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筛选适合哈密地区种植的高产早熟马铃薯新品种,以克新18号为对照,开展了覆膜栽培模式下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比较试验,了解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马铃薯新品种均为早熟品种,其中以荷兰7号综合性状最好,生育期早,平均单薯质量和产量最高,该品种在哈密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马铃薯;品种;覆膜栽培;比较试验;哈密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1-0033-2
马铃薯在我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4大栽培作物[1]。当前,哈密地区马铃薯在巴里坤县有分散种植,因无霜期短(为104d),且生产周期长(4月底播种至9月收获),收获若不及时,造成马铃薯减产、冻伤、漏收等问题,使得当地马铃薯春夏季市场供应不足[2]。为此,笔者开展了覆膜垄作模式下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哈密地区种植的丰产性好的马铃薯新品种,满足当地的市场需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荷兰7号、克新16号、克新99号、荷兰15号,共4个品种,以克新18号作对照。
1.2 试验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5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行长15m,行距60cm,株距30cm。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地概况及田间管理 试验设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科技园进行,土壤质地為砂壤土,地力中等,地块前茬作物为小麦。2018年3月28日播种,播种前按芽眼切块,切好的薯块在阴凉处晾干。种植方式为覆膜单垄双行。试验期间的田间管理按照当地大田生产习惯,调查并观察马铃薯生长情况,7月3日收获,收获时分小区实际测量鲜薯产量。
1.4 调查项目及数据整理 调查项目为各品种(系)的生育期、植株性状、块茎性状以及小区产量[3]。试验数据采用Excel2003和DPS3.01软件进行分析[4],产量方差分析中品种平均值多重比较采用LSD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品种的生育时期具有一定的差异。参试品种中,生育期(出苗至成熟)最长的是对照克新18号,为72d;最短的是荷兰7号和克新16号,为66d,比对照短6d。荷兰7号和克新16号出苗较早,现蕾、开花、成熟各时期都较对照早。
2.2 主要农艺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株高以荷兰15号最高,为50.8cm,其余品种在43.1~50.5cm。叶形均为羽状复叶;从叶色看,克新16号和克新99号为浅绿色,荷兰7号为绿色,荷兰15号和克新18号为深绿色,克新99号和克新18号为白色,荷兰7号、克新16号、克新15号为淡紫色。薯型均为为椭圆形,薯皮色均为黄色;肉色克新16号、克新99号和对照为白色,荷兰7号和荷兰15号为黄色;芽眼均浅。
2.3 块茎性状 从表3可以看出,单株块茎数以荷兰7号最高,为4.3个,较对照多0.3个;其次是克新16号,为4.1个,较对照多0.1个;荷兰15号最少,为2.2个,较对照少1.8个。单株块茎重荷兰7号最大,为590.4g,较对照重321.7g;克新16号次之,为446.4g,较对照重177.7g;对照最低,为268.7g。单薯重均高于对照,较对照重11.8~137.3g。
2.4 产量表现 从表4可以看出,与克新18号(CK)相比,有2个品种(荷兰7号和克新16号)表现增产,产量最高的是荷兰7号,为30526.8kg/hm2,增产率为38.6%;其余2个品种较对照减产,减产幅度最大的是克新99号,减产31.7%。各品种产量均与对照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表4 马铃薯产量表现
[品种名称 小区产量(kg) 折合产量(kg/hm2) 5%显著水平 1%极显著水平 Ⅰ Ⅱ Ⅲ 荷兰7号 52.8 46.3 52.0 30526.8 a A 克新16号 41.0 42.3 35.3 23960.8 b B 克新18号(CK) 32.7 37.0 39.3 22021.3 bc B 荷兰15号 27.0 33.5 30.8 18445.4 cd BC 克新99号 25.2 26.6 22.7 15051.3 d C ]
3 结论与讨论
(1)参试的4个马铃薯新品种均为早熟品种[5]。荷兰7号从出苗到成熟66d,株高72cm,黄皮黄肉,综合性状最好,单株块茎4.3个,平均单薯质量和产量最高,说明该品种在哈密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2)马铃薯7月上旬即可收获上市,可满足哈密地区市场对马铃薯的需求。建议进一步继续开展有关新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屈冬玉,金黎平,谢开云.中国马铃薯10年回顾[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社,2010:149-151.
[2]张丽华.哈密地区马铃薯资源开发前景探讨[J].新疆农机化,2002,4(1):12.
[3]杜斌.江汉平原6个马铃薯马铃薯适应性研究及3个不同同栽培因子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D].武汉:长江大学,2017:21-22.
