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竞技体育与教育关系、学校开展竞技体育对我国现代教育的意义、以及竞技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对我国竞技体育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提出构建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理论框架与相应的对策。为建设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竞技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812-03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奠基人皮埃尔·德·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竞技体育与教育最好的“结合点”。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是不符合人才教育的客观规律的。
1构建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理论依据
1.1学校开展竞技体育对我国现代教育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目标。而当代中国的教育目标。
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2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全部是应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建国以来相对封闭、独立的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体制”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一切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为中心,忽略了运动员作为自然人的本质属性,这与我国的教育方针是相违背的,是不符合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的需要的。[4]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的不仅应该是体育后备人才还要是合格的社会劳动者,未来社会对社会劳动者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很难“合格”的。
我国社会正在向追求和谐发展的模式转变,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正在备受关注。将竞技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让适龄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运动员接受规范的学校教育,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1.3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原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受到冲击,传统体校生源不足、出路不畅等问题日益突出,数量日渐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解决好运动员的“学训矛盾”。科教兴国、体育强国,是中华民族振兴之路。体育与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体育和教育是两项密不可分的事业。实现体教结合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途径。[2]
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度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中小学在校学生19 185万人。而各类业余少体校的在训运动员约为40万人。比例约为0.21%,远低于美国的4.3%。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巨大优势,这是可以利用的重大资源,竞技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将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更丰厚的土壤,有利于社会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3]竞技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观点正在受到廣泛的认可。
2构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基本原则
2.1坚持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1995年3月全国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作了如下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群体是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的在校的中小学生,因此,在对他们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将他们培养为仅仅是掌握某项运动技能的不“完整的人”。200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体育队伍结合起来,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歪风邪气”[4]。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归根到底是没有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没能确保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而导致的。[5]
2.2顺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是计划经济下产生的,是符合我国当时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然而,当今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变,经济模式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而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制并没有作相应的调整,以顺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运作中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严重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不能操之过急。2.3遵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律竞技体育的特点决定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一般学校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它有其自身的规律。竞技体育所具有的高度的竞争性和运动性、超强的体力和技艺、以及“严格规定的形式和统一的规则要求等特性,决定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严格性和高度的纪律性。我国竞技体育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因此,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能完全独立于体育系统之外,应充分利用体育系统已有的训练和组织竞赛的优势,以保证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兼顾专业性。
3构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基本组织结构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应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一词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是指复杂事物的总体。到近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常用系统一词来表示复杂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方式。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研究理论生物学时,用机体论生物学批判并取代了当时的机械论和活力论生物学,建立了有机体系统的概念,提出了系统理论的思想。从三十年代末起,贝塔朗菲就开始从有机体生物学转向建立具有普遍意义和世界观意义一般系统理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关于系统的解释国内外研究者没有一个定论。《辞海》将系统定义为:自成体系的组织,相同或同类的事物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而韦伯斯特大辞典给出的定义是:有组织的或被组织化的整体;结合着整体所形成的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综合;由有规则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形式组成的诸要素集合。尽管各系统定义,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不难看出,其中有三项是普遍的、本质的东西:其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其二是系统由有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其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和环境相互发生作用。
结构是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和相互作用方式,是系统构成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秩序。结构是系统诸要素有序化的直接形式,组成部分、时空秩序和联系规则构成了结构的三要素。[6]
我国的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完整的系统。它是由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各个子系统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
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核心应当是学生运动员,各个子系统都是为培养学生运动员服务的。
3.1我国教育培养系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不同于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的是单一的竞技体育专业人才。而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并兼顾人才的兴趣和特长的,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元化的。
图2显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构。通过对中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根据运动天赋的高低将学生运动员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进行培养。
1) 有极高运动天赋,且自己有意愿从事竞技体育的学生运动员可输送到专业队或专业队从事竞技体育;
2) 有较高运动天赋的学生运动员,可分为两类,其一,有从事体育工作的愿望可培养成为体育院系体育专业学生,而另一类没有从事体育工作意愿的可输送到普通院校高水平运动队;
3) 运动能力平平的学生运动员,使他们成为掌握一定运动技能的普通学生或劳动者。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由专业运动员和体育院系校体育专业学生构成了从事体育的专门人才,而普通高校的运动队学生以及第三类人群组成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从事其他行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在实际操作中两类人才可以相互转化。
