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充溢人间苦乐

来源 :少男少女·校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_c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已然在城市住了多年,常想起的,却是记忆深处的老家:绸帷低垂,虫鸣蝉啼;弄堂巷陌,琉璃映月。
  都说儿时的所见所闻会刻成深深的沟壑,搁置在岁月的一角渐渐尘封;但当触及相似的场景时,记忆便一股脑跑出来——或许真是如此。
  1
  我最记得奶奶,和秋天。
  以前总能看到,奶奶穿针引线,耐着性子绣花、锁边,任由汗水倾洒,她毫无怨言。我曾以为这就是她作为一家主母的寻常生活,为家人付出是理所应当。直到后来我才恍然大悟,生活没有传奇,安稳地过好寻常生活,要付出许多的慈悲和忍耐。
  记忆中的农忙时节,水田里,稻谷一望无际,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人们正挥动着镰刀,不知疲倦地忙碌着。我依稀记得,我家的院子里铺满了一层又一层暂未去糠的稻谷,在秋日的炙烤下闪闪发光。打谷场上摆着三五只木制手动打谷机器,妇人摇着,成把成把的稻谷和米糠各自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褐色的谷糠率先着地,白色的稻米在更远的地方落了脚。大人忙着铲起稻米,小孩却热衷于收集谷糠。我们喜欢合力将谷糠堆成小山丘,待场地空出来再把谷糠铺平,用树枝、用手指、用扫把,把地上的米糠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玩得不亦乐乎,就连眉毛上也粘着成串的麦糠,简直成了一个“草人”。
  只是现在我越来越难看到农忙时节这番其乐融融的情景,打谷场渐渐失去了作用。其实我一直不解,打谷场里的人儿,农忙时节都去哪里了,他们又是如何处置那些未去糠壳的稻米的呢……
  当我再次踏进打谷场,拄着拐杖的阿伯将我引到存放打谷机器的主堂的檐下,地板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瓦片,水泥地开裂的一道道缝隙也因风吹日晒长满了浅绿色的青苔。阿伯说,每到春季,这里面就会引来许多小麻雀,确实如此:堆放在角落的稻谷袋被麻雀啄出了大小不一的洞,长满绿苔的地面上散落了不少稻谷壳。而那一只只打谷机爬满了蚀印,斑驳陆离。
  2
  每每年关,总会有许多有趣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院子里的老石磨,很有些年头了,它磨过年年月月,磨出一家人的丰衣足食。坑坑洼洼的磨身上面尽是斑驳的岁月痕迹,磨的表面纵横着道道沟壑。这盘石磨,这座老宅,带给了我们家祖祖辈辈太多太多的恩惠;每年岁末磨米浆制粿条,是不可或缺的工程,也是家里历来的传统。
  更深露重,天色仍是一片漆黑。每年腊月廿八早上五点,爷爷奶奶默契分工,爷爷将石磨和灶台清洗干净,奶奶一遍遍地淘洗大米,最终将足量的大米和清水置于桶中,大概制备了四桶原材料,还准备了许许多多空桶预盛米浆。
  奶奶先往石磨的沟槽里倒入一勺勺清水和米粒,爷爷双脚一前一后站成弓步,熟练地推着木制把柄,一滴滴汗水随着磨盘旋转,不一会儿,磨缝里便流出乳白色的涓涓米浆。我们小孩儿起床吃完早饭后负责承接米浆、及时更换空桶的工作,尽量不让米浆溅出浪费。往常这项大工程便要忙上三四个钟头,可我们却从未感到无聊。甚是怀念那时爷爷奶奶边拌嘴边干活的日子,也怀念那时候偷偷用手指蘸取舔过的米浆。
  父亲和大伯离开农村已有好多年,但是干起农活来却不在话下。他们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学习和农活两不误,以至于长大后,过年过节杀鸡宰鸭的任务也均由他俩承包。待他们宰杀清洗完鸡鸭,灶台大锅里的水早已热气腾腾,等待着鸡鸭下锅。
  母亲和大伯母轮流负责烧柴火,毕竟想要煮熟那口大锅里容纳的一只肥鸡和一只肥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坐在小火炉旁寒暄暖手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了。母亲和大伯母总是别出心裁为我们准备香气扑鼻的烤番薯。她俩从粮仓里搬出十来个形状各异的番薯,用木棍把番薯稍稍往柴火口里推,慢火炙烤。小孩会搬来椅子,围成一圈儿唱童谣,帮忙添柴加火,看着火焰熊熊燃烧、火舌奔腾跳跃,最主要的,是想争当第一个吃上一口香甜的烤番薯的人。
  “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啊奴哭爱吃油锥……”
  “一罗走飞飞,二罗走脚皮,三罗无米煮,四罗有米炊……”
  那一支支有趣的童谣,一串串稚嫩的歌声,一声声爽朗的笑,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添上一抹抹浓厚的喜庆色彩。
  约莫鸡鸭煮完之时,一桶桶乳白的米浆也磨好了。换过大锅里面的水,奶奶拿出了三四个外头小摊蒸肠粉用的炊盘,一一倒上一层薄薄的米浆,放入大锅里蒸煮。这无疑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四桶米浆要一一蒸成肠粉,大約也得耗上两个钟头吧。
  在这期间,我们又有新任务了:去田里拔蒜头和葱花。每次拔完,我们的指甲缝里全然躲满泥沙,像被泥土吻过似的。爷爷把蒜头和葱清洗干净,去掉多余的杂物,再用刀的侧面将蒜头拍碎,翻碾成泥;将葱切碎,两者一齐倒进酱油里,末了滴上三两滴蚝油,小火慢熬几分钟,秘制酱料就出锅了。
