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到过傅公祠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i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山西省政协机关大院,是1949年太原解放后,在原“傅公祠”的基础上,经过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行政干部学校和山西省政协等单位几经改造修建而成的。目前,于1917年修建的“傅公祠”大院,仅留傅山祠堂小院(修建政协宾馆时被拆掉六分之一)和因临危经与省文物局商定,于1994年按原设计不变而加高加大重新修建的组碧楼(即现主席办公楼)两处遗址。2000年9月21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这里为太原市近现代代表性文物建筑重点保护单位(文件规定还包括围廊大厅,当时已被拆毁)。
  傅公祠创建之初,曾让市民游览。北伐战争后,阎锡山将其划为禁区,住进了军队,把组碧楼(上悬木匾“组碧”二字,为集傅山书法而成)作为绥靖公署的高级指挥所(不挂牌),专供接待军政要员、社会各流居住。曾有不少名人、要人到此楼来过或住过。据考证,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在抗日战争初期到过此楼,并住过几天。
  笔者查阅一了些资料和图书,论及此事者多有记载。兹录其要者,以证其实。
  其一,1980年出版的《山西文史资料》第14辑,刊登有红军老战士,跟随周恩来三年之久的随从副官廖其康的文章《随卫周副主席到山西》一文,叙述了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周恩来受党中央、毛泽东的重托,同彭德怀、左权等人从西安到太原,就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抗日等问题,同国民党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进行谈判的经过。其中写道:“周副主席的专车抵达太原后,阎锡山在太原火车站举行了欢迎仪式,排起仪仗队,奏起军乐,以示盛情欢迎。随后,阎锡山又用早就准备好的专车把周副主席接进他设在东缉虎营街傅公祠院内的绥靖公署高级招待所(是幢一楼一底的小洋房)。当晚,他们在招待所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又请周副主席点菜,周副主席只选了几种最普通的菜。周副主席对阎锡山的官员说,不必这样豪华,只要有些素菜米饭就可以了。招待所的官员惊叹地说:‘来我们这儿的贵宾,从没有点过你要的这种饭菜哩!’周副主席爽朗地笑了。不几天,周副主席指示我们搬到八路军办事处去住。”
  其二,2000年《党史文汇》第六期刊登解放军高莱贵的文稿《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始末》(六)一文,其中有云:“9月5日下午,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肖克等乘坐阎方准备的专列到达太原,住东缉虎营傅公祠。彭雪枫立即将毛泽东的电报转达给周恩来,并陪同会见了省主席赵戴文、政训处主任梁化之、省府秘书长贾景德。为便利工作,周恩来一行随行移住八路军驻晋办事处。”
  其三,邱章南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多年,这次谈判,他曾以副官身份随同。他曾在《红旗飘飘》第18辑(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11月版)著文“《抗战前哨纪事》——回忆抗战时期的周副主席。”在“东进开路”一节内称:“阎锡山将周副主席接到他专门用来招待高级官员的励志社。当晚,阎锡山还备下两桌丰盛的酒宴,亲自陪周副主席吃了一顿饭。”同节又称:“视察阵地后的第二天,八路军的先头部队就到了太原附近。周副主席就立即请彭德怀、左权、聂荣臻、陈赓、关向应和罗瑞卿等领导同志到励志社去。他先是详细地询问了我军行军、吃饭休息、粮草供应以及军民关系等情况,然后一一介绍了阎军的情况和日军的动向。”
  其四,1997年,《沧桑》杂志第3期刊登的文章《周恩来在山西抗日前线》,在其第四部分中称:“周恩来在太原期间,放弃了阎锡山为他准备的豪华高级招待所,住进了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办事处设在太原东坝陵桥成成中学里面,周恩来住在进校门的第二排一间教室里。中间隔一块白布,里边放一张木床,就是寝室,外面靠墙处用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办公桌。就是在这样一间办公室兼住房里,周恩来指挥着山西和整个华北抗战,进行着抗日救亡工作。”
