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观点采择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认知能力,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培养观点采择能力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个新途径:一方面,可以将训练课程引入德育课堂,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刻体验他人的内心情感和想法;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同伴互动,在合作与冲突中促进谦让、分享、援助等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观点采择能力 学校德育
[作者简介]吴锐(1978- ),女,安徽滁州人,滁州学院教育与法政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安徽滁州2390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079-01
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社会认知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个体社会化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认知能力。它是指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做出准确推断的能力。个体对他人观点的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直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使个体的道德判断及其发展成为可能。显然,研究道德发展离不开对观点采择能力的研究和开发。因此,培养青少年的观点采择能力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观点采择能力是当前道德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
1.从观点采择和道德的内涵来看,二者的本质都包含建立和谐的社会。道德是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上的善恶标准及其行为规范又都直接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离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也就无从谈及道德。道德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于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人之所以产生观点采择就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同时能更好地被他人理解。有了观点采择的能力,人能够敏锐地理解和感受周围环境中他人的思想观点和情绪的变化,并能做出恰当的反馈,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2.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认知发展是个体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机能和结构等方面的心理条件,观点采择能力作为个体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个体为了“认知”别人,必须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情感、动机和意图,只有理解了别人这些内部因素,才能理解他人的外部行为。获得了这种观点采择的技能,不仅能知道别人的行为是怎样的,而且能知道他人为什么有那样的表现,从而正确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应对。
3.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个体的道德发展与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个体道德品质正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在个体与他人的交往中,要经由观点采择来逐渐理解亲人、同伴以及他人的思想、观念、需要、愿望和情感,从而采取相应的道德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讲,个体道德发展水平的增长与他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观点采择能力在道德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具体来说,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促进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增强和道德行为的形成。
当然,作为一种信息收集的过程,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为个体更好地理解情境和他人的需要及情感提供认知前提,但这种理解可以用于工具性的目的,而其本身并不具有实质意义上的利他性。也就是说,观点采择能力可能会增加儿童利他的倾向,但并不一定会激发实际的利他行为。尽管如此,研究观点采择能力及其发展,仍然有助于探讨怎样通过道德教育促进个体利他行为的发展。
二、培养观点采择能力是学校德育的新途径
1.适当借鉴当代西方的道德教育模式,将训练课程引入德育课堂。当代西方的许多德育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张教育应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①。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可以借鉴西方的德育模式,通过创设多种道德情境和让学生更多地进入真实的道德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具体的方法有:(1)角色扮演模式。以角色游戏或心理剧的方式,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特定情境中的某种角色,如父母、老师和社会人员等,从而学习和体会为该角色所要求的各种规范,练习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2)社会认知模式。设置某种由于认知及活动方式差异而引起的冲突情境。解决冲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自我中心转向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过程,因为个体对具体情境以及他人困境的认知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行为。(3)活动练习模式。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结合生活中具体真实的事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当事人的情绪感受(如矛盾、悲伤、惊慌等),并引起共鸣,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去思考应当采取的行为。(4)德育的体谅模式。学校德育可以尝试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情境的实例。如你请一个同学帮忙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可是他没有帮你做成,你会怎么想?你有一件伤心事想向某一好朋友倾诉,却看到他(她)正和一位与你有矛盾的同学愉快地聊天,你怎么办?道德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人与自我及与他人的关联上,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关怀,学会设身处地理解他人。
通过一定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敏感地认识到在想象或真实的社会情境下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状态及有关线索,并易于唤起在过去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定型化的反应模式。这样当其他个体或群体处于困难境地或与自己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们便更可能转换位置去理解他(他们)的心理反应,从而促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发展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2.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交往和同伴互动。以往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与其同伴互动经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伴互动经验对儿童观点采择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同伴互动经验的过分缺乏则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滞后相联系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之所以能够促进个体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因为,一方面,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为个体提供大量的了解他人观点的机会;另一方面,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个体为了彼此之间有效地进行互动,就必须去了解他人的观点。人际互动的这两方面的功能都会有效地促进个体去自我中心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因此,增加社会交往和同伴互动,是提高学生观点采择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
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合作行为。一定的角色承担是道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学校在进行知识技能传输的同时,还需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些参与社会或团体活动的机会。这些活动可以是来自课堂教学本身的,课堂之外的,甚至可以是校园之外的。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行为,对于个体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对于人类的社会共存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合作行为要求合作的各方必须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合作过程要求各方的高度协调以达到整体利益的最佳,在提高策略水平的过程中提高个体的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另外,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而言,不但要鼓励他们参与同伴交往和社会交往,更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地从交往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获得成长。
其次,要让学生尝试自己去解决与同伴间的冲突。学生间的冲突是比较频繁的,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些冲突构成了其观点采择能力和道德发展的契机。因为冲突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观点或意见的不一致造成的,这时最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解决学生间的矛盾冲突时,应注意方法,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帮助者的角度上,尽量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矛盾冲突。这样,学生要想解决冲突,彼此就必须反省自己,重新考虑他人的观点,必要时做出让步,最后使彼此观点协调起来,平息争执和矛盾。
[注释]
①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10.