3.2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功能定位1) 以各级各类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竞技体育活动,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能够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而学校体育开展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2) 竞技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纪律性以及团队精神这些特点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在学校开展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
3) 学校里开展竞技体育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校园文化,各级竞赛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里开展竞技体育活动有利于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
4) 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能够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能够保证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3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基本单位的组织结构
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构成的,每一个学校是构成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整个大系统中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子系统。
如圖3所示,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组织结构应为校长领导下的,教学管理部门、训练管理部门、以及后勤保障部门共同作用分别对学生运动员的学习、训练和学生运动员参加比赛和训练所需的经费以及场地器材等方面为学生运动员提供服务,确保学生运动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正常进行,以保证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的实现。
4构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具体措施
4.1创新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可以概括为国家教育部门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权力过分集中于政府部门,各学校缺乏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自主权。要创新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必须加强学校开展竞技体育的法律、法规建设。要把约束学校开展竞技体育的法律、法规转变为服务于学校。
4.2建立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动力机制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须要有适度的动力,才能保证该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这种动力来源于三个不同层面的需要,即学生运动员个体接受全面教育的需要、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三个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4.3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在教育系统中普及竞技体育,大力开展竞赛和训练活动,提高各级各类学生对于竞技体育的兴趣。同时保证一些有较好竞技体育传统的学校在普及的基础上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4.4改革教育系统竞技体育的竞赛制度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竞技体育竞赛制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锦标主义盛行。不完善的教育系统竞技体育竞赛体制一直是制约教育系统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符合竞技体育的规律、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的竞赛体制是促进我国教育系统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4.5完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教育系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培养中小学生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借鉴澳大利亚竞技体育的“人才发掘”计划,制定一套合理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的科学选材计划。并以体育传统学校和试办二线队伍学校为主要形式,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高校竞技体育为龙头,完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培养和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 谭晓缨,杨再淮,杨烨.我国中学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20-23.
[2] 华洪兴.超越路径依赖谋求全面发展[J].体育科学,2006,26(6):76.
[3] 袁伟民. 袁伟民在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的总结讲话[E]. http://www.sport.org.cn/newscenter/zhonghe,2004-02-27.
[4] 评论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2-08-23(2).
[5] 钟秉枢,梁栋,于立贤,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2.
[6] 萧南槐.大系统论-预测决策管理方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49-50.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竞技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812-03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奠基人皮埃尔·德·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竞技体育与教育最好的“结合点”。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是不符合人才教育的客观规律的。
1构建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理论依据
1.1学校开展竞技体育对我国现代教育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目标。而当代中国的教育目标。
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2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全部是应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建国以来相对封闭、独立的我国竞技体育“三级训练体制”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一切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为中心,忽略了运动员作为自然人的本质属性,这与我国的教育方针是相违背的,是不符合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的需要的。[4]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的不仅应该是体育后备人才还要是合格的社会劳动者,未来社会对社会劳动者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很难“合格”的。
我国社会正在向追求和谐发展的模式转变,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正在备受关注。将竞技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让适龄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运动员接受规范的学校教育,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1.3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原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受到冲击,传统体校生源不足、出路不畅等问题日益突出,数量日渐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解决好运动员的“学训矛盾”。科教兴国、体育强国,是中华民族振兴之路。体育与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体育和教育是两项密不可分的事业。实现体教结合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途径。[2]
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度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中小学在校学生19 185万人。而各类业余少体校的在训运动员约为40万人。比例约为0.21%,远低于美国的4.3%。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巨大优势,这是可以利用的重大资源,竞技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将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更丰厚的土壤,有利于社会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3]竞技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观点正在受到廣泛的认可。
2构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基本原则
2.1坚持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1995年3月全国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作了如下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群体是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的在校的中小学生,因此,在对他们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将他们培养为仅仅是掌握某项运动技能的不“完整的人”。2002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体育队伍结合起来,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歪风邪气”[4]。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归根到底是没有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没能确保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而导致的。[5]
