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中经常用的基本训练方式是朗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把朗读切实抓起来,使朗读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习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二、在阅读教学中提高朗读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儿童来说很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耐心地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在这一学习时期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把握重点。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朗读训练的重点,弄清每句话的速度、语调、感情色彩。这样,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便于指导。
(二)指导朗读、讲究方法。
(1)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朗读训练时,应先从整体入手,自己试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目的的具体指导某一段,某一句,然后再整体朗读。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2)分层训练,朗读到位。
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可分为三个层次训练。
A、第一层:“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老师利用语言描述,引导看图,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带学生进入情境:“小朋友,下雪天多美啊!你们喜欢下雪天吗?下雪了,你们会怎么说?”学生争相发言后,再让学生用“高兴”的心情读这几句话,这样就很自然地指导了朗读。
B、第二层:“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一层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体会美感,通过“枫叶”、“月牙”等词一重一轻语调的变化,练习朗读,看谁能读出美感。
C、第三层:“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躲在洞里睡着啦。”这一层,采取问答式练习朗读,分别进行同位、师生、男女生问答练习。
(3)适时范读,巧点迷津。
教师要把握范读时机,选一句话,先让学生体会,适时讲解后,再让学生练读。正当他们想读好,而又读不出那种感觉时,这时教师说:“看我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
(4)形式多样,富有情趣。
低年级的儿童,年龄小,模仿性强,爱表现自己,教师要针对这些特点’,按课文的内容,变换形成,让学生多读,并且都参与,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可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对答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5)以读助思,以思助读。
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个阶段默读比较合适,因为默读不出声音,全班同学互不干扰,有利于注意力集中,便于思考,这样边读边思,才能达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差,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首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几句话连起来综合理解,遇到不懂的及时问。这样边读、边思、边问,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再如《月光曲》最后一段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这句话中“陶醉”一词是新词,又是全文的中心词。陶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老师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出陶醉是完全进入、沉浸在……之中,然后把词放到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朗读有关语言,体会其中意思。老师问:“陶醉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兄妹俩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到了入迷的程度。”老师问:“兄妹俩为什么会陶醉呢?”回答这个问题要联系前文,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回答:“兄妹俩第一次听到了《月光曲》,他们完全进入到了月光下波光粼粼这个之中,都人了迷。”
“贝多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为他们创作了《月光曲》,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他们不仅沉浸在音乐声中,而且陶醉在欢乐与幸福之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再看书上的彩色插图,听着《月光曲》的录音,跟着录音朗读,这时学生不仅了解了陶醉一词的意思,而且得到了立体形象。不仅知道了陶醉的原因,而且体会到了陶醉时的感情。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训练,要把朗读切实抓起来,使朗读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习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二、在阅读教学中提高朗读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儿童来说很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耐心地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在这一学习时期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把握重点。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朗读训练的重点,弄清每句话的速度、语调、感情色彩。这样,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便于指导。
(二)指导朗读、讲究方法。
(1)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朗读训练时,应先从整体入手,自己试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目的的具体指导某一段,某一句,然后再整体朗读。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2)分层训练,朗读到位。
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可分为三个层次训练。
A、第一层:“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老师利用语言描述,引导看图,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带学生进入情境:“小朋友,下雪天多美啊!你们喜欢下雪天吗?下雪了,你们会怎么说?”学生争相发言后,再让学生用“高兴”的心情读这几句话,这样就很自然地指导了朗读。
B、第二层:“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一层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体会美感,通过“枫叶”、“月牙”等词一重一轻语调的变化,练习朗读,看谁能读出美感。
C、第三层:“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躲在洞里睡着啦。”这一层,采取问答式练习朗读,分别进行同位、师生、男女生问答练习。
(3)适时范读,巧点迷津。
教师要把握范读时机,选一句话,先让学生体会,适时讲解后,再让学生练读。正当他们想读好,而又读不出那种感觉时,这时教师说:“看我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
(4)形式多样,富有情趣。
低年级的儿童,年龄小,模仿性强,爱表现自己,教师要针对这些特点’,按课文的内容,变换形成,让学生多读,并且都参与,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可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对答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5)以读助思,以思助读。
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个阶段默读比较合适,因为默读不出声音,全班同学互不干扰,有利于注意力集中,便于思考,这样边读边思,才能达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差,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首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几句话连起来综合理解,遇到不懂的及时问。这样边读、边思、边问,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再如《月光曲》最后一段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这句话中“陶醉”一词是新词,又是全文的中心词。陶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老师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出陶醉是完全进入、沉浸在……之中,然后把词放到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朗读有关语言,体会其中意思。老师问:“陶醉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兄妹俩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到了入迷的程度。”老师问:“兄妹俩为什么会陶醉呢?”回答这个问题要联系前文,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回答:“兄妹俩第一次听到了《月光曲》,他们完全进入到了月光下波光粼粼这个之中,都人了迷。”
“贝多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为他们创作了《月光曲》,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他们不仅沉浸在音乐声中,而且陶醉在欢乐与幸福之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再看书上的彩色插图,听着《月光曲》的录音,跟着录音朗读,这时学生不仅了解了陶醉一词的意思,而且得到了立体形象。不仅知道了陶醉的原因,而且体会到了陶醉时的感情。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训练,要把朗读切实抓起来,使朗读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