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已然在城市住了多年,常想起的,却是记忆深处的老家:绸帷低垂,虫鸣蝉啼;弄堂巷陌,琉璃映月。
都说儿时的所见所闻会刻成深深的沟壑,搁置在岁月的一角渐渐尘封;但当触及相似的场景时,记忆便一股脑跑出来——或许真是如此。
1
我最记得奶奶,和秋天。
以前总能看到,奶奶穿针引线,耐着性子绣花、锁边,任由汗水倾洒,她毫无怨言。我曾以为这就是她作为一家主母的寻常生活,为家人付出是理所应当。直到后来我才恍然大悟,生活没有传奇,安稳地过好寻常生活,要付出许多的慈悲和忍耐。
记忆中的农忙时节,水田里,稻谷一望无际,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人们正挥动着镰刀,不知疲倦地忙碌着。我依稀记得,我家的院子里铺满了一层又一层暂未去糠的稻谷,在秋日的炙烤下闪闪发光。打谷场上摆着三五只木制手动打谷机器,妇人摇着,成把成把的稻谷和米糠各自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褐色的谷糠率先着地,白色的稻米在更远的地方落了脚。大人忙着铲起稻米,小孩却热衷于收集谷糠。我们喜欢合力将谷糠堆成小山丘,待场地空出来再把谷糠铺平,用树枝、用手指、用扫把,把地上的米糠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玩得不亦乐乎,就连眉毛上也粘着成串的麦糠,简直成了一个“草人”。
只是现在我越来越难看到农忙时节这番其乐融融的情景,打谷场渐渐失去了作用。其实我一直不解,打谷场里的人儿,农忙时节都去哪里了,他们又是如何处置那些未去糠壳的稻米的呢……
当我再次踏进打谷场,拄着拐杖的阿伯将我引到存放打谷机器的主堂的檐下,地板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瓦片,水泥地开裂的一道道缝隙也因风吹日晒长满了浅绿色的青苔。阿伯说,每到春季,这里面就会引来许多小麻雀,确实如此:堆放在角落的稻谷袋被麻雀啄出了大小不一的洞,长满绿苔的地面上散落了不少稻谷壳。而那一只只打谷机爬满了蚀印,斑驳陆离。
2
每每年关,总会有许多有趣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院子里的老石磨,很有些年头了,它磨过年年月月,磨出一家人的丰衣足食。坑坑洼洼的磨身上面尽是斑驳的岁月痕迹,磨的表面纵横着道道沟壑。这盘石磨,这座老宅,带给了我们家祖祖辈辈太多太多的恩惠;每年岁末磨米浆制粿条,是不可或缺的工程,也是家里历来的传统。
更深露重,天色仍是一片漆黑。每年腊月廿八早上五点,爷爷奶奶默契分工,爷爷将石磨和灶台清洗干净,奶奶一遍遍地淘洗大米,最终将足量的大米和清水置于桶中,大概制备了四桶原材料,还准备了许许多多空桶预盛米浆。
奶奶先往石磨的沟槽里倒入一勺勺清水和米粒,爷爷双脚一前一后站成弓步,熟练地推着木制把柄,一滴滴汗水随着磨盘旋转,不一会儿,磨缝里便流出乳白色的涓涓米浆。我们小孩儿起床吃完早饭后负责承接米浆、及时更换空桶的工作,尽量不让米浆溅出浪费。往常这项大工程便要忙上三四个钟头,可我们却从未感到无聊。甚是怀念那时爷爷奶奶边拌嘴边干活的日子,也怀念那时候偷偷用手指蘸取舔过的米浆。
父亲和大伯离开农村已有好多年,但是干起农活来却不在话下。他们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学习和农活两不误,以至于长大后,过年过节杀鸡宰鸭的任务也均由他俩承包。待他们宰杀清洗完鸡鸭,灶台大锅里的水早已热气腾腾,等待着鸡鸭下锅。
母亲和大伯母轮流负责烧柴火,毕竟想要煮熟那口大锅里容纳的一只肥鸡和一只肥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坐在小火炉旁寒暄暖手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了。母亲和大伯母总是别出心裁为我们准备香气扑鼻的烤番薯。她俩从粮仓里搬出十来个形状各异的番薯,用木棍把番薯稍稍往柴火口里推,慢火炙烤。小孩会搬来椅子,围成一圈儿唱童谣,帮忙添柴加火,看着火焰熊熊燃烧、火舌奔腾跳跃,最主要的,是想争当第一个吃上一口香甜的烤番薯的人。
