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纲要》精神指出,培养幼儿进行艺术活动时要提倡幼儿的参与性,充分挖掘其表现形象的潜力。传统的编穿教学过于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教材内容综合性不足,脱离了幼儿实际的水平和需求,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该如何在编穿活动中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呢?
教师可以从编穿的基本技能出发,开拓新的视觉和思维,充实编穿目标和内容,加强各个编穿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重视幼儿的创造性发展,做好编穿活动的延伸。
关键词:编穿 探究 创造性
幼儿的思维是相当开阔的,伴随着想象力和思维的提升,他们不再停留在欣赏艺术形式和作品的阶段,而是能够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掌握的信息,开展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带有明显个人特色或价值的产品,这种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力。
而编穿的技能相对比较复杂,步骤繁多,有別于其他美术活动,在编穿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传统的编穿活动太侧重于编穿技能技巧的训练,缺乏了美术文化的滋养,更谈不上"以幼儿发展为本",这就打破了编穿艺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现实社会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旧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在教育发展的水平。
一、找出编穿教学现状的不足之处,才能有效地提高编穿活动的创新性
(一)传统编穿活动中的技能比较单一,综合性不高
传统的编穿活动忽略对幼儿自身审美感受的引导和教育,比较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形成幼儿学的和实际生活环境相脱节的状况,而且课程的安排趣味性不够,综合性不强。
如大班的编穿活动“吉祥结”,难度系数比较高,而且活动主要都是老师一步一步地示范讲解,成品也比较单一,出来的效果都是一样的,不能照顾孩子能力的差异,而且实用性不强,因此,幼儿在操作的时候兴趣不够浓厚。
(二)传统的编穿教学幼儿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编穿课程缺乏生活体验,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脱离了生活经验,创造和表现就会逊色不少,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让孩子在编穿的时候认为,只要可以做出范例那样的作品就算是好作品了,孩子一味模仿,限制了创造性的发展。再则,编穿教学时,相同的材料,相同的要求,幼儿很难在色彩、造型等方面表现自己的特点,作品成果雷同,缺少新意。而且传统编穿活动作品类型有局限性,多偏重装饰性的作品,比如中国结、手链、项链……跟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所以也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传统编穿活动中教师的思维与活动形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编穿教学,老师在设计活动时,会受到"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限,往往将幼儿当作技能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觉得"示范讲解"是幼儿园编穿活动的唯一关键,教学形式单一。认为"模仿操作——反复练习——学会技能"是编穿活动的常规流程。教师像手工师傅似的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将技能"教"给幼儿,却忽视了引导幼儿对编穿技能的"理解"与"创造"。
二、如何打破传统编穿活动固有模式与局限性,让幼儿在编穿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
(一)巧妙地把编穿内容渗透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活动中
《纲要》提倡,整合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各个领域,而编穿技能也能有效地结合其他领域的教学。例如:在科学领域的数学排序规律游戏中,利用不同颜色的珠子按“ABA ABA”“AAB AAB”“AABBCCAABBCC”……等排序规律进行穿珠游戏,既能让幼儿学习到各种排序的规律,又可以练习穿的技能,而且孩子兴趣也很浓厚,还可以戴上自己制作的的项链跟小伙伴进行美美的合照。
“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消防演练活动后,孩子们对各种逃生的绳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老师挑选了几个既有趣又实用,而且符合幼儿能力水平的消防绳结,让幼儿学习,结合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轻松地掌握了“消防椅结”、“称人结”、“绳梯结”等编穿技能;在美术活动“漂亮的手提包”中,孩子运用压挑的编穿技能,用彩色的日历纸条设计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环保手提包,兴高采烈地送给妈妈做母亲节礼物;在家长开放日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上编穿内容的亲子游戏,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做编穿手作“捕梦网”“小秋千”“编织小花瓶”,感受编穿艺术的魔力,很多家长在参加完活动后,都感慨,原来自己的孩子手这么巧,原来编穿活动是这么多样化,这么好玩的,太有意义了!
只要编穿活动贴合幼儿生活、设计合理,幼儿就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发展编穿技能水平。
(二)与幼儿共建具有编穿氛围的班级环境,发展幼儿创造性的编穿思维
《3~6岁儿童发展指南》对环境创设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被认为是班级的“第三位教师”,由此证明,班级环境对幼儿的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的编穿技能和编穿知识的获得,不能只靠教师的单向灌输,必须通过幼儿跟环境的互动、加上自身的实践操作才能达到,而编穿区域的作用,正好满足幼儿的这一需要。编穿区域应以幼儿为中心、以生活为源泉、以经验为基础,以废旧材料为主体,让幼儿在宽松、开放的活动氛围中尽情地发挥想象,创造地展现编穿艺术的美。
(三)转变教师固有的编穿教学模式,开拓新思路
《纲要》指出, 5~6岁的幼儿已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根据活动的目的,在大脑中分析达到目的的不同方式,然后通过对比,选择最优的行为方式。
编穿创意活动需要的是教师进行内化、进行升华和再创造,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法的丰富、教育行为的改变等等,要促使幼儿主动地获得方法,促进幼儿自主发展。所以,我们教师都应该以全新的观点、更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投入到编穿创意活动中去!
