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人画中的人物有实体与精神两种形象,前者通过人物画,将文人的有形形象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法刻画出来;后者则通过花鸟、山水画,分别以写意与写境的手法,把文人的无形形象,即内心世界惟妙惟肖地加以展示,充分体现了人画合一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 文人画 文人形象 实体形象 精神形象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 即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西方人称之为Literati painting ,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中国文人画萌芽于汉代,孕育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光大于元代,分野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式微于近代,没落于现当代。近代陈衡恪指出“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中国文人画以儒、释、道三家的混合作为其思想基础,通过选取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采取写实、写意、写境等多种表现手法,以“行”为表,以“意”为里,积极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在画中巧妙地塑造了文人形(行为)、性(品格)、心(思想)等外在与有形的实体形象和内在与无形的精神形象,并将二者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人与画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人画合一,画即其人的最高境界。
一
与专业画家队伍中的人物画不同的是,文人画中的人物画出现较晚,且人物类型也比较少,大多是宴会、游玩、宾客相从之类的。但文人所画人物画都通过写实手法,将人物的实体形象,特别是言谈举止等行为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由于文人画中人物的地位、身份、学识都不同于普通庶人,因而人物的形象也表现出或恬淡、或清高等特点。在仕途无望、怀才不遇和生活苦闷的情况下,文人画中人物画的人物形象通常表现为超然物外、不问世事和心态平和,元初赵孟頫的《红衣罗汉图》和《人骑图》尽管一个画佛,一个画人,但均以铁线描勾勒,用笔凝重,设色浓丽,取唐人风范,法度严谨,风格古朴,两个人物虽然身份不同,却都表情淡然,神态安详,充分表现出洞察一切,不问世事的高人形象。所以,无论是选择仕女,还是高士,文人画中的人物画所展现的人物,都透视出或多或少的清高与自得。尤其是文人自身的内涵和气质,在画中人物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元代的刘贯道、何澄、王振鹏、钱选、任仁发,以及明代的文征明、唐寅与仇英等人,均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在他们的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身份的人,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就是呈现出一种不卑不亢的神态。元代任仁发的《张果老见明皇图》就代表了这一特点。
二
文人花鸟画秉承了“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画法,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文人花鸟画常常寄托了文人的喜怒哀乐,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文人花鸟画中,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被寄予了人的情感,作者通过移情的手法,把现实社会不容许流露的真情实感托付给笔下的花鸟等动植物,让它们带着人的各种情感以非人的面目出现,这样既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又巧妙地实现了借物明志的目的。在文人花鸟画题材中,梅、兰、竹、菊“四君子”与松、石成为文人画家们最喜爱的题材。梅花凌寒而开,兰花香而不艳,竹子四季长青,菊花傲霜吐香,松树挺拔常绿,石头坚硬难犯,它们皆被文人画家用作坚贞、清高的象征,以喻君子之风。正如元代倪云林所讲:“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倪瓒:《题为张以中画竹》)。在元代,许多画家都擅长“四君子”与松石,如王冕的墨梅、管道升的兰花、李士行的竹子、钱选的菊花、曹知白的松树、倪瓒的秀石,不但惟妙惟肖,而且透视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殊气质。在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元代,这些都代言了画家们胸中的郁闷,成为画家们借物抒情的画题和自身品行的象征。在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燮因宦途失意,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通过画作状物言志,选择了“四君子”题材来表达个人思想、表现品格,寄托“用世之志”,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品行、坚强不屈的性格以及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赋予了画中的梅、兰、竹、菊,自然而然地透过画笔,抒发了自己的情志,真正收到了托物言志的效果。因此,文人花鸟画中虽然有花鸟,无人迹,但文人通过花鸟所传递的品性却随处可见,花鸟的形象也就是文人的精神形象。
三
文人山水画自诞生之日起,就积极探索以情入景的技巧,在写实与写意的基础上,通过情、景、意三位一体的写境手法,刻画了一种有别于人物画和花鸟画的意境,塑造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的“无我之境”, 即苏轼《书晁补之藏与可画竹》中:“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的境界,体现了淡远无尘、清墨涩笔以及创作出来的超然、冷寂、澹泊的境界,展示出文人至平、至淡、至无意,超然物外的精神形象,表达了较为深曲的情感和较为平和心态,呈现出一种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象。在文人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成了主位审美对象和“借题发挥”的手段。在融合物我“虚空”的精神境界中,文人用幽深玄逸的笔墨山水寄托对生命的感悟,在对自然山水的静观和直觉中,反映自己的“虚静空明”。宋代是文人山水画勃然兴起的时期,一大批文人山水画家寄情山水,托物言志,创作了大量境由心生、意在言外的作品。元代是文人山水画成绩卓著的时期,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将山水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黄公望创作的《 富春山居图》,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这幅画的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淼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张庚在《图画精意识》 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富春山居图》在画卷中不仅呈现出如董其昌所称“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的壮丽山水美景,而且也凝结了对简逸、幽淡、萧散的精神追求,呈现出文人以画寓道的隐逸思想和不趋时尚的心理特征。画中远近搭配,高低错落,粗中有细,浓淡相宜,恰到好处地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壮丽山水和人间恬淡的生活状态有机融会到一起,在实现水乳交融的同时,也向世人传递了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祥和、安定、清净的类似于西方极乐世界的、能够净化人灵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十讲》,李石岑,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2005.
[2]《中国绘画史》,郑为,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
[3]《佛禅思想与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郭忠信,《装饰 》 2007年2期.
[4]《唐宋文人精神世界的嬗变与文人画的兴起》,黄凯愉,《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8年第2期.
