.2%~0.4%。再有就是用药剂进行土壤处理。可每667m2用70%敌克松粉剂400g加干细土30kg混匀后,与拌过药剂的种子一起播入田中。
  2.5 小麦秆枯病 对于小麦秆枯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生产中,应当以农业防治为主,注意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倒茬,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施用腐熟农家肥,适期播种。
  (责编:吴祚云)
其他文献
通过对全市甜豌豆种植基地的实地调研,总结出了泰兴市近几年种植甜豌豆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并从选择良种、土壤适宜、适期播种、及时进行病虫防治、搭好丰产架子、科学运筹肥
选择翠冠、圆黄、清香为试材,从各品种物候期及成熟果实各项指标一单果重、果形指数、硬度、糖酸比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南方梨大棚栽培表现。结果表明:梨大棚栽培后,成熟采摘期
对棉花控失配方肥进行了肥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控失肥能提高化肥利用率,节本增效,生产上可以大力推广应用。
建昌县是辽宁省花生重点产区之一,花生在种植业中占有一定比重。为了提高花生产量,针对花生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花生示范田中,推广实施了花生"六项改进"栽培技术,取得了显
为寻找天然植物源新的具有农药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从冬青卫矛根皮中分离到1株内生真菌,编号为2QR1,初步鉴定其为半知菌亚门,曲霉属(Aspergillus)。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QR1菌
早稻氮磷钾肥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早稻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增产增收;对早稻产量影响最大的养分是氮素、其次是钾素、最次是磷素,并且氮磷钾三要素配施产量最佳,其中全素配方施肥处
介绍了绿五星秋葵的品种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种期、合理密植、肥水管理、调节营养生长、人工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及贮藏等,为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耕地保护是解决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更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新机制,规范耕地使用
摘 要:研究了施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土后对根际土壤和枸杞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土,根际土壤pH值由10.51下降到7.71,碱化度由32.3%下降到18.1%,Na+、K+、Mg2+、Cl-和HCO3-离子含量明显降低,而Ca2+和SO42-离子含量逐渐上升。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施用量为2.5t/667m?时,盐碱土壤改良效果最好,枸杞根系生长最旺盛,其根长
摘 要:种植板栗是丘陵地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提高传统的栽培、管理水平,对于提高板栗的产量相当重要。笔者对湖北地区板栗栽培技术进行初步探讨,对于广大林业工作者及栗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湖北地区;板栗;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1-02-69-01  1 栽培品种  作为湖北地区主栽优良品种(类型)有18个,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