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荒里举牌忙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R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荒下,一方面是钱太多,但归根结底还是可以投资的优质资产太少。
  2016年注定是保险业被搅动的不能平静的一年。在万科争夺战中横空出世的宝能系(前海人寿)、安邦人寿和恒大人寿的“三英会”已经让广大的投资者大开眼界,接下来恒大人寿在梅雁吉祥上快进快出的一系列“闪击战”更让恒大系成为又一匹在资本市场的“保险黑马”。

频频举牌


  截至11月17日,今年新增了7起险资举牌事件。值得注意的是,11月11日,长江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批复,核准新理益集团持有公司5%以上股权的股东资格,对新理益集团依法受让公司 697,888,108股股份(占股份总数12.62%)无异议。这也意味着,刘益谦入主长江证券将进入实质性阶段。而刘益谦所控制的国华人寿也是这场举牌战中的绝对主力。
  资本市场上对于这些庞然大物可谓是又爱又怕,一方面希望数千亿的万能险资金能够盘活A股,而另一方面,又担心这些“野蛮人”粗放的行事风格会破坏市场的稳定。11月8日,保监会网站披露,针对恒大人寿股票投资中的“快进快出”行为,保监会约谈了恒大人寿主要负责人,明确表态不支持保险资金短期大量频繁炒作股票。
  学过金融的都知道,保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保险公司的保费端往往期限长、成本低,因此主要的投向也是偏向于实体产业和长期的项目。然而,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寿公司成为了地产商和金控集团的“提款机”,这些非传统的险资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大力发展投资性的险种“万能险”。在万能险横空出世之前,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低成本的融资渠道非常有限,除了极少数可以发债的大型地产商之外,绝大多数通过信托等通道融资的地产商平均的融资成本要超过10%以上。
  而一旦获得了寿险公司的牌照,万能险的规模一上来,就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来获得巨大的融资额,如果把这些融来的钱以现金的形式带杠杆进入到资本市场,集中增持一些优质的上市公司,就有可能形成宝能对万科的“蛇吞象”般的巨大收益。
  高收益=高风险
  当然高收益一定意味着高风险,这些万能险有三个大的特点,第一是,资金成本普遍高出传统险一大截,赚钱手段则主要依赖利差。第二是,期限非常短,长的三五年、短的只有一年。第三是最要命的,万能险是刚性兑付的险种,一旦出现利差损风险,保险公司就要自己把这个损失补上。因此那些手持万能险的野蛮人必须要在短时间实现巨大的收益率,否则一定会出现投资收益低于结算利率甚至账户资产低于负债的情况。
  这也就是为什么恒大人寿非要选择“快进快出”的游资式的投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现金流稳定,而这种投机意味很浓的投资方式在如今的资本市场未必吃得开,也不是所有的新锐险资公司都能赚到钱。
  我们从各公司披露的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来看,只有前海人寿和安邦人寿两个万能险大户赚到了钱,而在亏损前5大公司里,前4家都是万能险大户。君康人寿今年前9个月实现保费收入约268亿元,其中万能险收入235亿元,传统险收入33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万能险大户;与之保费结构类似的还有恒大人寿和中融人寿,传统险收入只有万能险收入的零头。
  大量人寿保险亏损让监管部门非常担忧,保监会在8月就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人身险公司报送2016年1—6月万能险业务数据,主要填报各预期存续期限下的规模保费收入和产品情况,摸底资产负债匹配及利差等具体现状。我们来看一下保监会的一些规定,就关于万能险的一些规定,有《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通知》,也有《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寿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万能险都有一系列的新规:中短期存续产品年度保费收入,2016年应该控制在总体额度90%以内,2017年应该控制在这个70%以内,2018年及以后应控制在总体限额的50%以内。一直到2021年这个数字降到30%。
  保监会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想解决保险资产负债端不匹配的问题,未来的监管重点一定会重点防范部分公司在负债端用大量期限短、收益高的投资理财型保险产品抢占市场,却通过配置期限长、风险高的资产来获取高收益的行为。

资产荒的无奈


  这么做会有效果么?一定会。原因很简单,在野蛮开荒年代,这些新锐的险资公司想要拿到钱,手段少成本高,而随着投资者教育的完成和对于金融机构渠道的覆盖,保险公司一定会开发出取代“万能险”的“投连险”品种,而通过包装和期限错配,让总成本降下来,让现金流更稳定。今年前三季度恒大人寿的银保渠道规模保费占总规模保费的比例已经超过七成,而9月单月恒大人寿的规模保费增长中,差不多超过九成是银保贡献,这说明由网销冲刺起家的恒大人寿正在全面转向银保渠道。
  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资产负债端的错配,根子并不在金融市场,而在于实体经济。资产荒下,一方面是钱太多,但归根结底还是可以投资的优质资产太少,企业的利润在下降,资产端的收益率一降再降,而在寿险领域高成本的资金涌入加速了这种不匹配,也放大了这种风险。
  这也让寿险公司另辟蹊径找到一条新的路径,就是在资产端配置一些高分红低估值的优质蓝筹股,最近发生的安邦花费百亿举牌中国建筑就很有这样的趋势。中国建筑上市以来公司平均分红率12%,按照目前股价计算股息率约1.55%,公司三季度末未分配利润约1180亿元,估值低分红高且不乏提升分红率可能。在长端利率不断走低的情况下,高分红低估值的上市公司将更有可能获得险资的青睐,当然安邦在举牌之前,和中国建筑做了充分的沟通,也是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中国的大资管市场发展到现在,账户类型不同、资金属性不同、风险偏好不同,资产配置应该给予不同的结果,而作为金融市场上最大的长期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大类资产配置很多时候需要跟国家融资结构相匹配,目前直接融资占比的上升及间接融资占比的下降对保险资金的配置是很大的机会。新锐的寿险公司应当向传统寿险中的平安和国寿吸取经验,在野蛮生长过后反思自己的成败得失,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系第一财经内容运营经理)
其他文献
实话实说,李小加加盟香港证券交易所集团(下称港交所)任行政总裁之初,惊讶、不解、怀疑的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  毕竟在投资银行界叱咤风云十几载,完成了大大小小无数可以载入史册的交易,谱写了投资银行家新形象。一个侃侃而谈、光芒四射、霸占头条的李小加,摇身一变成了“雇员”,为港交所“打工”,为政府“服务”,从“千金”之躯到只赚得不断贬值的区区几百万港币的薪水,从报纸的头版人物“委身”于边框夹页,如此转身
部分上市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增长背后存在着一定的隐忧。  中报即将披露结束,又到了对A股进行财报数据比较分析的时候。由于历年中成长股在A股市场的靓丽表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首先关注的往往是业绩的成长性,例如营业收入增速、利润增速等。  对于业绩增速,稍有一定经验的投资者都会筛出那些不具有持续性的业绩增长。例如资产置换、注入后的业绩大幅增长,由于比较资产不一致,因此其业绩增速并不能体现现有资产在报告期内的
Internet 是由几万个自治系统(Autonomy System,AS)组成的,不同 AS 的网络规模相差悬殊,在 Internet 中所处的地位也不相同,呈现出等级结构。在研究已有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