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论证是骨骼。论点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三者紧密联系,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论证过程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提出问题(论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议论,而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议论。这对我们写作议论文有借鉴意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作者连用六个排比句,列举了一系列出身贫贱而终成大事的古代杰出人物,前三人出身低微,后三人出身低贱。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例论证,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都有成就伟业的机会。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紧承上文,作者开始详细地叙述上天给那些出身贫贱但心怀大志者设置的种种考验,按照“心志——筋骨——体肤——其身——所为”这一顺序来安排文章内容。这样的安排是有深意的,一个人唯有心怀大志,方能有所作为,但志大才疏者往往有志无为,因此明代大儒王阳明才会强调“知行合一”。同时,理想的实现要有一个过程,其艰难不是一开始就能感受到的,因此先“苦”,再“劳”,以致“饿”,进而“空乏”,折磨越来越大,最终才能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境界。这与我们平时努力的过程相一致,因此也更具有说服力。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这里,作者实际举了两个事例。一个事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如何面对上天给予的考验。“困于心,衡于虑”对应上文的“苦其心志”;“征于色,发于声”对应上文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后作”“后喻”则对应上文的“动心忍性”。相互对应,但议论的角度不同,因此就有了不同的感触。如果说上文重点在于“天命”,这里的重点就在于“人事”。两者结合,再次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力的论证体系。另一个事例则承接上文并加以升华,将个人之忧患与国家之忧患联系起来。“法家拂士”与上文个人的自我反省相关,都在时时警醒着国家;而“敌国外患”与上文所说的上天的考验有关,同样在时时磨炼着国家。缺少这两样,国家必然灭亡。这是反面论证,再次变换角度,让文章的论证体系更加严密。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简洁有力。此处,作者当然可以再铺陈一些相关的事例,但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大量论据,中间部分已经多角度论证的情况下,直接亮明观点就水到渠成了。不过,作者特地将“生”“死”二字列出,突出“生”“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就在前文的论证基础上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以致用
組织一场班级辩论会,辩论话题如“勤学是否等于会学”“学习中是否需要灵感”等。会后收集同学们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的论据,进行比较、选择、剪裁,合理安排顺序,写一篇完整的议论文。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作者连用六个排比句,列举了一系列出身贫贱而终成大事的古代杰出人物,前三人出身低微,后三人出身低贱。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例论证,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都有成就伟业的机会。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紧承上文,作者开始详细地叙述上天给那些出身贫贱但心怀大志者设置的种种考验,按照“心志——筋骨——体肤——其身——所为”这一顺序来安排文章内容。这样的安排是有深意的,一个人唯有心怀大志,方能有所作为,但志大才疏者往往有志无为,因此明代大儒王阳明才会强调“知行合一”。同时,理想的实现要有一个过程,其艰难不是一开始就能感受到的,因此先“苦”,再“劳”,以致“饿”,进而“空乏”,折磨越来越大,最终才能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境界。这与我们平时努力的过程相一致,因此也更具有说服力。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这里,作者实际举了两个事例。一个事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如何面对上天给予的考验。“困于心,衡于虑”对应上文的“苦其心志”;“征于色,发于声”对应上文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后作”“后喻”则对应上文的“动心忍性”。相互对应,但议论的角度不同,因此就有了不同的感触。如果说上文重点在于“天命”,这里的重点就在于“人事”。两者结合,再次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力的论证体系。另一个事例则承接上文并加以升华,将个人之忧患与国家之忧患联系起来。“法家拂士”与上文个人的自我反省相关,都在时时警醒着国家;而“敌国外患”与上文所说的上天的考验有关,同样在时时磨炼着国家。缺少这两样,国家必然灭亡。这是反面论证,再次变换角度,让文章的论证体系更加严密。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简洁有力。此处,作者当然可以再铺陈一些相关的事例,但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大量论据,中间部分已经多角度论证的情况下,直接亮明观点就水到渠成了。不过,作者特地将“生”“死”二字列出,突出“生”“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就在前文的论证基础上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以致用
組织一场班级辩论会,辩论话题如“勤学是否等于会学”“学习中是否需要灵感”等。会后收集同学们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的论据,进行比较、选择、剪裁,合理安排顺序,写一篇完整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