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课堂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由于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其性能的不断提升,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便应运而生,怎么充分利用中职生的手机便对中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智能手机;中职;移动学习;模式
一、 引言
近年来,教育在信息化技术的领域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全新的教学模式也日渐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通过它们高效、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上更加直观、条理化的感受,加上方便、系统化的管理模式,让所有师生都获益良多。
然而,以上种种教学形式都是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才能开展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做到人手一台笔记本在教室上课或全部在多媒体机房上课,学习方式的实现起来还有诸多不便。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而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又由于手机在中职学生中的拥有比例近乎100%,所以利用手机做移动学习终端而进行学习具有极其优越的条件。
因此,一种新的,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更便捷、高效地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它就是——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
二、 中职教学中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优势
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有鉴于此,智能手机使得移动学习随时随地性得以实现,用其实现移动学习的优势也更加明显。
(一) 具有移动的学习环境,打破时空限制
不受地点和空间限制的学习方式是移动学习所重点强调的,移动学习终端的便携程度决定着学习者学习方便程度。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应用使得手机更加普及、更便携、高性能,也使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搜索信息的方式得到了革命性的改革。
(二) 多种媒体格式的支持,多样性的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中所用到的学习资源大多以多媒体形式呈现,而目前智能手机多种媒体格式技术的发展使移动学习得到了最大的技术支持。从而使移动学习在智能手机的广泛推广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 实现差异性的学习方式
每一位学习者都会因为文化及地域的差别在学习风格上有所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然而班级制的教学却难以满足这样的需求。但通过智能手机这样的移动学习设备,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情况安装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教学软件,来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化、差异性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实现终身教育。
(四) 更强的时效性
每一位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限于条件的制约,他们无法即时解决问题,但有用智能手机这个移动终端,利用其中的即时通讯功能比如QQ群、微信群、蓝墨云班课系统等通讯软件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使问题的解决更加迅速、有效,同时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有效。
三、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中职教学中的实现模式
在中职院校中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具有多样的应用方式,根据自身的特点,各个学校可以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应用方式。在整个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教师是移动学习的主体,二者不可或缺。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要教会他们利用移动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相互协作;教师是培养学生、督促学生学习的主体,可以利用移动学习平台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方式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反馈、评价。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校采用了下图的移动学习环境的构建形式。
图1移动学习环境的构建
如图1所示为中职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作为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构建形式。学生和教师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通过校园无线网接入点连接到校园网络。学生通过无线上网,连接服务器并下载学习内容,发送作业给教师。教师通过校园的无线网络及服务端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学生和教师借助于校园网络实现对双方学与教的评价。这种模式为“连接校园网络——下载学习内容——完成、发送作业——提供学习辅导——进行学教评价”即是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中职教学中的实现模式。
总而言之,未来社会将是个充满信息的社会,伴随着智能手机性能提升和价格下降;全民对终身教育的需求;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移动学习并不会全部取代传统的教学,而是作为一种有益补充,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守业.面向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和学习模式 [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67-70.
[2]朱守业.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 [J].现代交际,2016(12):218-219.
[3]云玉芹.移动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软件导刊,2008(2):33-35.
[4]连红.移动学习中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1):65-67.
[5]潘家杰.基于手機客户端App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研究[J].科技传播,2018(1):67-70.
作者简介:
段宏,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省淮南经济技术学校。 董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新疆阿克苏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一团中心小学。
关键词:智能手机;中职;移动学习;模式
一、 引言
近年来,教育在信息化技术的领域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全新的教学模式也日渐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通过它们高效、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上更加直观、条理化的感受,加上方便、系统化的管理模式,让所有师生都获益良多。
然而,以上种种教学形式都是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才能开展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做到人手一台笔记本在教室上课或全部在多媒体机房上课,学习方式的实现起来还有诸多不便。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而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又由于手机在中职学生中的拥有比例近乎100%,所以利用手机做移动学习终端而进行学习具有极其优越的条件。
因此,一种新的,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更便捷、高效地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它就是——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
二、 中职教学中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优势
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有鉴于此,智能手机使得移动学习随时随地性得以实现,用其实现移动学习的优势也更加明显。
(一) 具有移动的学习环境,打破时空限制
不受地点和空间限制的学习方式是移动学习所重点强调的,移动学习终端的便携程度决定着学习者学习方便程度。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应用使得手机更加普及、更便携、高性能,也使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搜索信息的方式得到了革命性的改革。
(二) 多种媒体格式的支持,多样性的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中所用到的学习资源大多以多媒体形式呈现,而目前智能手机多种媒体格式技术的发展使移动学习得到了最大的技术支持。从而使移动学习在智能手机的广泛推广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 实现差异性的学习方式
每一位学习者都会因为文化及地域的差别在学习风格上有所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然而班级制的教学却难以满足这样的需求。但通过智能手机这样的移动学习设备,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情况安装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教学软件,来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化、差异性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实现终身教育。
(四) 更强的时效性
每一位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限于条件的制约,他们无法即时解决问题,但有用智能手机这个移动终端,利用其中的即时通讯功能比如QQ群、微信群、蓝墨云班课系统等通讯软件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使问题的解决更加迅速、有效,同时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有效。
三、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中职教学中的实现模式
在中职院校中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具有多样的应用方式,根据自身的特点,各个学校可以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应用方式。在整个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教师是移动学习的主体,二者不可或缺。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要教会他们利用移动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相互协作;教师是培养学生、督促学生学习的主体,可以利用移动学习平台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方式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反馈、评价。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校采用了下图的移动学习环境的构建形式。
图1移动学习环境的构建
如图1所示为中职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作为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构建形式。学生和教师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通过校园无线网接入点连接到校园网络。学生通过无线上网,连接服务器并下载学习内容,发送作业给教师。教师通过校园的无线网络及服务端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学生和教师借助于校园网络实现对双方学与教的评价。这种模式为“连接校园网络——下载学习内容——完成、发送作业——提供学习辅导——进行学教评价”即是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中职教学中的实现模式。
总而言之,未来社会将是个充满信息的社会,伴随着智能手机性能提升和价格下降;全民对终身教育的需求;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移动学习并不会全部取代传统的教学,而是作为一种有益补充,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守业.面向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和学习模式 [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67-70.
[2]朱守业.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 [J].现代交际,2016(12):218-219.
[3]云玉芹.移动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软件导刊,2008(2):33-35.
[4]连红.移动学习中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1):65-67.
[5]潘家杰.基于手機客户端App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研究[J].科技传播,2018(1):67-70.
作者简介:
段宏,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省淮南经济技术学校。 董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新疆阿克苏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一团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