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处于现代化建设背景下,我国的慈善事业由于政策支持的变化有了新的形态,基于这些变化又有了新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其中关于我国传统文化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的影响,尤其值得我们去考虑,在新的时期中我们怎样正确的引导广大的公民参与到这一事业中;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又将会给予我们那些有益的借鉴,从而明确我国慈善事业的方向。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渊源,将会使我们有一个明了的认识。
【关键词】儒家文化;爱有等级;政府主导;宗教;个人主义;社会慈善
1.中国社会慈善的文化缘由
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文化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其中“仁”、“仁政”被认为是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还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譬如“君臣”、“父子”、“忠孝”、“礼仪”“廉耻”等都被认为是对于国人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认为我国的慈善的渊源也在于此。“中国的慈善文化的思想渊源主要只要来自于儒家的仁爱于儒家的‘仁爱’价值观。孔子从人性本善的基本前提出发, 倡导‘仁爱’。他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怀容人、恩惠助人等当作‘仁’,就是爱人, 这是仁者应有的善念和品质; 为实现‘仁’,人们须加强人格与道德修养, 做到扬善抑恶, 与人为善, 利人利他, 这是‘仁者’应有的道德践履”。 由此我们看到人们把慈善归为人们的道德诉求或者人生追求,以使自己得到人格上的升华。可以认为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表现,对于并没有采取这样的行为人没有一定的强制性或者约束力。
另一的方面我国同时是一个家国为一的政治体系,形成了以家族宗族为中心的社交网络,也就是费孝通老师砸《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差序格局”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爱有等级”差别的格局,有许多的学者认为这样的一种文化传统对于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很不利,认为这同“博爱、平等”的价值观不相容,在此我认为这样的“爱有等级” 同我国的封建的小农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联,在以“忠孝”为主的文化中,要求人们具有对于家国负有巨大的责任,“家”对于国人来说是可以扩大缩小的概念,由此就造成了人们的差别对待的状况。如若人们在此以“家”为主的概念加以扩大,自然就具有了“博爱”思想内核了,汶川地震中国人的行为已经可以被认为是具有了“大家”的概念了。且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根生于小农经济的文化现象也将会渐渐变化,形成人们对于“团体”“社会”新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大家形成一种平等的观念,这些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将成为主流。
中国的慈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因此这一需求展现于政府参与的救济较社会群体的救济行为更为广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策略,就要求政府在灾难时期承担起对于民众的生存救济,这些大多反应为开仓赈灾,完全是为维护政治稳定的统治要求,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慈善行为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的作用。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公众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和责任感, 将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完全归为政府的职责范围。这种状况在我国当下也是主流的,大多的慈善机构是依附在政府部门之下,受到较多的政府的干涉,这些与现行的以民本位的现代慈善相冲突。
2.中国与西方国家慈善渊源的比较
西方社会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87年由柏拉图在古希腊首都雅典所建的“柏拉图学院”。有学者认为“柏拉图学院”是最早的慈善基金会。 同时由于西方国家具有较深的宗教信仰,因此慈善活动必然同宗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可以从宗教的“原罪”“博爱”“平等”思想等体现,其中的“原罪论”的宗教思想很是值得我们的分析,这种思想意识要求每一个信徒要行善从而减轻自己的罪行而获得上帝的原谅从而得以升入天堂,与我们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仁爱”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原罪论指导着人们去赎罪,从而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行为要求,这种要求相对于提升自我修养的道德要求有更强的约束力,慈善作为一种赎罪的形式,因此被人们所广泛的接收。
西方社会经过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解放,这使得自由主义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个人主义盛行在此环境下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团体由此形成,成为一个利益集团,建立在社会契约之下的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形成互助团体,这与我国的“爱有等级”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这些团体的结合是因为利益,而我国则是以共同的血缘地缘为纽带建立,建立在这种以团体之上的社会人们时间相互之间身份是平等的,对于现代慈善的理念是相符的。
相对于我国的官本位的慈善理念,西方国家则更多地表现为公众的参与,以美国为例更多地是表现为基金会或者是救助团体,然而这些大部分都是非政府性质的机构,政府对于这些机构只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又在制度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尤其是税收方面更是大开方便之门,所有这些对于人们参与慈善事业又是一项支持。比较出名的基金如:福特基金、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这些都是脱离于政府的慈善机构。我国的壹基金是一个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民间慈善机构,从而打开了我国社会慈善的开端。
3.结论
慈善是一项人人都需要参与的社会性公益活动,比较中西方慈善的渊源,我们可以对于这两种文化及在两种背景之下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在这样的一个比较中可以窥见我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同时又含有“爱有等级”的狭隘家国观念,政府主导的特色,在新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冲击也必然对于人们观念有所改变,形成一个良好的慈善意识对于发展慈善事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没有深刻的宗教的信仰的影响,在发展慈善事业的进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要立足于我国文化的传统,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我国的现代慈善事业才会有很好地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肖国飞,任春晓.论慈善文化的道德意蕴[J].中州学刊,2007, (1).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1.
