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孟“礼乐”思想之思辨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lw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转型,促使了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的转变。而在学术思想方面,也呈现极其活跃的诸子百家争鸣局面,“礼乐”这一内容也被包含在争鸣内。儒家、墨家和道家三个流派,对“礼乐”的认识与阐述,表现在对音乐的社会作用、审美观点、音乐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的论述。本文对儒家代表人物——孔、孟的“礼乐”观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处在转型期的儒家学派,对“礼乐”认识及辨析的客观性与实用性,及儒家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影响。
  【关键词】春秋战国 孔子 孟子 礼乐
  引言
  礼乐,意为:“周代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周公旦制礼作乐,礼乐并称,由此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礼别异,乐和同”,可见乐的作用,在于把礼的精神感召力通过音乐作用于人。更因此,礼宜乐和的理想社会自古备受推崇,但不同的学派实际上对待礼乐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尤其在社会秩序失范的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们为重组社会生活,对东周礼乐褒贬不一。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则表现出对“礼乐”的绝对拥护。
  一、孔子的“礼乐”观
  孔子是春秋时期最为推崇“礼乐”的政治家、思想家,研究中国的政治伦理思想,其为一中心人物。而孔子之“礼”又为此中核心内容,他也曾一度致力于复兴周礼之乐。但其所处的时代,正值“礼崩乐坏”。孔子痛心疾首,愤而斥之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纵然这般痛苦,他也没有另外制作新的礼乐。在他看来,制礼作乐是圣人之事,而他自己从来不敢以圣人自居。但,他思考了礼乐,理解了礼乐的实质,把蕴涵于礼乐之中的事项抽象出来,从而形成高于具体礼乐规范的思想体系。
  孔子从已经僵化的形式背后,挖掘出一普遍的精神原则——仁,并将礼乐观建立在“仁”的基础上,谓之:“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即人如果不仁,怎么可能达到礼呢?仁在,即礼在。其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最终目标是仁:仁即是美,美即是仁。礼乐之于孔子不仅是实现仁学理想的手段。同时,礼乐所蕴涵的自由审美精神也是仁学实现的极致境界。儒家礼乐文化表现出以具有一套象征意义的仪式化行为及程序结构来表达一种共同的理想与价值,并以此规范调整人与人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秩序与团结。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推崇礼乐,是为了挽救周王室的奴隶制统治。
  孔子直接从“礼为政本”的角度,昭示礼的重要政治意义。“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礼记·哀公问》)所以他才会对管仲“不知礼”进行责问。由此,孔子提出了他的德治主义的仁政。他透彻地发挥了“政者正也”的理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透过孔子“正”与“政”的论述,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其中敬畏的态度,而这样的态度与礼又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
  孔子礼乐并言,礼乐似不可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其形而上的意义在于: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虽有《乐记》记之曰:“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和则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但,孔子特重乐,是看准了乐所具有的“和”的功能。但如何由音乐的“和”导向社会的和,仍是后人难以理解的一个问题。孔子有着深厚的音乐素养与个性的艺术审美观,“《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至于他听了《韶》《武》)两种古乐后,所作的论断性评价,则成为后人之典范。“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他之所以听了《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实乃因其重视礼乐教化。
  综上所述,孔子“礼乐”观体现礼乐文化以礼为主,以乐为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更注重乐的实施。礼是从外部对人的约束,乐是从内心诱导出的对社会约束的衷心认同;以礼治身,以达到有庄严恭敬的外貌与行为的目的;以乐治心,平易、正直、慈爱、诚心的心情便油然而生。礼乐配合,既保持人的内心的平衡,也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孟子的“礼乐”观
  孔子创始的儒家学派后生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他复兴礼乐的思想。历年来,曾有许多学者或深或浅地论述孔子礼乐的各方面作用及其内涵思想特征。如姚公和赖功欧的《论孔子的礼乐观》从历史角度分析孔子的礼乐观,认为“礼乐既是孔子教育弟子的教材,更是作为治国的重要指导方法”,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孔子及其儒家后生们如此重视提高乐的地位。而其中,孟子则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礼乐观最为甚者。
  孟子“礼乐”观点主要继承孔子关于“礼”学说和“以仁善政”的思想,同时从“仁”和“礼”的侧面发展孔子的音乐思想,但在审美和艺术特征上与孔子相比,却有不同的特色。“人而不仁,如礼何?”——这是孔子最早把音乐与仁德结合在一起,而孟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乐者必须具备仁德,表现仁德,以仁德为乐,至于感情激荡,使之不可抑制和自然的流露,这是乐舞所表现的喜乐之情的反应,是道德与善的艺术美。