  其五,1989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周恩来传》在第373页写到:“九月三日晚,周恩来和彭德怀、聂荣臻、徐向前、肖克、程子华等乘火车从西安出发。第二天,到达潼关,换乘木船渡过浊浪滔滔的黄河。在黄河对岸的风陵渡,他们由阎锡山派来迎接的梁化之陪同,搭乘阎锡山派来的由两节车厢组成的专列小火车开往太原。车上,周恩来同聂荣臻商议如何解决部队出征后面临的种种困难。周息来说,关键仍然是发动群众,有了群众的支援,一切问题都比较好办了。过侯马时,聂荣臻等下车,率一一五师先头部队继续北上。周恩来等在五日下午到达太原,住在八路军办事处。”
  其六,2004年《文史月刊》第3期第11页发表的沈趱同志文章《记在太原战斗过的几位著名前辈》,在“打开华北抗战新局面的周恩来”一节中写到:“周恩来一行达到太原后,先住在东缉虎营傅公祠院内的绥靖公署高级招待所,后搬入成成中学里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
  其七,1995年,廖其康在《太原抗日风云》一书的《周副主席在太原》一文中,仍然记述了与上述其一相同的文字。
  其八,笔者查阅了《周恩来年谱》一书。其388页有载:“9月3日晚,(周恩来——笔者注)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和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徐向前、肖克等乘火车人山西。五日,抵太原。同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阎锡山亲信梁化之及省政府秘书长贾景德初步交谈。七日,同彭德怀、徐向前等赶往代县太和岭口行营指挥部同阎锡山会商。随后到大同会见第二战区北路前敌总指挥傅作义。同阎锡山、傅作义就八路军入山西的活动地区、指挥关系、作战原则以及平型关、雁门关的防御等问题进行了商谈。”商定了四条协议。这里虽然没有记载周恩来在太原的住址,但其时间、情节、主要人员应当是最翔实、最可靠、最重要的。
  从上述回忆资料和记载材料中,一说住傅公祠,一说住办事处,一说住励志社的情况分析,笔者认为:
  一、周恩来一行于1937年9月5日抵达太原后,曾经到过当时作为阎锡山“绥靖公署高级招待所的傅公祠组碧楼停留议事,只住了短暂时日,后即移至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即当时太原东坝陵桥成成中学院内居住,这是可信的。因为廖其康作为跟随周恩来三年多的随从副官当时随其前后,而且在撰写《随卫周副主席到山西》一文时,年方60岁出头,记忆应当是准确的,可靠的。他在离休前任重庆特殊钢厂副厂长职。”
  二、廖文并称:“不几天,周副主席指示我们搬到八路军办事处去住。”这个“不几天”说明,虽在组碧楼住过,但时间不长就搬走了,在八路军办事处居往三个月左右。因此,《周恩来传》和其他资料,均记载在八路军办事处住,这并不排除在“傅公祠”住过几天的事实,并不矛盾。
  三、关于邱章南的“励志社”一说,笔者经查证分析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不可靠的。其理由:①“励志社”与国民党各派系是貌合神离、格格不入的、带有特工性质的组织,按当时阎锡山和蒋介石的矛盾,是不会让“励志社”在山西发展的。事实上,太原也没有公开挂牌的“励志社”组织;②当时在傅公祠北面,有个单位叫“旅居社”,是否邱的记忆有误,值得研究;③周恩来一行到太原是与阎锡山谈判八路军开赴山西、华北前线抗日合作具体事宜的,就连议事中接到中共中央毛泽东电报后很快即转移到八路军办事处居住,更不可能在所谓的“励志社”住。
  从以上调查资料和分析判断,我认为周恩来一行确实到过傅公祠,并在“组碧楼”短暂住过。调查中还有人能说出住在二层的哪几个房间。因此,应当说廖文所说是可信赖的。
其他文献
《山西文史资料》1988年11月第60辑,有篇由当时任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田际康先生写的一篇文稿《傅公祠的今昔》。其中写道“傅公祠作为太原名胜之一,在创建后的初期,尚供人游览,其后便成禁区,较长时间为杨爱源的军事机关占据。前后在这里住过的有九世班禅、张学良、冯玉祥等名人。”据笔者当时向作者所询,这几位所住名人均为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员在座谈中所口述记录的,属实无误。据说住过的人还有
期刊
樊耕农同志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打入二战区总部的一位优秀地下党员(即中共晋西特别组成员)。他天资聪颖,豁达干练,信念坚定,智勇双全,不论是组织学运,办报宣传,还是深入虎穴,担任阎锡山高干会议秘书,都为我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英年早逝,牺牲时才28岁。尽管生命短暂,但他整个人生布满了光辉亮点,正如后人评说的那样:他是插进敌人心脏的一把利刃,搅得阎部地覆天翻;他是屹立在晋阳大地上的一棵青松,永远活在人民的心
期刊
