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如何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搭建创新平台,是我们应该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学以它鲜明的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整合
G623.2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单一呈现方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使课堂教学变的活起来,变得更加生动和高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根据多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谈点做法与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这一点,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独特的一面:采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如在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首先把地震的发生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的眼前,通过视觉冲击加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继而为课文的深入做了良好的铺垫,真正的使学生爱学、乐学。
二、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达到了求知和情感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中国国际维和部队相关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在极其危险的环境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维和队员们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守护世界的和平,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为自己赢得了国际赞誉,为我们的祖国赢得了荣誉。学生被视频中,学生们被战士们的勇敢、敬业、热爱和平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而提高语文素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 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打开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課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 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 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 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 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于是就拉弓振声, 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 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 难点突破了。信息化教学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四、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地用网上下载的课文录音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观察课文中描写的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朗读课文做到有感而发,学生的朗读感情真挚,字正腔圆。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和课文中的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那么美,那么迷人。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理解的深入而透彻。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转换学生和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幻灯等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信息,在讲台上讲解、示范,学生在座位上吸收、记忆,课后抄写、背诵,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旧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只能培养出一批照本宣科的“书呆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具有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葡萄沟》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知道新疆葡萄沟的特色和葡萄干的制作方法。上课时,教师没有用过多的语言进行讲解课文、分析课文,更没有单调的抄写、背诵,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和储存。在技术媒体环境下,学生面对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以前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要怎样学得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人类的生活、学习中将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与时俱进,努力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论》,李景阳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整合
G623.2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单一呈现方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使课堂教学变的活起来,变得更加生动和高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根据多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谈点做法与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这一点,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独特的一面:采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如在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首先把地震的发生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的眼前,通过视觉冲击加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继而为课文的深入做了良好的铺垫,真正的使学生爱学、乐学。
二、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多媒体的运用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启发了学生情感的投入,达到了求知和情感的双丰收,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中国国际维和部队相关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在极其危险的环境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维和队员们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守护世界的和平,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为自己赢得了国际赞誉,为我们的祖国赢得了荣誉。学生被视频中,学生们被战士们的勇敢、敬业、热爱和平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而提高语文素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 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打开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課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 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 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 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 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于是就拉弓振声, 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 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 难点突破了。信息化教学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四、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地用网上下载的课文录音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观察课文中描写的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朗读课文做到有感而发,学生的朗读感情真挚,字正腔圆。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和课文中的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那么美,那么迷人。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理解的深入而透彻。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转换学生和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幻灯等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信息,在讲台上讲解、示范,学生在座位上吸收、记忆,课后抄写、背诵,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旧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只能培养出一批照本宣科的“书呆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具有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葡萄沟》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知道新疆葡萄沟的特色和葡萄干的制作方法。上课时,教师没有用过多的语言进行讲解课文、分析课文,更没有单调的抄写、背诵,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和储存。在技术媒体环境下,学生面对鲜活多变的认知材料,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以前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要怎样学得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人类的生活、学习中将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与时俱进,努力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论》,李景阳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