  再者,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女,义之实,是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篓上》)从其可看出,孟子在继承孔子的音乐思想上,做了礼、乐与仁的根本联系的思考。“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尽心上》)由此得来“乐教别于说教,仁声胜于仁言”观点。孟子道德观的核心是“仁义”,所以他用“仁义”来充实“乐”的内容,意图用音乐艺术的特殊手段,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推行其“仁政”。由此可知,孟子认为:礼、乐与仁的联系是由此及彼,层层推进且相辅相成的。
  孟子还把“古”乐与“今”乐相结合,他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梁襄王下》)无论现代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都一样,都具有同种功能。他以人的生理性和物理性上观察得出:“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告子上》)认为: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其感觉器官和思维活动在美感上有共同性和普遍性。按“礼乐制度”规定君子与小人、雅乐与俗乐,即不能同听又不能同悦。孟子却从人类生理感官机能上,肯定人的口、耳、目分别对味、声、色美感的共同性认为: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声(音乐)的物理属性——音高、音量、音值、音色的感受大致是一样的。从这种共性中提出“与众同乐”“与民同乐”的音乐审美活动方式,肯定了礼之外,音乐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这一点,与孔子的“礼乐”观中的“严格按等级制乐、用乐”产生了微妙的分歧,孟子所说的必然存在的音乐,是包括了“郑卫之音”这类音乐?又否能君王与百姓共用?
其他文献
“倘若快活的蓝色知更鸟能飞越彩虹,那为何我却不能?!’,生活宛如一首平常的歌,惟有有了信念和追求,才会奏出高亢的旋律;人生就像一场旅行,终点的美丽固然重要,善于欣赏沿途的风景则更是一种大智慧。  正如泰戈尔所说:“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過。”回首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无论环境怎样变迁、角色怎样转换,我始终不渝地坚守着“做一个最好的自己”的人生信念,带着爱心与责任,在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师们面临着网络环境下重新学习、全面提高和自我发展的挑战。据此,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我校英语教师分析、
【摘 要】结合针对工程造价专业进行的课改课程《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整体与单元设计,从“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三个方向阐述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并以“施工平面图设计”教学单元举例教学实施过程,完成课程说课设计。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课程改革 说课  一、 引言  首先阐明一点:《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设计的。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而言,他们的三大核心能力分
在校企合作的开展过程中,高职英语需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变、克服,从建设课程体系入手对高职英语进行教学改革,与区域优势产业进行衔接,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运用社会和企业
通过对旧沥青路面再生技术使用实践经验的总结,结合相关学科技术资料、规范、标准及现有试验检测方法,从经济、环保、节能降耗、技术标准等角度,对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进行粗浅的分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學生中存在着普遍的一种错误认知,认为这是“副科”,学得怎么样也没关系。本文从现在的思想政治课现状入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比较,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 综合 思想政治 教育  每一个听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词的人的反应都是这样的:政治啊,就是洗脑说教嘛。好无聊,好枯燥。包括很多中学生,在说起上政治课的时候,都是一副这种
随着智慧校园IS平台在我省的推广,数字化校园建设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智慧校园IS平台对校园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一是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便利,二是为教育教
从哈尔滨城市的形成历史入手,介绍了宗教建筑在哈尔滨的分布及其建筑形式,并根据宗教建筑周边建设情况,对哈尔滨宗教建筑及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从软土地基的概念、工程性质、处理的对象与鉴别等方面分析了公路软土路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针对工程地质问题介绍了软土路基常用的处理方法,从而提高公路工程软土路基的施
在当前新形势下,中职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对此,广大中职德育工作者应当认清形势,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将中职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中职德育教育为中职教育整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