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吞并地球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alian1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除了领略电影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外,无需担心太阳真的会提前开始衰老并吞并地球。科幻小说和电影能够以相对正确与真实的背景展开已经是相当可贵了,不能苛求它在科学上百分之百正确。
  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后,太阳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它的光芒开始增强,体积开始膨胀,表面逐渐接近原本距离太阳表面1.5亿公里的地球轨道,并将它吞没。这恐怖的场景并非杞人忧天的妄想,也不是科幻小说为了故事情节而编造的桥段,而是根据我们所认识的物理规律和观测到的漫天星辰所得到的严谨的科学结论。在未来某天,这件事确定会发生。
  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准备跑路,准备“流浪地球”了?不,请先等等。现在就流浪,未免有点早。这件事,咱们还得从头说起。
  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
  1945年,美国相继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彻底驯服了法西斯野兽。美国白宫在事后发表的声明中义正词严地说,原子弹将“太阳释放能量的力量降临到把战争带给远东的人”。
  从感情上讲,这句话给终结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次轰炸增添了几分替天行道的意味,再合适不过了。但从科学上讲,这句话存在些许的偏差。和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一样,太阳释放能量依靠的也是核反应。然而,原子弹使用的是重元素的核裂变,即一个分子量较高的元素通过链式反应,裂变成分子量較小的元素。说简单一些,就是一个大原子核裂变成几个小原子核。而太阳则走了一条方向相反的技术路线。太阳使用核聚变,将分子量为1的氢原子核(实质上就是一个质子),经过3步中间过程,聚变成分子量为4的氦原子核。无论是核裂变的大核变小核,还是核聚变的小核变大核,物质在核反应后的总质量均小于核反应之前,而损失的质量则转化成了原子弹爆炸或者太阳发光发热的能量,其基本原理可以用我们耳熟能详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来描述。
  前不久,我们沉痛地送别了我国氢弹事业的开创者于敏院士。氢弹利用了和太阳相同的核聚变原理,能够产生更大的爆炸威力。氢弹一旦投放出去,就会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是一种不可控的核聚变装置。为了利用这种效率极高又清洁无污染的能量产生方式服务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可控核聚变装置的研究,使核聚变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定地向外输出能量。例如,托卡马克是一种比较有前景的可控核聚变装置,它的外形像一个放倒的轮胎,利用磁场束缚住注入其中的带电粒子,使它们能够按照人们的控制进行核聚变反应。遗憾的是,虽然各个国家都已经投入大量的资源,也建立了ITER等国际合作计划,但托卡马克目前仍然处在原理试验阶段,其中核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能够将核反应本身维持一百多秒已属不易,并不能够额外输出能量,距离实用化尚有很长一段距离。
  而太阳,则已经稳定地进行了约46亿年的可控核反应,持续不断地用光和热哺育整个太阳系。
  那么,控制太阳不变成一颗氢弹力量来自哪儿呢?