“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啊奴哭爱吃油锥……”
“一罗走飞飞,二罗走脚皮,三罗无米煮,四罗有米炊……”
那一支支有趣的童谣,一串串稚嫩的歌声,一声声爽朗的笑,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添上一抹抹浓厚的喜庆色彩。
约莫鸡鸭煮完之时,一桶桶乳白的米浆也磨好了。换过大锅里面的水,奶奶拿出了三四个外头小摊蒸肠粉用的炊盘,一一倒上一层薄薄的米浆,放入大锅里蒸煮。这无疑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四桶米浆要一一蒸成肠粉,大約也得耗上两个钟头吧。
在这期间,我们又有新任务了:去田里拔蒜头和葱花。每次拔完,我们的指甲缝里全然躲满泥沙,像被泥土吻过似的。爷爷把蒜头和葱清洗干净,去掉多余的杂物,再用刀的侧面将蒜头拍碎,翻碾成泥;将葱切碎,两者一齐倒进酱油里,末了滴上三两滴蚝油,小火慢熬几分钟,秘制酱料就出锅了。
肠粉出炉,米香四溢。忙活了大半天,总算可以犒劳饥肠辘辘的肚子了。
热乎的肠粉冒着气,蘸上酱料,一口咬下去,美味丝滑,唇齿留香。那是儿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年的味道,更是平安喜乐的味道。
3
踏过时光深处的故土,尘封的往事任风霜尽染,那段冗长的少年时光,在故人一别两宽的岁月里失了声息。少年远行,羁旅牵绊。身处他乡的日子里,等待严寒酷暑回乡,是最温情的守候。
日日夜夜,岁岁年年,怀揣着那颗不容撼动的心,等待回乡的每个明天都值得期待,回乡的每段日子都很耀眼。只是年月不经人事早已无处觅人迹,唯有信笔悠悠,映出绵长的岁月与浓浓的亲情。
我的故乡,它曾充溢人间苦乐,承载着乡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寄托着我浓厚的情思。人间苦乐,尽在吾乡。
都说儿时的所见所闻会刻成深深的沟壑,搁置在岁月的一角渐渐尘封;但当触及相似的场景时,记忆便一股脑跑出来——或许真是如此。
1
我最记得奶奶,和秋天。
以前总能看到,奶奶穿针引线,耐着性子绣花、锁边,任由汗水倾洒,她毫无怨言。我曾以为这就是她作为一家主母的寻常生活,为家人付出是理所应当。直到后来我才恍然大悟,生活没有传奇,安稳地过好寻常生活,要付出许多的慈悲和忍耐。
记忆中的农忙时节,水田里,稻谷一望无际,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人们正挥动着镰刀,不知疲倦地忙碌着。我依稀记得,我家的院子里铺满了一层又一层暂未去糠的稻谷,在秋日的炙烤下闪闪发光。打谷场上摆着三五只木制手动打谷机器,妇人摇着,成把成把的稻谷和米糠各自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褐色的谷糠率先着地,白色的稻米在更远的地方落了脚。大人忙着铲起稻米,小孩却热衷于收集谷糠。我们喜欢合力将谷糠堆成小山丘,待场地空出来再把谷糠铺平,用树枝、用手指、用扫把,把地上的米糠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玩得不亦乐乎,就连眉毛上也粘着成串的麦糠,简直成了一个“草人”。
只是现在我越来越难看到农忙时节这番其乐融融的情景,打谷场渐渐失去了作用。其实我一直不解,打谷场里的人儿,农忙时节都去哪里了,他们又是如何处置那些未去糠壳的稻米的呢……
当我再次踏进打谷场,拄着拐杖的阿伯将我引到存放打谷机器的主堂的檐下,地板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瓦片,水泥地开裂的一道道缝隙也因风吹日晒长满了浅绿色的青苔。阿伯说,每到春季,这里面就会引来许多小麻雀,确实如此:堆放在角落的稻谷袋被麻雀啄出了大小不一的洞,长满绿苔的地面上散落了不少稻谷壳。而那一只只打谷机爬满了蚀印,斑驳陆离。
2