②张文新,林崇德.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9(4):418.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21世纪管理者文库[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观点采择能力 学校德育
[作者简介]吴锐(1978- ),女,安徽滁州人,滁州学院教育与法政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安徽滁州2390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079-01
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社会认知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个体社会化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认知能力。它是指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做出准确推断的能力。个体对他人观点的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直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使个体的道德判断及其发展成为可能。显然,研究道德发展离不开对观点采择能力的研究和开发。因此,培养青少年的观点采择能力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观点采择能力是当前道德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
1.从观点采择和道德的内涵来看,二者的本质都包含建立和谐的社会。道德是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上的善恶标准及其行为规范又都直接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离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也就无从谈及道德。道德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于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人之所以产生观点采择就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同时能更好地被他人理解。有了观点采择的能力,人能够敏锐地理解和感受周围环境中他人的思想观点和情绪的变化,并能做出恰当的反馈,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2.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认知发展是个体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机能和结构等方面的心理条件,观点采择能力作为个体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个体为了“认知”别人,必须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情感、动机和意图,只有理解了别人这些内部因素,才能理解他人的外部行为。获得了这种观点采择的技能,不仅能知道别人的行为是怎样的,而且能知道他人为什么有那样的表现,从而正确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应对。
3.观点采择能力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个体的道德发展与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个体道德品质正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在个体与他人的交往中,要经由观点采择来逐渐理解亲人、同伴以及他人的思想、观念、需要、愿望和情感,从而采取相应的道德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讲,个体道德发展水平的增长与他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观点采择能力在道德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具体来说,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促进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增强和道德行为的形成。
当然,作为一种信息收集的过程,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为个体更好地理解情境和他人的需要及情感提供认知前提,但这种理解可以用于工具性的目的,而其本身并不具有实质意义上的利他性。也就是说,观点采择能力可能会增加儿童利他的倾向,但并不一定会激发实际的利他行为。尽管如此,研究观点采择能力及其发展,仍然有助于探讨怎样通过道德教育促进个体利他行为的发展。
二、培养观点采择能力是学校德育的新途径
1.适当借鉴当代西方的道德教育模式,将训练课程引入德育课堂。当代西方的许多德育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张教育应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①。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可以借鉴西方的德育模式,通过创设多种道德情境和让学生更多地进入真实的道德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具体的方法有:(1)角色扮演模式。以角色游戏或心理剧的方式,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特定情境中的某种角色,如父母、老师和社会人员等,从而学习和体会为该角色所要求的各种规范,练习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2)社会认知模式。设置某种由于认知及活动方式差异而引起的冲突情境。解决冲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自我中心转向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过程,因为个体对具体情境以及他人困境的认知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行为。(3)活动练习模式。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结合生活中具体真实的事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具体情境中当事人的情绪感受(如矛盾、悲伤、惊慌等),并引起共鸣,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去思考应当采取的行为。(4)德育的体谅模式。学校德育可以尝试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情境的实例。如你请一个同学帮忙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可是他没有帮你做成,你会怎么想?你有一件伤心事想向某一好朋友倾诉,却看到他(她)正和一位与你有矛盾的同学愉快地聊天,你怎么办?道德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人与自我及与他人的关联上,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关怀,学会设身处地理解他人。
通过一定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敏感地认识到在想象或真实的社会情境下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状态及有关线索,并易于唤起在过去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定型化的反应模式。这样当其他个体或群体处于困难境地或与自己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们便更可能转换位置去理解他(他们)的心理反应,从而促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发展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2.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交往和同伴互动。以往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与其同伴互动经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伴互动经验对儿童观点采择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同伴互动经验的过分缺乏则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滞后相联系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之所以能够促进个体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因为,一方面,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为个体提供大量的了解他人观点的机会;另一方面,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个体为了彼此之间有效地进行互动,就必须去了解他人的观点。人际互动的这两方面的功能都会有效地促进个体去自我中心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因此,增加社会交往和同伴互动,是提高学生观点采择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
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合作行为。一定的角色承担是道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学校在进行知识技能传输的同时,还需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些参与社会或团体活动的机会。这些活动可以是来自课堂教学本身的,课堂之外的,甚至可以是校园之外的。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行为,对于个体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对于人类的社会共存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合作行为要求合作的各方必须从整体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合作过程要求各方的高度协调以达到整体利益的最佳,在提高策略水平的过程中提高个体的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另外,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而言,不但要鼓励他们参与同伴交往和社会交往,更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地从交往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获得成长。
其次,要让学生尝试自己去解决与同伴间的冲突。学生间的冲突是比较频繁的,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些冲突构成了其观点采择能力和道德发展的契机。因为冲突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观点或意见的不一致造成的,这时最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解决学生间的矛盾冲突时,应注意方法,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帮助者的角度上,尽量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矛盾冲突。这样,学生要想解决冲突,彼此就必须反省自己,重新考虑他人的观点,必要时做出让步,最后使彼此观点协调起来,平息争执和矛盾。
[注释]
①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10.
②张文新,林崇德.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9(4):418.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21世纪管理者文库[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