  其实,这种力量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重力,让牛顿的苹果落到地面的重力。
  从感觉上,司空见惯的重力似乎很难和毁天灭地的核反应相匹敌。但量变会引起质变,聚合成质量相当于33万个地球的太阳的物质所产生的重力,已经足以控制住核反应。事实上,可以说是重力与核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宰了太阳的生命印记。
  太阳这样的恒星形成于原始星云,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组成原始星云的物质不断向一起聚集收缩,密度和压强不断增大。人类制造的核聚变装置中,无论是不可控的氢弹还是可控的托卡马克,像启动汽车发动机一样使核聚变开始,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进行核聚变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间存在静电斥力,这种斥力像一座大山一样,横亘在核聚变发生的道路上。要触发核聚变,就必须先有足够的能量克服静电斥力,翻过这座大山,让发生聚变的原子核足够接近。在引爆氢弹时,触发核聚变发生,靠的是先行引爆的一颗小型核裂变原子弹所产生的温度和压强。对于托卡马克,这种“大力出奇迹”的点燃手段显然不适用,则需要采取欧姆加热和其他辅助加热手段共用的方式来让核聚变开始。
  在太阳这样的恒星形成时,点燃核聚变靠的仅仅是重力的挤压。由于物质本身的压强产生的向外膨胀的力,不足以抵御驱动物质向内收缩的重力,星云中物质一边聚集一边向内收缩的过程可以不断持续下去,中心的密度和压强持续增高,迫使氢原子核相互接近,进而触发了核聚变反应开始。同时,恒星中聚集的质量又决定了核反应的速率。质量越大的恒星,中心会受到更大的重力压迫,产生更高的压强,使更多的氢原子核相互接近,核反应的速率也就更高。
  当太阳已经是一颗成熟的恒星后,核反应的速率与恒星物质的重力达到了一种简洁又精巧的平衡。如果太阳从平衡态向外膨胀,中心受到的挤压减小,核反应的速率将会降低,产生的能量将会减少,恒星中心的温度将会降低。这样,恒星中心向外膨胀的力无法支撑恒星向中心收缩的重力,膨胀过程无法持续。反过来说,如果太阳向中间收缩,将会使核反应加速,产生更大的向外膨胀的力,收缩过程同样无法持续。总之,一旦步入壮年,太阳想向外扩张时后劲不足,想向里收缩时又会受到很大的抵触,因此只能稳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个头上。这种精巧的平衡并非我们太阳的专利,而是放之宇宙而皆准的一个基本原理。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测积累后,发现处于壮年的恒星几乎都处在这样一种稳定的状态中。科学家们把处于这些状态的恒星称之为“主序恒星”。对于这些恒星来说,确切的平衡点位置与恒星的总质量有关。质量较大的恒星,平衡状态下的核反应速率要高于质量较小的恒星。
  太阳终结与地球流浪
  如同人有生老病死一样,上文所说的这种平衡并不能天长地久,总有终结的一天。与人从衰老走向死亡的过程所不同的是,太阳生命终结的过程是丰富的、绚烂的、激烈的,在经历一系列膨胀、爆炸与脉动后,最终归于沉寂。
  而在这一切开始之前,人类就得想办法赶紧开始上路,成为流浪地球了。因为太阳这个天空中的大炉子,随着时间的增长会越烧越旺。当煤炉中的煤燃尽时,我们会想办法将灰烬清出再加入新煤保持炉火继续燃烧。然而,对于太阳这样的恒星,没有外部的力量为它完成这个过程。核反应消耗氢、形成氦,而产生的氦就堆积在恒星内部。由于氦的分子数要大于氢,因此恒星内部的密度将会随着恒星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内部核反应的速率也会逐渐增加。研究计算表明,目前太阳的核反应速率大概比太阳刚成为主序恒星时大30%,而在55亿年后(这个数字具体多大不同学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总体上都是几十亿年的数量级),不断加快的太阳核反应速率使得当时太阳辐射出的能量约已经是现在的2倍。在如此剧烈的辐射照耀下,地球表面的温度将超过300摄氏度,海洋和湖泊中的液态水早已被汽化。以我们现在的认识(谁也说不好几十亿年中人这种生物将会发生怎样的进化),在这种环境下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都是无法生存的。除非当时的人们研发出了能够遮挡太阳剧烈辐射的装置,否则就不得不踏上流浪之旅了。此时,虽然地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无法生存的世界,但此时的太阳还仍旧处于主序恒星状态。   1.红巨星 再往后,太阳中心区的氢燃烧殆尽,停止了氢聚变成氦的热核反应,变成了一个氦核。由于没有的核反应对抗重力,恒星中心附近的物质开始向核心挤压,不断提升核心的温度。距离核心较远的一些残存的氢在核心释放的高温作用下被点燃,驱动太阳外层不断向外膨胀,相继吞并水星与金星的轨道,并有可能吞没地球的轨道。此时的太阳已经退出了主序恒星的队伍,变成了一颗红巨星。(红巨星是恒星燃烧到后期所经历的一个不稳定阶段)
