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玉艺术馆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w031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倡导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复兴迫切地需要一个载体,她需要为人们所熟知,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而八千年的玉文化,与中华文明水乳交融一脉共生,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讲,一部玉文化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神玉艺术馆正是以玉为载体,通过弘扬玉文化,以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神玉艺术馆珍藏了历代的玉器艺术珍品,其中不乏绝世之作、传世之作、震撼之作,它们记载着华夏八千年的沧桑、闪耀着圣哲智慧的光芒、凝聚着艺术大师的心血、体现着真善美的底蕴、启迪着如何获得如玉人生。
  雪中送炭,内藏深意的玉器珍品
  在众多的玉器珍玩中为什么偏偏选择“雪中送炭”作为神玉艺术馆馆标?面对记者的提问,神玉天使娓娓道来。
  “雪中送炭”的典故来源于楚怀王,相传在战国时,冬天下起大雪,楚怀王点上炉火穿上皮袄还觉得寒冷,他下令给全国的贫苦百姓送去取暖的木炭。楚怀王居庙堂而怀天下,处仁爱而利民众。
  这是一件慈禧太后当年的珍玩,清代匠人利用绺裂的走向顺势雕刻,老者手持皮鞭,驾车行进在凛冽的寒风中。“雪中送炭”本身弘扬的是一种大美,这个作品构思之巧妙,雕工之精细,寓意之美好,从艺术价值来说是巧夺天工;但大美背后弘扬的是一种大爱,助人为乐,雪中送炭;大爱的基因是大善;大善的底蕴是大德,大德的最高境界是大道,以极高的艺术价值把大德、大道、大善、大爱、大美完全覆盖,使人性与自然灵性和谐统一,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形载体,实现了艺术和精神的永恒。
  神玉艺术馆,一部用心去阅读的史书
  神玉的每一件藏品都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人文情怀,走进展馆,就像走进一部深厚而沉静的史书,而你只有用心去阅读,才能够感知中华悠久的礼乐文明、君子风范和天地人和的普世价值。
  “大象无形”“老子出关”“悟道”“雪中送炭”“归去来兮”“松下问童子”,每一件藏品,都是量料施工、因材施艺,构思巧妙,雕工精细,寓意美好,无与伦比。这些藏品在弘扬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文明,寄托一种情感,表达一种思想,体现一种精神,都是高度地将文化与文明融合在一起的艺术珍品。
  一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七件馆藏重器组成的神玉“长寿之路”。“布袋和尚”教人以宽广的胸怀,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于是有了第二件展品“雪中送炭”;当我们推己及人,做了善事之后得道、积福,你也就慢慢的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了,成就了第三件作品“步步登高”;当拥有了权力和金钱之后,你会开始思考生命价值和意义又到底是什么——人拥有的越多越会迷失,于是便有了第四件展品“松下问童子”的问道过程,但人还要有自悟与反思,因此第五件展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不言而喻;当大彻大悟后,就成就了“归去来兮”的平常心,而人生最后的境界则是看破、放下、回归。这里每件艺术品都有它自己特殊的人文精神,其所代表的含义也是对如玉人生的解读。
  玉之礼,构建华夏玉文化独特的内涵
  玉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解的情结。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种物质的器具能像玉那样得到人们高度的关注,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对玉倾注了如此无比深广的感情。
  玉乃石之美者,自从原始初民稚拙地打制石器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这些晶莹异彩的美石并深深地爱上它的那时起,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神灵、占卜问卦上苍、乞求风调雨顺、祭祀加冕、求医问药、婚配嫁娶、丧葬出殡……玉无处不在。


  先民们用玉、爱玉、敬玉、佩玉、赏玉,甚至以玉比德,赋予玉神圣的礼仪功能。玉所具有的精神产品的特殊性使它与一般的陶器、木器、石器、铜器等生活生产器具区分开来,因此玉既是一种实用品,又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形成了中国历史悠久形态鲜明的玉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玉又加载进了精神的要素,最终构建起华夏玉文化独特的内涵。
  玉之神,成就传统文化中鲜明的艺术符号
  关于玉,曾经有这样一个典故。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缜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孔子继承并发扬了西周以来托事于物的思想传统,从道德和审美观念出发也赋予玉许多美德,将玉器人格化、道德化,发表了儒家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玉的可贵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
  孔子及其门徒把玉所具有的坚硬的质地、温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近似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等特点,理性地比喻为人的“仁、义、礼、智、信”,并将之视为德行操守的象征,为人处世的标准,君子修身所要追求的目标,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当温润如美玉。不惟儒家如此,其他诸子也有取譬于玉的传统。
  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感知晶莹润泽的玉,联想到风物的美好、人物的品格,直至上升到君子德行操守的标准。玉也由天下至美之物,发展到万有通灵之神、人间至贵之宝,是美德的化身。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独具人文象征意义和审美意义,成就传统文化中鲜明的艺术符号。