教师可以从编穿的基本技能出发,开拓新的视觉和思维,充实编穿目标和内容,加强各个编穿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重视幼儿的创造性发展,做好编穿活动的延伸。
关键词:编穿 探究 创造性
幼儿的思维是相当开阔的,伴随着想象力和思维的提升,他们不再停留在欣赏艺术形式和作品的阶段,而是能够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掌握的信息,开展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带有明显个人特色或价值的产品,这种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力。
而编穿的技能相对比较复杂,步骤繁多,有別于其他美术活动,在编穿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传统的编穿活动太侧重于编穿技能技巧的训练,缺乏了美术文化的滋养,更谈不上"以幼儿发展为本",这就打破了编穿艺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现实社会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旧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在教育发展的水平。
一、找出编穿教学现状的不足之处,才能有效地提高编穿活动的创新性
(一)传统编穿活动中的技能比较单一,综合性不高
传统的编穿活动忽略对幼儿自身审美感受的引导和教育,比较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形成幼儿学的和实际生活环境相脱节的状况,而且课程的安排趣味性不够,综合性不强。
如大班的编穿活动“吉祥结”,难度系数比较高,而且活动主要都是老师一步一步地示范讲解,成品也比较单一,出来的效果都是一样的,不能照顾孩子能力的差异,而且实用性不强,因此,幼儿在操作的时候兴趣不够浓厚。
(二)传统的编穿教学幼儿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编穿课程缺乏生活体验,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脱离了生活经验,创造和表现就会逊色不少,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让孩子在编穿的时候认为,只要可以做出范例那样的作品就算是好作品了,孩子一味模仿,限制了创造性的发展。再则,编穿教学时,相同的材料,相同的要求,幼儿很难在色彩、造型等方面表现自己的特点,作品成果雷同,缺少新意。而且传统编穿活动作品类型有局限性,多偏重装饰性的作品,比如中国结、手链、项链……跟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所以也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传统编穿活动中教师的思维与活动形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编穿教学,老师在设计活动时,会受到"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限,往往将幼儿当作技能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觉得"示范讲解"是幼儿园编穿活动的唯一关键,教学形式单一。认为"模仿操作——反复练习——学会技能"是编穿活动的常规流程。教师像手工师傅似的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将技能"教"给幼儿,却忽视了引导幼儿对编穿技能的"理解"与"创造"。
二、如何打破传统编穿活动固有模式与局限性,让幼儿在编穿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
(一)巧妙地把编穿内容渗透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活动中
《纲要》提倡,整合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各个领域,而编穿技能也能有效地结合其他领域的教学。例如:在科学领域的数学排序规律游戏中,利用不同颜色的珠子按“ABA ABA”“AAB AAB”“AABBCCAABBCC”……等排序规律进行穿珠游戏,既能让幼儿学习到各种排序的规律,又可以练习穿的技能,而且孩子兴趣也很浓厚,还可以戴上自己制作的的项链跟小伙伴进行美美的合照。
“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消防演练活动后,孩子们对各种逃生的绳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老师挑选了几个既有趣又实用,而且符合幼儿能力水平的消防绳结,让幼儿学习,结合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轻松地掌握了“消防椅结”、“称人结”、“绳梯结”等编穿技能;在美术活动“漂亮的手提包”中,孩子运用压挑的编穿技能,用彩色的日历纸条设计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环保手提包,兴高采烈地送给妈妈做母亲节礼物;在家长开放日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上编穿内容的亲子游戏,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做编穿手作“捕梦网”“小秋千”“编织小花瓶”,感受编穿艺术的魔力,很多家长在参加完活动后,都感慨,原来自己的孩子手这么巧,原来编穿活动是这么多样化,这么好玩的,太有意义了!
只要编穿活动贴合幼儿生活、设计合理,幼儿就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发展编穿技能水平。
(二)与幼儿共建具有编穿氛围的班级环境,发展幼儿创造性的编穿思维
《3~6岁儿童发展指南》对环境创设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被认为是班级的“第三位教师”,由此证明,班级环境对幼儿的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的编穿技能和编穿知识的获得,不能只靠教师的单向灌输,必须通过幼儿跟环境的互动、加上自身的实践操作才能达到,而编穿区域的作用,正好满足幼儿的这一需要。编穿区域应以幼儿为中心、以生活为源泉、以经验为基础,以废旧材料为主体,让幼儿在宽松、开放的活动氛围中尽情地发挥想象,创造地展现编穿艺术的美。
(三)转变教师固有的编穿教学模式,开拓新思路
《纲要》指出, 5~6岁的幼儿已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根据活动的目的,在大脑中分析达到目的的不同方式,然后通过对比,选择最优的行为方式。
编穿创意活动需要的是教师进行内化、进行升华和再创造,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法的丰富、教育行为的改变等等,要促使幼儿主动地获得方法,促进幼儿自主发展。所以,我们教师都应该以全新的观点、更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投入到编穿创意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