  2.脉动变星 接着,太阳进入了“内外两开花”的状态。除了外部的氢壳继续发生核聚变反应外,内核残存的氦在不断升高的温度作用下被“点燃”,发生了由氦剧变成碳的核反应。相比于最少都是以百万年为时间单位所衡量的恒星演化过程,氦被點燃的时间短得让人惊叹。在数分钟的时间内,相当于太阳质量40%的氦被剧烈地“燃烧”成碳,释放的能量大致相当于太阳在当前状态下持续数百万年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现象被科学家们称之为“氦闪”。之后,太阳在继续燃烧氦的同时,自身已经无法回到平衡的状态,不断地进行膨胀与收缩的交替,称为一颗脉动变星。(脉动变星,是指由脉动引起亮度变化的恒星,数量约有200万个)
  当氦也再次燃尽时,太阳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太阳核心的物质将塌缩成一颗密度极高的白矮星,而外层物质则会向外扩张,形成行星状星云。白矮星的密度极高,一立方厘米的白矮星的质就足够有一吨了。
  3.地球的命运 那么地球的命运会怎么样呢?在红巨星的演化过程中,吞并地球的轨道是大概率事件。之前有学者认为,由于太阳释放的能量都是质量转化来的,太阳总质量会随着核反应的进行而减少,地球受到的引力会相应地减小,地球会自发地向远离太阳的方向运动。然而,2008年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的一项研究却发现潮汐力会迟滞地球远离太阳的脚步,否定了地球这样逃出升天的可能。不过,正如前文所述,在太阳变成红巨星之前,地球就已经被烤成了一片不毛之地。如果坐等大自然的力量拯救我们,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被眷顾的星球
  天文学家不是算命先生,他们预知几十亿年后发生在太阳身上的事情,除了可以依靠理论计算和计算机模拟外,还能通过遥看处于不同“年龄”的漫天恒星来勾勒出恒星演化过程的全貌。牛顿、爱因斯坦以及一众天文学家联手保证,我们的太阳应该会按照这篇文章里所描述的过程走完自己的一生,太阳精巧而简洁的平衡几乎不可能被什么因素意外破坏。
  因此,大家除了领略电影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外,无需担心太阳真的会提前开始衰老并吞并地球。虽然有言曰“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能乱编”,但科幻小说和电影能够以相对正确与真实的背景展开已经是相当可贵了,不能苛求它在科学上百分之百正确。那样,小说也许就会失去幻想的翅膀。
  同时,《流浪地球》也许能让我们再次发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可贵。
  这是一颗受到上天太多眷顾的星球,它处在太阳周围的宜居带里,可以允许液态水稳定存在孕育生命。较强的地磁场屏蔽了太阳高能粒子的侵袭,保护了大气层不被太阳风吹走。太阳不会爆发过于强大的耀斑,否则地球将持续处于强X射线和伽马射线的轰击之中。大气层的密度和成分能够有效地调节温度,让我们处于既不冷又不热的环境中。适度倾斜的地轴使大部分地区有了四季的变化。地球轨道之外的太阳系其他大行星又吸引了不少可能撞击地球的小天体。当这些有利的因素集中到一起时,才让这个星球上有了生生不息、多姿多彩的各种生灵,才孕育了自封为智慧生物的人类。当我们将望远镜指向浩瀚的宇宙之中,试图从繁星间找到一颗与我们同样幸运的行星时,却始终没有一个确定性的发现。如果现在我们就踏上流浪之路,我们并不知道哪里才是我们的安身之地。
  好在太阳生命的终结发生在几十亿年之后,而现在的我们则可以好好珍惜我们的家园,不让战争、污染、气候变化、能源消耗将其破坏,将一个美丽多彩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其他文献
大学是什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大学。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也许,它是一座学术殿堂,你想要的是一张安静的书桌,想要的是丰富的文化知识;也许,它是一扇打开社会的窗,在这里,你和有着共同学历不同经历的同龄人相遇,他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家庭,有着不一样的成长;也许,它就是一座让人向往的象牙塔,在这里,你能遇见指点人生的名师,能与同龄人发生思维碰撞和共鸣,能天马行空地思考。在大师们的心目中,大学
期刊
有人眼里,大学是象牙塔;  有人眼里,大学是熔爐。  有人说大学时光是最美好的,青春无忧;  有人说,大学是最匆忙的,学知识,努力上进,  找寻自我,甚至,相遇爱情……  每个人的大学各各不同,但每一段青春回忆,  都应该无怨无悔。
期刊
