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用话题】文物 历史 真实 保护
大小和颜色不一的瓷器碎片整齐排列,摆满大厅一角。身穿白大褂的文物修复师们小心翼翼地穿梭其中,进行着一场大型“拼图”游戏——他们正在尝试从这些瓷器碎片中分拣出来自同一器物的碎片,再进行拼对等工作,最终让它们重获新生,以完整器型在博物馆里陈列展示。这是2019年圆明园“修复1860”的工作现场。
“修复1860”主要针对瓷器修复,也是圆明园近年来最有系统性、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修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圆明园通过遗址整修和考古挖掘积累下来的瓷器碎片已有10万,属于圆明园出土文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被堆积于圆明园仓库里,不被外人所知。
在“修复1860”项目的技术顾问王勉看来,遗址博物馆的东西作为考古发掘品,比较破碎,这是和一般文物修复最大的不同点。修复之前,他被请来参加过一次专家研讨,围绕圆明园库房里的东西能不能修、哪些能修以及能修到什么程度进行了初步的评估。评估过程中最纠结的点在于,如何在真实性和藝术性之间做出取舍?
圆明园曾挖掘出土过一件道光年间的云龙纹花插,器型特殊且是圆明园为数不多的道光年间器物,历史和艺术价值大。因此特别想给它一个完整的修复。遗憾的是,通过不断寻找,他们没能找出更多的碎片,也无法找到可靠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参照来判断花插的上半部有几个孔。关键部位碎片没有更充分的依据,基于尊重历史和文物修复的真实性原则,他们最后决定保持它的残缺原状。
圆明园出土的文物里不乏大量同类器物。比如康熙青花龙纹碗,285片碎片对应8个一模一样的碗底,8个一样的碗底,却没有一个是百分之百完整的器型。既然这样,能不能把其他缺失严重的碗碎片移花接木,集中到缺失较少的一两个碗上,让其呈现完整形状?“不可以。”王勉说。原因有两个,其一,这违背了文物修复的真实性原则;其二,不排除以后挖出更多的碎片,让每个碗缺失的部分最终都得到补齐。这也就意味着,修复好的瓷器需要保证在不对文物本身造成伤害的前提下随时能拆分回原样,即文物修复的可逆性。
但是目前,每个碗的缺口部分暂且只能通过白胶进行补配,然后进行找平、做色、绘纹饰、上釉、做效果等,最终做出一个从外部看复旧如初的造型,达到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观感。
做到让观众看不出来的程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康熙红釉碗,碗上的一个三角形缺口刚好带走了一个半的字,补配缺口的同时也要把字再写上,而且要仿照它的笔画和字体。因为原有的字是釉写的,笔画上去以后一顿,上面的一点呈圆形,补写时这样的细节也要兼顾。
文物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修复的要求也不同。“修复1860”是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修复,那就要求在外表上做出一个完整形供观众欣赏。已经快修复完成的青花八宝万福如意瓷砖,它出土时从中间断成了两半,但是现在那条裂缝需要趴在桌子上以平视的角度仔细寻找,才能隐约看到,手摸上去,表面光滑,几乎没有任何的凹凸感。
但是为了让专业人士和专家知道这件东西原来是破损到什么状态的,就不能像商业修复一样追求十分的完美。以青花缠枝莲纹瓷绣墩为例,它的两端是空的,从洞口望进去,内部的裂缝一目了然。王勉说,他们会保留这些裂缝,不会再进行下一步的处理。某种意义上,这些保留的裂缝像一种隐喻,指向那片无法抹去的伤痕。
(摘自微信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ID:lifeweek)
【素材分析】如何修复文物,不仅关乎科学技术,还关乎专家们的态度。要思考我们修复它是为了真实还原历史本貌,还是仅是为了使其完整。王勉针对破碎状况不一的文物,有不同的修复原则,这让他处理过的文物还带有历史沧桑感,成为新时代的艺术品。我们应学习他这种求真原则和悲悯历史的态度,尊重文物的丰富内涵。
【速用名言】1.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德国科学家 爱因斯坦
2.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英国作家 乔治·屈维廉
(特约教师 黄政)
大小和颜色不一的瓷器碎片整齐排列,摆满大厅一角。身穿白大褂的文物修复师们小心翼翼地穿梭其中,进行着一场大型“拼图”游戏——他们正在尝试从这些瓷器碎片中分拣出来自同一器物的碎片,再进行拼对等工作,最终让它们重获新生,以完整器型在博物馆里陈列展示。这是2019年圆明园“修复1860”的工作现场。
“修复1860”主要针对瓷器修复,也是圆明园近年来最有系统性、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修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圆明园通过遗址整修和考古挖掘积累下来的瓷器碎片已有10万,属于圆明园出土文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被堆积于圆明园仓库里,不被外人所知。
在“修复1860”项目的技术顾问王勉看来,遗址博物馆的东西作为考古发掘品,比较破碎,这是和一般文物修复最大的不同点。修复之前,他被请来参加过一次专家研讨,围绕圆明园库房里的东西能不能修、哪些能修以及能修到什么程度进行了初步的评估。评估过程中最纠结的点在于,如何在真实性和藝术性之间做出取舍?