[5]《谈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及特征》,张珍变,《晋中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
[6]《中国古代文人画发展脉络》,陈昱,《文学艺术》 2010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陈星彤,女,1983年生,吉林松原人,毕业于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 文人画 文人形象 实体形象 精神形象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 即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西方人称之为Literati painting ,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中国文人画萌芽于汉代,孕育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光大于元代,分野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式微于近代,没落于现当代。近代陈衡恪指出“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中国文人画以儒、释、道三家的混合作为其思想基础,通过选取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采取写实、写意、写境等多种表现手法,以“行”为表,以“意”为里,积极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在画中巧妙地塑造了文人形(行为)、性(品格)、心(思想)等外在与有形的实体形象和内在与无形的精神形象,并将二者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人与画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人画合一,画即其人的最高境界。
一
与专业画家队伍中的人物画不同的是,文人画中的人物画出现较晚,且人物类型也比较少,大多是宴会、游玩、宾客相从之类的。但文人所画人物画都通过写实手法,将人物的实体形象,特别是言谈举止等行为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由于文人画中人物的地位、身份、学识都不同于普通庶人,因而人物的形象也表现出或恬淡、或清高等特点。在仕途无望、怀才不遇和生活苦闷的情况下,文人画中人物画的人物形象通常表现为超然物外、不问世事和心态平和,元初赵孟頫的《红衣罗汉图》和《人骑图》尽管一个画佛,一个画人,但均以铁线描勾勒,用笔凝重,设色浓丽,取唐人风范,法度严谨,风格古朴,两个人物虽然身份不同,却都表情淡然,神态安详,充分表现出洞察一切,不问世事的高人形象。所以,无论是选择仕女,还是高士,文人画中的人物画所展现的人物,都透视出或多或少的清高与自得。尤其是文人自身的内涵和气质,在画中人物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元代的刘贯道、何澄、王振鹏、钱选、任仁发,以及明代的文征明、唐寅与仇英等人,均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在他们的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身份的人,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就是呈现出一种不卑不亢的神态。元代任仁发的《张果老见明皇图》就代表了这一特点。
二
文人花鸟画秉承了“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画法,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文人花鸟画常常寄托了文人的喜怒哀乐,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文人花鸟画中,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被寄予了人的情感,作者通过移情的手法,把现实社会不容许流露的真情实感托付给笔下的花鸟等动植物,让它们带着人的各种情感以非人的面目出现,这样既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又巧妙地实现了借物明志的目的。在文人花鸟画题材中,梅、兰、竹、菊“四君子”与松、石成为文人画家们最喜爱的题材。梅花凌寒而开,兰花香而不艳,竹子四季长青,菊花傲霜吐香,松树挺拔常绿,石头坚硬难犯,它们皆被文人画家用作坚贞、清高的象征,以喻君子之风。正如元代倪云林所讲:“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倪瓒:《题为张以中画竹》)。在元代,许多画家都擅长“四君子”与松石,如王冕的墨梅、管道升的兰花、李士行的竹子、钱选的菊花、曹知白的松树、倪瓒的秀石,不但惟妙惟肖,而且透视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殊气质。在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元代,这些都代言了画家们胸中的郁闷,成为画家们借物抒情的画题和自身品行的象征。在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郑燮因宦途失意,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通过画作状物言志,选择了“四君子”题材来表达个人思想、表现品格,寄托“用世之志”,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品行、坚强不屈的性格以及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赋予了画中的梅、兰、竹、菊,自然而然地透过画笔,抒发了自己的情志,真正收到了托物言志的效果。因此,文人花鸟画中虽然有花鸟,无人迹,但文人通过花鸟所传递的品性却随处可见,花鸟的形象也就是文人的精神形象。
三
文人山水画自诞生之日起,就积极探索以情入景的技巧,在写实与写意的基础上,通过情、景、意三位一体的写境手法,刻画了一种有别于人物画和花鸟画的意境,塑造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的“无我之境”, 即苏轼《书晁补之藏与可画竹》中:“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的境界,体现了淡远无尘、清墨涩笔以及创作出来的超然、冷寂、澹泊的境界,展示出文人至平、至淡、至无意,超然物外的精神形象,表达了较为深曲的情感和较为平和心态,呈现出一种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象。在文人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成了主位审美对象和“借题发挥”的手段。在融合物我“虚空”的精神境界中,文人用幽深玄逸的笔墨山水寄托对生命的感悟,在对自然山水的静观和直觉中,反映自己的“虚静空明”。宋代是文人山水画勃然兴起的时期,一大批文人山水画家寄情山水,托物言志,创作了大量境由心生、意在言外的作品。元代是文人山水画成绩卓著的时期,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将山水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黄公望创作的《 富春山居图》,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这幅画的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淼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张庚在《图画精意识》 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富春山居图》在画卷中不仅呈现出如董其昌所称“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的壮丽山水美景,而且也凝结了对简逸、幽淡、萧散的精神追求,呈现出文人以画寓道的隐逸思想和不趋时尚的心理特征。画中远近搭配,高低错落,粗中有细,浓淡相宜,恰到好处地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壮丽山水和人间恬淡的生活状态有机融会到一起,在实现水乳交融的同时,也向世人传递了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祥和、安定、清净的类似于西方极乐世界的、能够净化人灵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十讲》,李石岑,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2005.
[2]《中国绘画史》,郑为,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
[3]《佛禅思想与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画》,郭忠信,《装饰 》 2007年2期.
[4]《唐宋文人精神世界的嬗变与文人画的兴起》,黄凯愉,《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8年第2期.
[5]《谈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及特征》,张珍变,《晋中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
[6]《中国古代文人画发展脉络》,陈昱,《文学艺术》 2010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陈星彤,女,1983年生,吉林松原人,毕业于吉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