无论在国内外,婴儿痉挛症的家长指责疫苗之罪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所有这些案例经过中外科学家的大量实例研究都证明——婴儿痉挛症的致病因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  随着此次疫苗造假事件的爆发,各种接种疫苗后被确诊婴儿痉挛症的消息重新在网上流传,配上父母的痛心疾首,不少人疑惑不已:疫苗真的是婴儿痉挛症的致病因吗?对此,国内外科学研究普遍进行了否认。  婴儿痉挛症又称为West氏综合征,又称婴儿痉挛症、点头子
期刊
ABB是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领导厂商。日前,ABB全球CEO史毕福(Ulrich Spiesshofer)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剧变,劳动力套利时代已经结束,人力成本不再是竞争焦点,制造业的未来在更小、更靠近消费者、更加敏捷的工厂里。人工智能(AI)是塑造未來制造业的最重要的技术,目前AI技术的应用主要在消费领域,但其在工业领域和企业之间的大规模应用更为关键。  劳动力套利的时
期刊
长春长生疫苗生产造假事件,  使得疫苗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初为和即将为人父母的群体,  开始对疫苗产生各种怀疑:  疫苗究竟對人体有什么作用?  一定要打疫苗吗?  接种疫苗后会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疫苗无效或过期有没有危害?  希望通过这组文章,您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期刊
近日,有浙江患儿身处乙脑高风险地区,因为有癫痫而未种乙脑疫苗,结果不幸罹患乙脑。  那么癫痫真的不能接种乙脑疫苗吗?非也。  世界衛生组织在2006年的乙脑疫苗立场文件中,对于我国乙脑活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给予高度评价,并且否定了接种该疫苗后的急性脑炎与疫苗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世界卫生组织也没有提及癫痫患者不能接种乙脑活疫苗。  权威的《疫苗学》(普罗特金主编,第5版)第371页,对乙脑活疫苗的安全性
期刊
蜂蜜,即指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花蜜并在蜂巢中酿制而得到的蜜,是我们最熟悉的蜂产品。  关于蜂蜜,有很多的说法,比如,早上起来一杯蜂蜜水,排毒通便;多喝蜂蜜水,皮肤更细腻,还能养颜;蜂蜜水有助于减肥……这样的说法数不胜数。  因此,很多人都深信蜂蜜水的强大功效,坚持每天早晚一杯蜂蜜水。其实,蜂蜜并没有那么神通广大,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蜂蜜是一种复杂的糖的过饱和溶液,在低温时甚至会有糖析
期刊
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  近日,被称为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不仅在国内连创票房新高,在国外上映时也频频爆满,国外观众和影评纷纷点赞,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大制作的科幻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
期刊
消灭自由基、服用二甲双胍、激活端粒酶…… 千百年过去了,人们对于长寿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感悟和经验主义,而是开启了科学研究和实验探索。  近日,有科学家发表报告称,通过详细分析超过50万人的基因信息以及这些人父母的寿命记录,确认了人类基因组中12个对寿命有显著影响的区域,理论上可以基于研究形成DNA“评分系统”评估人们的预期寿命。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发展,给了人们探问寿命谜题更精细的工具。然而无论工
期刊
虽然人们目前还不具备制造出足以停止地球转动的发动机的本领,但基于同样原理的发动机,早已经在各类卫星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还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担起人类迈向深空重任的发动机。  在小说《流浪地球》中,当人类面临提前衰老的太阳吞没地球的威胁时,“地球派”在全世界建起了诸多地球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形成了诸多直插天际的等离子体巨柱,发出如日光灯管一样的蓝白色的颜色。这些发动机的工作使地球停止转动并离开之前的公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