  和氏之璧,是在讴歌我们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完璧归赵,颂扬的是一种玉的精神,是人类恪守信约的美德和舍生取义的情操;“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已超越咏物范围,而成了造就人才的箴言;“化干戈为玉帛”,玉是和平的象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正是玉美的“人化”,而“黄金有价玉无价”,更是象征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气节,优秀的品德,以及生活的理想。每一件玉器所讲述的故事,蕴含的哲理,讴歌的精神,以其人文之美净化和升华着人的灵魂。


  神玉艺术馆中的玉器珍玩所蕴含的精神让我们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格、崇道德、尚礼义的精神追求,理解玉器在古人情感世界中独特的审美认同,并读懂古籍中,玉这一特定符号深奥的内涵及真正的意义指向。
其他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甲骨学及先秦史研究权威宋镇豪16日在《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首发式上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机构的专家从旅顺博物馆馆藏1800多片从未公布过的罕见甲骨中,发现了34个新字和新字形。  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是自中国甲骨文发现110多年来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为中国殷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对甲骨文和甲骨学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来源/新华网
期刊
天涯何处归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谈到元散曲,永远也避不开马致远。他的名字本身就给人无尽遐想:一匹瘦马远赴天涯,苍凉无奈之感顿生。人们惊羡他的才思,九个意象连用,连缀出一幅秋郊游子漂泊图。而结尾像极了美国西部片惯用的画面:硕大的血红色落日将天地之开阔放大成一个痛心的梦境,那瘦马上心碎的旅人只留给我们一个单薄的背影
期刊
天人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合天人)的观念将会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郭店楚简·语丛一》中说:“易,所以合天道人道也。”这是说,《周易》是一部会通“天道”“人道”所以然道理的书,也就是说它是一部讲“天人合一”的书。对于如何了解“天人合一”思想,朱熹有段话很重要,他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
期刊
诗中有画的山水诗  琴曲《欸乃》,又称《渔歌》或《北渔歌》,它的曲意,承袭着柳宗元七言古诗《渔翁》中的情致,曲风清新,律动鲜明: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欸乃》琴曲本身当然就具有音乐美,然而它还具有更辽阔的画面美,是柳宗元诗歌《渔翁》写就的,由七弦以琴的方式转述。  《渔翁》此诗,正是“诗中有画”的杰出代表: 
期刊
10月16日,来自76个国家的391名师生抵达中国,开启第七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之旅。  此次活动主题为“学会中国话,朋友遍天下”,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云南省政府联合主办,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师范大学、云南省广播电视台承办。活动将从10月16日持续至11月2日,来自76个国家92个海外预赛区的391名师生来华参加决赛,是历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中参赛国家、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
期刊
历史玄机  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思想土壤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汉武帝前期,一时曾经奇峰突起的法家群体,随着贾谊、晁错等一批执“申、商、韩、苏、张”之言的法家能事之臣,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西汉法家的势头已经大为衰减。从学派态势上说,此后基本上是道家“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儒家,则正在积蓄力量渗透上层。  当此之时,忽然发生了一个越往后越觉意义重大的事件。  这件事,是汉武帝忽然以“诏举贤良、方正、
期刊
总觉得,自然界中的植物也和万物之灵的人类一样,有着千差万别的脾性。比如说梧桐树,它天生就是忧郁的、凄清的、寂寥的、内敛的,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落寞和悲凉,即使是在春天繁花满树的时候。北宋词人周邦彦在《琐窗寒》中就怅惘道:“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而到了草木凋零、断雁西风的深秋,枯黄飘零的桐叶就更易引起诗人无限的伤感与凄凉,这也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何喜欢选择梧桐来悲秋了。如唐代戎昱《客堂秋夕》:“寂寂江
期刊
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玉被认为是中国的“国石”,亦被称作大地的舍利,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解的情结。千百年来,人们不管是膜拜神灵、占卜问卦、乞风求雨、祭祀祖先,还是求医问药、婚配嫁娶、丧葬出殡,玉在其中无处不在,先民们用玉、爱玉、敬玉、佩玉
期刊
肉眼分辨和田玉籽料五个方法  很多玉友看籽料,电筒、放大镜等工具随身携带,这是一个好习惯,但如果没有工具辅助的情况下看料子,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其实最根本的就是应该了解其皮色特点。  一、全包裹、微透明  了解和田籽料的成因,就知道和田籽料呈浑圆状,外表有厚薄不一的皮壳,颜色常有枣红皮、秋梨皮等。浑圆状的籽料,皮色一般为全包裹。巧雕、人工开门子和分割成小块的除外。皮呈微透明、亮亮的或叫“有油脂光泽
期刊
从先民最初的刀、斧、锥等生产工具,到用于祭祀、礼仪、丧葬的璧、圭、琥、璜,及至为器皿、奁具、耳杯、观赏器物,做头饰的笄,脚饰的钏,衣上的坠饰,佩戴的串珠,玉的形象千姿百态,品貌俱佳;玉的内心清澈光洁,莹润细腻。  传世美玉,宛如仙品。无论是红山文化中的蜷曲成“C”字形、龙体刚劲的《碧玉龙》,良渚文化里外方内圆、形体宽大的《玉琮》,还是长裙曳地、长袖漫舞的舞女玉佩,丰硕饱满、生动写实的碧玉车马人,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