  肠粉出炉,米香四溢。忙活了大半天,总算可以犒劳饥肠辘辘的肚子了。
  热乎的肠粉冒着气,蘸上酱料,一口咬下去,美味丝滑,唇齿留香。那是儿时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年的味道,更是平安喜乐的味道。
  3
  踏过时光深处的故土,尘封的往事任风霜尽染,那段冗长的少年时光,在故人一别两宽的岁月里失了声息。少年远行,羁旅牵绊。身处他乡的日子里,等待严寒酷暑回乡,是最温情的守候。
  日日夜夜,岁岁年年,怀揣着那颗不容撼动的心,等待回乡的每个明天都值得期待,回乡的每段日子都很耀眼。只是年月不经人事早已无处觅人迹,唯有信笔悠悠,映出绵长的岁月与浓浓的亲情。
  我的故乡,它曾充溢人间苦乐,承载着乡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寄托着我浓厚的情思。人间苦乐,尽在吾乡。
其他文献
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列维纳斯的他者中心主体观对电影《大都会》中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追溯列维纳斯伦理思想脉络中凝视“他者”之脸、到正视“他者”之力
守育人初心 向未来启航rn“欣赏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这是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科长黄颖欣内心常说的一句话.多年来,她一直担任班主任
期刊
4.手机被砸了rn田小磊刚走进教室,同学张小翼就迎了上来.很快,两人就眉飞色舞地谈论起了游戏.rn这时,孙子兵也来了.他偶尔插上一两句嘴,还不时地伸出手,在田小磊的眼前比画来
期刊
今夜,月挂榕梢,轻歌赏过,焰火覆了天际。“拜月娘”的烛火气息仍未散尽,清茶也盖不过月饼的余甜。  接过已热了三遍的莲子汤,很是软糯,但仍有清甜萦绕唇齿间,让人想起那“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意味。面前有一盘剥好的石榴籽,晶莹,红润,这是哪位静女染过的罢,那胭脂想是唐宋元明清哪朝的流行色了。  清浅的风微凉,带着寒宫中的桂花香,做成一纸信笺,夹在岁月书上,落款处是月的浅笑嫣然。伊指尖轻轻拂过,水汽
期刊
大家好,我是一架无人机.主人带我去过许多美丽的地方.知道主人今天带我去哪了吗?它有如火如红的枫叶林,有浪漫的花海,有引人入胜的桃花源,更有大名鼎鼎的石门香雪.它就是——
期刊
一、我只能回答一个问题  最近某电视台有一个很接地气的节目,就是随机采访街市上的一些行人,多数是清洁工、送外卖的、民工,还有上班族……各式各样的普通人。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你最近最喜欢的一道菜”“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你最想实现的一个愿望”等。因为大千世界,人们各有各的生活与思想,所以同学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郑夏阳此刻正目不转睛地看着采访的记者,在找寻各种行人采访。记者正好看到一个美团外卖送货
期刊
碎金般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入房间,一架钢琴稳稳地架在泛棕的地板上,一位少年双手放在琴键上来回跳跃。一旁,五岁的小男孩看着自己哥哥的双手在黑白的琴键上灵动地飞舞,音符汇成了一曲曲动听的音乐,缓缓地流入了心间。  就是在那一刻,年少的我,心间落下了一颗热爱的种子。  带着期待和向往,我坐到钢琴椅上,可练琴原来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诗意。日复一日地坐在钢琴前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练习,让我开始烦躁,开始厌
期刊
1937年10月初,日军集中五万兵力分三路大举进攻太原.国民党第二战区卫立煌将军指挥第14集团军主力抵达忻口,并占领了忻口东西一线阵地,开展对日军的狙击.而日军在板恒征四郎
期刊
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二年级时藏卷子事件。  那一次数学课,老师发了刚考完的试卷。我看了试卷后,非常惊讶,试卷布满了红红的大叉,不仅有很多错题,还考了个全班倒数第一。在接下来的几节课,我都心不在焉,内心十分忐忑不安,脑海里全是爸妈气恼的表情,这个成绩爸爸妈妈还不得“男女双打”?就这样,我一整天脑子里全是打着红色叉叉的试卷。  终于放学了,但我不想回家,在外面闲逛,心里想着这张该死的试卷。老天爷
期刊
站在入场处,看着意气风发的少年们,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微笑。鲜艳的班旗随风鼓动,他们步伐统一,走出的是青春的气势。大本营的那群红衣少年拼命地鼓掌,任手掌变得通红,直到队伍走远。我清楚地听见广播中的“八班八班,猛虎下山”依旧是那样的张扬,但大家心中此刻却都怀揣着不同的想法,我们能再次夺冠吗?运动员们身上隐隐的疼痛和比赛项目的删改,都为结局抹上了层神秘的色彩。  身上那件红黄相间的“博毅班”班服,紧紧地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