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深入 论证有力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we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论点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三者紧密联系,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论证过程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议论,而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议论。这对我们写作议论文有借鉴意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作者连用六个排比句,列举了一系列出身贫贱而终成大事的古代杰出人物,前三人出身低微,后三人出身低贱。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例论证,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都有成就伟业的机会。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紧承上文,作者开始详细地叙述上天给那些出身贫贱但心怀大志者设置的种种考验,按照“心志——筋骨——体肤——其身——所为”这一顺序来安排文章内容。这样的安排是有深意的,一个人唯有心怀大志,方能有所作为,但志大才疏者往往有志无为,因此明代大儒王阳明才会强调“知行合一”。同时,理想的实现要有一个过程,其艰难不是一开始就能感受到的,因此先“苦”,再“劳”,以致“饿”,进而“空乏”,折磨越来越大,最终才能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境界。这与我们平时努力的过程相一致,因此也更具有说服力。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这里,作者实际举了两个事例。一个事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如何面对上天给予的考验。“困于心,衡于虑”对应上文的“苦其心志”;“征于色,发于声”对应上文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后作”“后喻”则对应上文的“动心忍性”。相互对应,但议论的角度不同,因此就有了不同的感触。如果说上文重点在于“天命”,这里的重点就在于“人事”。两者结合,再次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力的论证体系。另一个事例则承接上文并加以升华,将个人之忧患与国家之忧患联系起来。“法家拂士”与上文个人的自我反省相关,都在时时警醒着国家;而“敌国外患”与上文所说的上天的考验有关,同样在时时磨炼着国家。缺少这两样,国家必然灭亡。这是反面论证,再次变换角度,让文章的论证体系更加严密。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简洁有力。此处,作者当然可以再铺陈一些相关的事例,但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大量论据,中间部分已经多角度论证的情况下,直接亮明观点就水到渠成了。不过,作者特地将“生”“死”二字列出,突出“生”“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就在前文的论证基础上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以致用
   組织一场班级辩论会,辩论话题如“勤学是否等于会学”“学习中是否需要灵感”等。会后收集同学们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的论据,进行比较、选择、剪裁,合理安排顺序,写一篇完整的议论文。
其他文献
江南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而斜斜,绵绵而潇潇,似烟似雾,似幻似梦,为江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诗人们从来都不会错过这擦肩而过的灵感。戴望舒的一首《雨巷》,把梅雨时节江南小巷渺茫朦胧的美渲染得淋漓尽致。  江南的雨惆怅委婉。绵绵的雨丝像扯不完的银线,淅淅沥沥从早到晚下个不停。这时候,很容易勾起人们对如烟往事的怀恋。  雨中的沈园,带来潮湿的忧思和惆怅,那经久不衰的凄婉的爱情故事,总会
期刊
唐诗里的中国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被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
期刊
行吟在唐诗的河畔,宛若走进了百花盛开的花园,那些诗句闪着灵动的光,是那么缤纷耀眼;那些诗歌大咖,从一张张古旧泛黄的书页中款款走来,沿着字里行间,或清癯或飘逸或踽踽的身影在我眼前渐渐清晰。不论是初唐四杰,还是高岑王孟;不论是大小李杜,还是诗狂诗佛;不论是郊寒岛瘦,还是元轻白俗……每一种人格范式,每一个人生际遇,都让我扼腕慨叹;每一种称谓,每一个标签,都足以体现出当世后辈对他们的敬仰。不说旁的,单是一
期刊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心忧炭贱愿天寒”,一组动作,一个肖像,一腔心愿。白居易用他的生花妙笔,让卖炭翁闪耀于历史的舞台。在白居易的笔下,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繁华落尽的中唐时代;在白居易的笔下,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悲苦;在白居易的笔下,我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卖炭翁的凄苦……   白居易在卖炭翁的一言一行的背后,留下了怎样的空白呢?请根据《卖炭翁》一诗的内容展开丰富想象
期刊
在我眼中,最美的颜色是黑色,最美的风景是那一道……   那个傍晚,我站在我家樓下的修车铺旁等同学。百无聊赖时,我看到了那道忙碌的身影:他在那狭小的空间里走来走去,漆黑的手在车身上游走,轮子和各种零件从他手中落下,又迅速被安装好,他的动作干净利落。   他就是修车铺的主人,他的身上永远都是黑乎乎的,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机油味儿。   不一会儿,一位清洁工老爷爷推着一辆三轮车走了过来,他说:“轮胎漏气了,
期刊
有时候,最美的风景不在外,而在心,心中开阔,风景高远。   邻居是个又憨又傻的大高个,和我在同一个班。他是班里的异类,成绩不好,举止怪异。同学们都喜欢捉弄他,他却不急不恼,反而露出憨憨的笑容。不幸的是,我是他前桌,几乎时时刻刻都能看见他。他实在让我心烦,我真想甩掉这烦人精!   放学后,天空像被打翻了的墨水染黑了,几声雷鸣后,大雨倾泻而下,砸在地上,发出剧烈的响声。看着无措的同学们,我暗喜带了一把
期刊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具有了饱满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之一,那一首首诗词在雨的滋润下越发清新透亮。  例如,“夜来风雨声”“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雨”描绘的是自然风景;“寒雨连江夜入吴”“渭城朝雨浥轻尘”中的“雨”表现的是离别场面的环境与气氛;“多少楼台烟雨中”“身世浮沉雨打萍”把世事人事的变幻与自然界的风雨相结合;“斜风细雨不须归”“夜阑卧听风吹雨”用
期刊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与素娥遥遥相望,高举酒樽,共饮忘忧杜康。不知是酒醉了人,还是月醉了人,眼前不觉迷离,吐出一口浊气,这三分,便是沧桑。   二十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弱冠之年。他步入蜀中,踌躇满怀,准备凭借自己的才华一朝步入官场。在外人看来,这狂妄自大的年轻人,单有才华,却不懂谦和。自然,一腔热血被现实碾压,可他是展翅高飞的鹏鸟,注定会去更广阔的天地翱翔。   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远
期刊
满是牛粪的陋巷,我来到你的小院。哲人般的窑洞,蹲在笔架山的腹部。“吱呀”一声门响后,是一千二百年的寂静。岁月沉默着,与院中的老枣树共守着当年的秘密。门后,有一只蟋蟀在悄吟……  空无一物的窑洞盛满了苍茫如水的时光,渡我,渡我到遥远的大唐,去追寻那凤凰的足迹。  辉煌的昨日,幽丽的往事,公孙大娘的舞姿和曹将军霸的丹青,都被装入诗的信封寄往后世。你,独自留在那漫漫旅途。当李青莲的酒杯里酿造狂草的诗与人
期刊
寒冬,烈风。   他抱起捆捆锯好的木头,轻车熟路地放进井洞,然后守在井洞旁看着木材渐渐变得乌黑,最终成为块状的炭。抬眼望去,已近黄昏。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挺了挺驼峰般的背,叹息道:“明天去集市,我碰碰运气吧,天气正冷,说不定会有人家需要炭来取暖呢!”他心思沉重地躺在床上:“若再卖不出炭,一家老小怎么办,如何填饱肚子?”一夜,近乎无眠……   寒冬,飞雪。   清晨,他悄然起身,发现昨夜下了好大的一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