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先造字之时。便将自己对生活的睿智感悟融合其中。单看“韧”字的构成。便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折磨与难以挣脱之感。或许与“韧”字相关的梦想,都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无论与外人还是与自己——才能实现,做到尽善尽美。
而韧性,在我看来,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情。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提到我们的文明,絕不仅仅指祖先留下来的那些可知可感的宏伟建筑或是璀璨的文艺瑰宝。最为人称道的,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敦厚、勤劳、善良、奋进……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百折不屈的韧性。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我不敢想象,在蒙古骑兵占据中原,对汉文化进行摧残时,那些汉文化的捍卫者,曾忍受着多大的痛苦与不甘,但他们忍辱负重,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虽然已经濒临绝望与崩溃,但中华文化仍支撑着华夏儿女奋起抗争,使我们的祖国重新崛起并阔步走向复兴。很多西方人曾以“中国人没有信仰”为名对我们大肆指责、贬抑,但事实上,我们可以铿锵有力地回复他们——我们没有统一的宗教,但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心理纽带。这种文明,就是将我们中华民族凝聚起来的最崇高的信仰。作为文明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配得上这份殊荣。
几千载漫漫风雨征程,中华民族逆风前行,在无数外力和内在的挑战与威胁面前,保持中国人的品格、文化与意志岿然不动——这就是我们的文明的韧性。
除了历史沧桑变迁中中国向世界所展现的坚韧,就中华民族的内部性格而言,这份韧性更是民族发展中最牢固的精神基石。这份韧性表现在对个人长期坚持的理念的否定与价值观的重塑。可能表面看来,这是一种对过去的放弃与抛弃,看似微不足道甚至令人惋惜,但事实上,敢于直面自身的缺陷。并且敢于动摇自身以换取更强的生命力以及社会更加积极正向的发展,这份心。就是我所赞颂的“韧”。我们不能否认,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甚至领先于时代潮流。而不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或吞没。
我景仰那些先哲——商鞅、王安石等改革家,他们都曾向已现颓势却深入人心的制度与社会生活方式宣战,他们对抗的。不仅仅是既得利益的旧势力集团。更有人们如大山般牢固沉重的陈旧观念。而现代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更是展现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我们可以改变,甚至可以颠覆,不变的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目标也统一于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如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所做出的,市场化与旧有的社会主义观念是不相容的,但是为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改革拓荒者,愿意去冒这份风险。他们改变了中国。而勇毅坚韧的中国人,更是逐渐适应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用自己的奋斗,构建了更美好的家园——正是依靠这份韧性,我们的国家才走上复兴之路。
韧性于中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后天又不断坚定的信念。正因这种坚韧不屈,我们的文化才能发展至今愈加灿烂;正是这种柔中带刚。我们的人格才能不断完善而强大,我们才得以建成更加美好的家园。
点评
本文以思想深刻取胜。首先。是深入理解“韧性”。从汉字“韧”的字形入手,这一切入点颇有创意并与“文明”相关。韧性就是柔中有刚。是坚定的意志,是不屈的抗争,是坚守也是改变,是在改变中更好地坚守,是在坚守中主动地、与时俱进地改变。其次,是深刻理解“文明”。文明不是简单的言行举止。而是体现在言行举止中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这样的理解,使得作者在行文时站位比较高远。从坚守写到改革,而无论坚守还是改革,都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的韧性。结尾升华主题,思路清晰,层层深入。
而韧性,在我看来,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情。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提到我们的文明,絕不仅仅指祖先留下来的那些可知可感的宏伟建筑或是璀璨的文艺瑰宝。最为人称道的,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敦厚、勤劳、善良、奋进……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百折不屈的韧性。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我不敢想象,在蒙古骑兵占据中原,对汉文化进行摧残时,那些汉文化的捍卫者,曾忍受着多大的痛苦与不甘,但他们忍辱负重,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虽然已经濒临绝望与崩溃,但中华文化仍支撑着华夏儿女奋起抗争,使我们的祖国重新崛起并阔步走向复兴。很多西方人曾以“中国人没有信仰”为名对我们大肆指责、贬抑,但事实上,我们可以铿锵有力地回复他们——我们没有统一的宗教,但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心理纽带。这种文明,就是将我们中华民族凝聚起来的最崇高的信仰。作为文明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配得上这份殊荣。
几千载漫漫风雨征程,中华民族逆风前行,在无数外力和内在的挑战与威胁面前,保持中国人的品格、文化与意志岿然不动——这就是我们的文明的韧性。
除了历史沧桑变迁中中国向世界所展现的坚韧,就中华民族的内部性格而言,这份韧性更是民族发展中最牢固的精神基石。这份韧性表现在对个人长期坚持的理念的否定与价值观的重塑。可能表面看来,这是一种对过去的放弃与抛弃,看似微不足道甚至令人惋惜,但事实上,敢于直面自身的缺陷。并且敢于动摇自身以换取更强的生命力以及社会更加积极正向的发展,这份心。就是我所赞颂的“韧”。我们不能否认,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甚至领先于时代潮流。而不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或吞没。
我景仰那些先哲——商鞅、王安石等改革家,他们都曾向已现颓势却深入人心的制度与社会生活方式宣战,他们对抗的。不仅仅是既得利益的旧势力集团。更有人们如大山般牢固沉重的陈旧观念。而现代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更是展现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我们可以改变,甚至可以颠覆,不变的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目标也统一于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如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所做出的,市场化与旧有的社会主义观念是不相容的,但是为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改革拓荒者,愿意去冒这份风险。他们改变了中国。而勇毅坚韧的中国人,更是逐渐适应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用自己的奋斗,构建了更美好的家园——正是依靠这份韧性,我们的国家才走上复兴之路。
韧性于中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后天又不断坚定的信念。正因这种坚韧不屈,我们的文化才能发展至今愈加灿烂;正是这种柔中带刚。我们的人格才能不断完善而强大,我们才得以建成更加美好的家园。
点评
本文以思想深刻取胜。首先。是深入理解“韧性”。从汉字“韧”的字形入手,这一切入点颇有创意并与“文明”相关。韧性就是柔中有刚。是坚定的意志,是不屈的抗争,是坚守也是改变,是在改变中更好地坚守,是在坚守中主动地、与时俱进地改变。其次,是深刻理解“文明”。文明不是简单的言行举止。而是体现在言行举止中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这样的理解,使得作者在行文时站位比较高远。从坚守写到改革,而无论坚守还是改革,都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的韧性。结尾升华主题,思路清晰,层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