我们把1933年发生在东起山海关、西北至内蒙察哈尔等地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进攻华北的战斗统称为长城抗战。长城抗战包括了在当时来讲合法的和不合法的两个阶段。以张学良、何应钦为首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指挥的长城抗战是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同意的,是合法的;以冯玉祥、吉鸿昌等人为首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长城抗战,是被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所反对的,是不合法的。以至后来,在台湾编修的国民党史,对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
期刊
1959年元旦刚过,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坚决地清理劳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指示精神,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带领团中央宣传部长杨海涛、《中国青年报》记者等一行到西南地区进行视察调研,了解青年团在农业“大跃进”第一线的工作情况。元月8日下午2点左右,胡耀邦等乘火车自广西驶进独山。刚下火车,他便对前来迎接的贵州省团委书记汪行远说:“这次到独山来,一是听,二是看,看了以后,再谈观感
期刊
著名的文史学家、红学家、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北京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北京长大,他写的民俗类文章多半是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上海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50年,一个人一生有几个50年?何况,他的骨灰最后也埋葬到上海的土地上;我们山西人更应该为他自豪,因为邓云乡就是我们山西人!他出生在山西的土地上,以后虽然曾求学北京、客居上海,但他从不讳言自己是山西人,而且一再在文章中
期刊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山西省沁源县曾因被誉为抗日模范县而闻名遐迩。当时的沁源县只有8万人口,是薄一波、安子文、陈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太岳区革命根据地所在地。  说到抗日模范县沁源县不能不提到刘开基同志。开基同志于1912年农历正月廿二日出生在沁源县城南村的一个雇农家庭。他从小拣过破烂,卖过豆芽,少小之年就给地主扛长工赶马车,饱尝了欺凌、苦难与艰辛。他16岁时开始接受革命影响,以当长工赶马
期刊
读了《上党晚报》登载的《长子县追寻留日学生》一文,得知相关部门与社会贤达对外公张景拭的历史资料甚为关注,也不由得引起我们对他的回忆。  我们与外公在太原共同生活的几年中,有的是三四岁的幼童,有的尚在襁褓之中,记忆十分朦胧。外公晚年因病返乡时,我们均年岁较小,且相处时间不长,对外公的印象,除患中风后行动不便、语言不清和日常穿着等外,就只剩外婆、母亲讲述的片断记忆了。  张景拭约于清光绪十二年出生在长
期刊
为家乡的饥馑所震惊    1939年9月18日,刘桂阳出生在湖南省衡阳县上峰乡白沙村。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妹。爷爷和父亲都曾是地主家的长工。童年的苦难,培养了她强烈的责任感与坚韧的性格。解放后,刘桂阳终于能背书包上学,并一直读完高小。  1957年春天,18岁的刘桂阳,经人介绍同退伍军人李培务成了家。李培务在鲤鱼江电厂保卫科当厂警。工厂正在发展,对复员军人又有照顾的政策,婚后第二年刘桂阳就参加
期刊
2004年金色九月,一场秋雨过去,大地湿湿漉漉,散发出泥土芳香。今秋的好墒情,预示着来年的生机和希望。  8月31日,我乘太原——北京的航班,飞向白云蓝天。带着人间的情,寻找上帝的爱,不到一个钟头,降落在首都机场。在山西驻京办事处同志的陪同下,穿过长安街,越过五棵松,踏上永定路,进了武警总医院,准备做肝脏移植手术。  这是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说彻底一点,我将要过生死关。  我本是胆量不大的人,
期刊
我叫王三娃,是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人。小时,父亲在灵石县城一家杂货铺里当先生(即今之会计)。1945年春,也就是我12岁那年,我到父亲那儿去玩,结识了一名日军小兵。  记得父亲所在的店铺斜对面有一个日军的皇部(即营地)。这天中午吃了饭,我一人在铺子前玩,无意间抬头,看见皇部门前岗楼里的一个日兵正向我招手。因为我到这里已好些天了,所以也就不怎么害怕,朝岗楼走去。  所谓岗楼也就一人多高,由木板搭建,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