圆明园曾挖掘出土过一件道光年间的云龙纹花插,器型特殊且是圆明园为数不多的道光年间器物,历史和艺术价值大。因此特别想给它一个完整的修复。遗憾的是,通过不断寻找,他们没能找出更多的碎片,也无法找到可靠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参照来判断花插的上半部有几个孔。关键部位碎片没有更充分的依据,基于尊重历史和文物修复的真实性原则,他们最后决定保持它的残缺原状。
圆明园出土的文物里不乏大量同类器物。比如康熙青花龙纹碗,285片碎片对应8个一模一样的碗底,8个一样的碗底,却没有一个是百分之百完整的器型。既然这样,能不能把其他缺失严重的碗碎片移花接木,集中到缺失较少的一两个碗上,让其呈现完整形状?“不可以。”王勉说。原因有两个,其一,这违背了文物修复的真实性原则;其二,不排除以后挖出更多的碎片,让每个碗缺失的部分最终都得到补齐。这也就意味着,修复好的瓷器需要保证在不对文物本身造成伤害的前提下随时能拆分回原样,即文物修复的可逆性。
但是目前,每个碗的缺口部分暂且只能通过白胶进行补配,然后进行找平、做色、绘纹饰、上釉、做效果等,最终做出一个从外部看复旧如初的造型,达到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观感。
做到让观众看不出来的程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康熙红釉碗,碗上的一个三角形缺口刚好带走了一个半的字,补配缺口的同时也要把字再写上,而且要仿照它的笔画和字体。因为原有的字是釉写的,笔画上去以后一顿,上面的一点呈圆形,补写时这样的细节也要兼顾。
文物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修复的要求也不同。“修复1860”是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修复,那就要求在外表上做出一个完整形供观众欣赏。已经快修复完成的青花八宝万福如意瓷砖,它出土时从中间断成了两半,但是现在那条裂缝需要趴在桌子上以平视的角度仔细寻找,才能隐约看到,手摸上去,表面光滑,几乎没有任何的凹凸感。
但是为了让专业人士和专家知道这件东西原来是破损到什么状态的,就不能像商业修复一样追求十分的完美。以青花缠枝莲纹瓷绣墩为例,它的两端是空的,从洞口望进去,内部的裂缝一目了然。王勉说,他们会保留这些裂缝,不会再进行下一步的处理。某种意义上,这些保留的裂缝像一种隐喻,指向那片无法抹去的伤痕。
(摘自微信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ID:lifeweek)
【素材分析】如何修复文物,不仅关乎科学技术,还关乎专家们的态度。要思考我们修复它是为了真实还原历史本貌,还是仅是为了使其完整。王勉针对破碎状况不一的文物,有不同的修复原则,这让他处理过的文物还带有历史沧桑感,成为新时代的艺术品。我们应学习他这种求真原则和悲悯历史的态度,尊重文物的丰富内涵。
【速用名言】1.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德国科学家 爱因斯坦
2.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英国作家 乔治·屈维廉
(特约教师 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