[4]唐启义,冯明光.DPS处理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5]王娟,汪仲敏,王瑞英,等.定西市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与利用[J].中国马铃薯,2014,28(1):1-6.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马铃薯;品种;覆膜栽培;比较试验;哈密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1-0033-2
马铃薯在我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4大栽培作物[1]。当前,哈密地区马铃薯在巴里坤县有分散种植,因无霜期短(为104d),且生产周期长(4月底播种至9月收获),收获若不及时,造成马铃薯减产、冻伤、漏收等问题,使得当地马铃薯春夏季市场供应不足[2]。为此,笔者开展了覆膜垄作模式下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哈密地区种植的丰产性好的马铃薯新品种,满足当地的市场需求。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荷兰7号、克新16号、克新99号、荷兰15号,共4个品种,以克新18号作对照。
1.2 试验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5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行长15m,行距60cm,株距30cm。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地概况及田间管理 试验设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科技园进行,土壤质地為砂壤土,地力中等,地块前茬作物为小麦。2018年3月28日播种,播种前按芽眼切块,切好的薯块在阴凉处晾干。种植方式为覆膜单垄双行。试验期间的田间管理按照当地大田生产习惯,调查并观察马铃薯生长情况,7月3日收获,收获时分小区实际测量鲜薯产量。
1.4 调查项目及数据整理 调查项目为各品种(系)的生育期、植株性状、块茎性状以及小区产量[3]。试验数据采用Excel2003和DPS3.01软件进行分析[4],产量方差分析中品种平均值多重比较采用LSD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品种的生育时期具有一定的差异。参试品种中,生育期(出苗至成熟)最长的是对照克新18号,为72d;最短的是荷兰7号和克新16号,为66d,比对照短6d。荷兰7号和克新16号出苗较早,现蕾、开花、成熟各时期都较对照早。
2.2 主要农艺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株高以荷兰15号最高,为50.8cm,其余品种在43.1~50.5cm。叶形均为羽状复叶;从叶色看,克新16号和克新99号为浅绿色,荷兰7号为绿色,荷兰15号和克新18号为深绿色,克新99号和克新18号为白色,荷兰7号、克新16号、克新15号为淡紫色。薯型均为为椭圆形,薯皮色均为黄色;肉色克新16号、克新99号和对照为白色,荷兰7号和荷兰15号为黄色;芽眼均浅。
2.3 块茎性状 从表3可以看出,单株块茎数以荷兰7号最高,为4.3个,较对照多0.3个;其次是克新16号,为4.1个,较对照多0.1个;荷兰15号最少,为2.2个,较对照少1.8个。单株块茎重荷兰7号最大,为590.4g,较对照重321.7g;克新16号次之,为446.4g,较对照重177.7g;对照最低,为268.7g。单薯重均高于对照,较对照重11.8~137.3g。
2.4 产量表现 从表4可以看出,与克新18号(CK)相比,有2个品种(荷兰7号和克新16号)表现增产,产量最高的是荷兰7号,为30526.8kg/hm2,增产率为38.6%;其余2个品种较对照减产,减产幅度最大的是克新99号,减产31.7%。各品种产量均与对照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表4 马铃薯产量表现
[品种名称 小区产量(kg) 折合产量(kg/hm2) 5%显著水平 1%极显著水平 Ⅰ Ⅱ Ⅲ 荷兰7号 52.8 46.3 52.0 30526.8 a A 克新16号 41.0 42.3 35.3 23960.8 b B 克新18号(CK) 32.7 37.0 39.3 22021.3 bc B 荷兰15号 27.0 33.5 30.8 18445.4 cd BC 克新99号 25.2 26.6 22.7 15051.3 d C ]
3 结论与讨论
(1)参试的4个马铃薯新品种均为早熟品种[5]。荷兰7号从出苗到成熟66d,株高72cm,黄皮黄肉,综合性状最好,单株块茎4.3个,平均单薯质量和产量最高,说明该品种在哈密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2)马铃薯7月上旬即可收获上市,可满足哈密地区市场对马铃薯的需求。建议进一步继续开展有关新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屈冬玉,金黎平,谢开云.中国马铃薯10年回顾[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社,2010:149-151.
[2]张丽华.哈密地区马铃薯资源开发前景探讨[J].新疆农机化,2002,4(1):12.
[3]杜斌.江汉平原6个马铃薯马铃薯适应性研究及3个不同同栽培因子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D].武汉:长江大学,2017:21-22.
[4]唐启义,冯明光.DPS处理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5]王娟,汪仲敏,王瑞英,等.定西市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与利用[J].中国马铃薯,2014,28(1):1-6.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