2.2顺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是计划经济下产生的,是符合我国当时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然而,当今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变,经济模式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而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制并没有作相应的调整,以顺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运作中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严重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不能操之过急。2.3遵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律竞技体育的特点决定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一般学校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它有其自身的规律。竞技体育所具有的高度的竞争性和运动性、超强的体力和技艺、以及“严格规定的形式和统一的规则要求等特性,决定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严格性和高度的纪律性。我国竞技体育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因此,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能完全独立于体育系统之外,应充分利用体育系统已有的训练和组织竞赛的优势,以保证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兼顾专业性。
3构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基本组织结构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应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一词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是指复杂事物的总体。到近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常用系统一词来表示复杂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方式。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研究理论生物学时,用机体论生物学批判并取代了当时的机械论和活力论生物学,建立了有机体系统的概念,提出了系统理论的思想。从三十年代末起,贝塔朗菲就开始从有机体生物学转向建立具有普遍意义和世界观意义一般系统理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关于系统的解释国内外研究者没有一个定论。《辞海》将系统定义为:自成体系的组织,相同或同类的事物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而韦伯斯特大辞典给出的定义是:有组织的或被组织化的整体;结合着整体所形成的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综合;由有规则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形式组成的诸要素集合。尽管各系统定义,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不难看出,其中有三项是普遍的、本质的东西:其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其二是系统由有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其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和环境相互发生作用。
结构是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和相互作用方式,是系统构成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秩序。结构是系统诸要素有序化的直接形式,组成部分、时空秩序和联系规则构成了结构的三要素。[6]
我国的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完整的系统。它是由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各个子系统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
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核心应当是学生运动员,各个子系统都是为培养学生运动员服务的。
3.1我国教育培养系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不同于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的是单一的竞技体育专业人才。而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并兼顾人才的兴趣和特长的,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元化的。
图2显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构。通过对中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根据运动天赋的高低将学生运动员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进行培养。
1) 有极高运动天赋,且自己有意愿从事竞技体育的学生运动员可输送到专业队或专业队从事竞技体育;
2) 有较高运动天赋的学生运动员,可分为两类,其一,有从事体育工作的愿望可培养成为体育院系体育专业学生,而另一类没有从事体育工作意愿的可输送到普通院校高水平运动队;
3) 运动能力平平的学生运动员,使他们成为掌握一定运动技能的普通学生或劳动者。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由专业运动员和体育院系校体育专业学生构成了从事体育的专门人才,而普通高校的运动队学生以及第三类人群组成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从事其他行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在实际操作中两类人才可以相互转化。
3.2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功能定位1) 以各级各类学校为基本单位,开展竞技体育活动,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能够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而学校体育开展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2) 竞技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纪律性以及团队精神这些特点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在学校开展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
3) 学校里开展竞技体育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校园文化,各级竞赛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里开展竞技体育活动有利于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
4) 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能够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能够保证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3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基本单位的组织结构
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构成的,每一个学校是构成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整个大系统中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子系统。
如圖3所示,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组织结构应为校长领导下的,教学管理部门、训练管理部门、以及后勤保障部门共同作用分别对学生运动员的学习、训练和学生运动员参加比赛和训练所需的经费以及场地器材等方面为学生运动员提供服务,确保学生运动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正常进行,以保证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标的实现。
4构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具体措施
4.1创新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可以概括为国家教育部门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权力过分集中于政府部门,各学校缺乏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自主权。要创新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必须加强学校开展竞技体育的法律、法规建设。要把约束学校开展竞技体育的法律、法规转变为服务于学校。
4.2建立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动力机制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须要有适度的动力,才能保证该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这种动力来源于三个不同层面的需要,即学生运动员个体接受全面教育的需要、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三个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4.3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在教育系统中普及竞技体育,大力开展竞赛和训练活动,提高各级各类学生对于竞技体育的兴趣。同时保证一些有较好竞技体育传统的学校在普及的基础上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4.4改革教育系统竞技体育的竞赛制度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竞技体育竞赛制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锦标主义盛行。不完善的教育系统竞技体育竞赛体制一直是制约教育系统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符合竞技体育的规律、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的竞赛体制是促进我国教育系统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4.5完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教育系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培养中小学生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借鉴澳大利亚竞技体育的“人才发掘”计划,制定一套合理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的科学选材计划。并以体育传统学校和试办二线队伍学校为主要形式,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高校竞技体育为龙头,完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培养和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 谭晓缨,杨再淮,杨烨.我国中学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20-23.
[2] 华洪兴.超越路径依赖谋求全面发展[J].体育科学,2006,26(6):76.
[3] 袁伟民. 袁伟民在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的总结讲话[E]. http://www.sport.org.cn/newscenter/zhonghe,2004-02-27.
[4] 评论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2-08-23(2).
[5] 钟秉枢,梁栋,于立贤,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2.
[6] 萧南槐.大系统论-预测决策管理方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