[3]常烨.构建慈善文化对当今慈善事业发展的启示[J].南方论刊,2007,(6).
[4]李韬.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J].美国研究,2005,(3).
【关键词】儒家文化;爱有等级;政府主导;宗教;个人主义;社会慈善
1.中国社会慈善的文化缘由
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文化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其中“仁”、“仁政”被认为是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还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譬如“君臣”、“父子”、“忠孝”、“礼仪”“廉耻”等都被认为是对于国人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认为我国的慈善的渊源也在于此。“中国的慈善文化的思想渊源主要只要来自于儒家的仁爱于儒家的‘仁爱’价值观。孔子从人性本善的基本前提出发, 倡导‘仁爱’。他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怀容人、恩惠助人等当作‘仁’,就是爱人, 这是仁者应有的善念和品质; 为实现‘仁’,人们须加强人格与道德修养, 做到扬善抑恶, 与人为善, 利人利他, 这是‘仁者’应有的道德践履”。 由此我们看到人们把慈善归为人们的道德诉求或者人生追求,以使自己得到人格上的升华。可以认为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表现,对于并没有采取这样的行为人没有一定的强制性或者约束力。
另一的方面我国同时是一个家国为一的政治体系,形成了以家族宗族为中心的社交网络,也就是费孝通老师砸《乡土中国》中所说的“差序格局”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爱有等级”差别的格局,有许多的学者认为这样的一种文化传统对于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很不利,认为这同“博爱、平等”的价值观不相容,在此我认为这样的“爱有等级” 同我国的封建的小农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联,在以“忠孝”为主的文化中,要求人们具有对于家国负有巨大的责任,“家”对于国人来说是可以扩大缩小的概念,由此就造成了人们的差别对待的状况。如若人们在此以“家”为主的概念加以扩大,自然就具有了“博爱”思想内核了,汶川地震中国人的行为已经可以被认为是具有了“大家”的概念了。且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根生于小农经济的文化现象也将会渐渐变化,形成人们对于“团体”“社会”新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大家形成一种平等的观念,这些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将成为主流。
中国的慈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因此这一需求展现于政府参与的救济较社会群体的救济行为更为广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策略,就要求政府在灾难时期承担起对于民众的生存救济,这些大多反应为开仓赈灾,完全是为维护政治稳定的统治要求,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慈善行为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的作用。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公众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和责任感, 将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完全归为政府的职责范围。这种状况在我国当下也是主流的,大多的慈善机构是依附在政府部门之下,受到较多的政府的干涉,这些与现行的以民本位的现代慈善相冲突。
2.中国与西方国家慈善渊源的比较
西方社会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87年由柏拉图在古希腊首都雅典所建的“柏拉图学院”。有学者认为“柏拉图学院”是最早的慈善基金会。 同时由于西方国家具有较深的宗教信仰,因此慈善活动必然同宗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可以从宗教的“原罪”“博爱”“平等”思想等体现,其中的“原罪论”的宗教思想很是值得我们的分析,这种思想意识要求每一个信徒要行善从而减轻自己的罪行而获得上帝的原谅从而得以升入天堂,与我们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仁爱”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原罪论指导着人们去赎罪,从而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行为要求,这种要求相对于提升自我修养的道德要求有更强的约束力,慈善作为一种赎罪的形式,因此被人们所广泛的接收。
西方社会经过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解放,这使得自由主义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个人主义盛行在此环境下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团体由此形成,成为一个利益集团,建立在社会契约之下的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形成互助团体,这与我国的“爱有等级”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这些团体的结合是因为利益,而我国则是以共同的血缘地缘为纽带建立,建立在这种以团体之上的社会人们时间相互之间身份是平等的,对于现代慈善的理念是相符的。
相对于我国的官本位的慈善理念,西方国家则更多地表现为公众的参与,以美国为例更多地是表现为基金会或者是救助团体,然而这些大部分都是非政府性质的机构,政府对于这些机构只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又在制度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尤其是税收方面更是大开方便之门,所有这些对于人们参与慈善事业又是一项支持。比较出名的基金如:福特基金、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这些都是脱离于政府的慈善机构。我国的壹基金是一个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民间慈善机构,从而打开了我国社会慈善的开端。
3.结论
慈善是一项人人都需要参与的社会性公益活动,比较中西方慈善的渊源,我们可以对于这两种文化及在两种背景之下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在这样的一个比较中可以窥见我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同时又含有“爱有等级”的狭隘家国观念,政府主导的特色,在新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冲击也必然对于人们观念有所改变,形成一个良好的慈善意识对于发展慈善事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没有深刻的宗教的信仰的影响,在发展慈善事业的进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要立足于我国文化的传统,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我国的现代慈善事业才会有很好地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肖国飞,任春晓.论慈善文化的道德意蕴[J].中州学刊,2007, (1).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1.
[3]常烨.构建慈善文化对当今慈善事业发展的启示[J].南方论刊,2007,(6).
[4]李韬.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J].美国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