每每年关,总会有许多有趣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院子里的老石磨,很有些年头了,它磨过年年月月,磨出一家人的丰衣足食。坑坑洼洼的磨身上面尽是斑驳的岁月痕迹,磨的表面纵横着道道沟壑。这盘石磨,这座老宅,带给了我们家祖祖辈辈太多太多的恩惠;每年岁末磨米浆制粿条,是不可或缺的工程,也是家里历来的传统。
更深露重,天色仍是一片漆黑。每年腊月廿八早上五点,爷爷奶奶默契分工,爷爷将石磨和灶台清洗干净,奶奶一遍遍地淘洗大米,最终将足量的大米和清水置于桶中,大概制备了四桶原材料,还准备了许许多多空桶预盛米浆。
奶奶先往石磨的沟槽里倒入一勺勺清水和米粒,爷爷双脚一前一后站成弓步,熟练地推着木制把柄,一滴滴汗水随着磨盘旋转,不一会儿,磨缝里便流出乳白色的涓涓米浆。我们小孩儿起床吃完早饭后负责承接米浆、及时更换空桶的工作,尽量不让米浆溅出浪费。往常这项大工程便要忙上三四个钟头,可我们却从未感到无聊。甚是怀念那时爷爷奶奶边拌嘴边干活的日子,也怀念那时候偷偷用手指蘸取舔过的米浆。
父亲和大伯离开农村已有好多年,但是干起农活来却不在话下。他们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学习和农活两不误,以至于长大后,过年过节杀鸡宰鸭的任务也均由他俩承包。待他们宰杀清洗完鸡鸭,灶台大锅里的水早已热气腾腾,等待着鸡鸭下锅。
母亲和大伯母轮流负责烧柴火,毕竟想要煮熟那口大锅里容纳的一只肥鸡和一只肥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坐在小火炉旁寒暄暖手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了。母亲和大伯母总是别出心裁为我们准备香气扑鼻的烤番薯。她俩从粮仓里搬出十来个形状各异的番薯,用木棍把番薯稍稍往柴火口里推,慢火炙烤。小孩会搬来椅子,围成一圈儿唱童谣,帮忙添柴加火,看着火焰熊熊燃烧、火舌奔腾跳跃,最主要的,是想争当第一个吃上一口香甜的烤番薯的人。
“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啊奴哭爱吃油锥……”
“一罗走飞飞,二罗走脚皮,三罗无米煮,四罗有米炊……”
那一支支有趣的童谣,一串串稚嫩的歌声,一声声爽朗的笑,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添上一抹抹浓厚的喜庆色彩。
约莫鸡鸭煮完之时,一桶桶乳白的米浆也磨好了。换过大锅里面的水,奶奶拿出了三四个外头小摊蒸肠粉用的炊盘,一一倒上一层薄薄的米浆,放入大锅里蒸煮。这无疑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四桶米浆要一一蒸成肠粉,大約也得耗上两个钟头吧。
在这期间,我们又有新任务了:去田里拔蒜头和葱花。每次拔完,我们的指甲缝里全然躲满泥沙,像被泥土吻过似的。爷爷把蒜头和葱清洗干净,去掉多余的杂物,再用刀的侧面将蒜头拍碎,翻碾成泥;将葱切碎,两者一齐倒进酱油里,末了滴上三两滴蚝油,小火慢熬几分钟,秘制酱料就出锅了。
肠粉出炉,米香四溢。忙活了大半天,总算可以犒劳饥肠辘辘的肚子了。
热乎的肠粉冒着气,蘸上酱料,一口咬下去,美味丝滑,唇齿留香。那是儿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年的味道,更是平安喜乐的味道。
3
踏过时光深处的故土,尘封的往事任风霜尽染,那段冗长的少年时光,在故人一别两宽的岁月里失了声息。少年远行,羁旅牵绊。身处他乡的日子里,等待严寒酷暑回乡,是最温情的守候。
日日夜夜,岁岁年年,怀揣着那颗不容撼动的心,等待回乡的每个明天都值得期待,回乡的每段日子都很耀眼。只是年月不经人事早已无处觅人迹,唯有信笔悠悠,映出绵长的岁月与浓浓的亲情。
我的故乡,它曾充溢人间苦乐,承载着乡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寄托着我浓厚的情思。人间苦乐,尽在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