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目标,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特别倡导探究学习方式。本文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关问题。经探索研究表明:“跨世纪素质教育中,只有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优化教学方法,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科教兴国贡献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能力
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的唯一目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将发挥以往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性作用: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所以,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日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我国的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及高考“3+X”模式,也是愈来愈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物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以为,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心智能力为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两主”教学模式。而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头,并没有认真去做。实践中,师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的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只有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张开思维的双翼,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带领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巧妙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造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哪些辅助器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并画出电路图。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就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的思维。
三、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力,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改革,永远也培养不出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因为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都是“立体型”的科学家,而现行的中国教育制度培养的只是“平面型”的科学家,因此中国的科学家与此这项世界“殊荣”无缘也就看怪不怪了!教師还要指导学生的学法,注重教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己去“捕鱼”。 学生别出心裁地解决一道题,虽无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锻炼了心智,是甚为宝贵的。
四、展开丰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还要在认识过程中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先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不断的发现和探索,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例如:在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卢瑟福是怎样根据a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核式结构理论的。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人类探索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是用高能粒子轰击。从而使学生掌握研究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猜想→实验→假设→检验→修正,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将来不断创新。
五、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没有模式可走。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使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蓬勃发展。
【关键词】创新能力
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的唯一目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将发挥以往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性作用: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所以,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日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我国的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及高考“3+X”模式,也是愈来愈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物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以为,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心智能力为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两主”教学模式。而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头,并没有认真去做。实践中,师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的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只有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张开思维的双翼,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带领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巧妙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造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哪些辅助器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并画出电路图。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就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的思维。
三、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力,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改革,永远也培养不出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因为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都是“立体型”的科学家,而现行的中国教育制度培养的只是“平面型”的科学家,因此中国的科学家与此这项世界“殊荣”无缘也就看怪不怪了!教師还要指导学生的学法,注重教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己去“捕鱼”。 学生别出心裁地解决一道题,虽无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锻炼了心智,是甚为宝贵的。
四、展开丰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还要在认识过程中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先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不断的发现和探索,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例如:在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卢瑟福是怎样根据a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核式结构理论的。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人类探索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是用高能粒子轰击。从而使学生掌握研究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猜想→实验→假设→检验→修正,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将来不断创新。
五、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没有模式可走。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使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