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应具有自主性。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提高。课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生成新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营造课堂自主学习的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科学实验证实;从极端恐惧或愤怒的人身上取出血液注射到天竺鼠体内,不到2分钟就会导致它们死亡,不愉快的情绪会促使大脑分泌一种思多芬的物质,抑制人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备课时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到熟悉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克服“以教代学,照本宣科”的倾向。教学过程要实现“三个沟通”——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克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卖弄学问”的倾向,善于营造情景、利用情景、促变情景,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机制。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可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地赏识、肯定或使用表示夸奖和钦佩的手势,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这样做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或一个赞赏的微笑就是一束灿烂的阳光,足以照亮孩子整个人生。再者,不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的意见往往有其独到的,适于孩子理解的优点。例如,在《端午的鸭蛋》的教学时,一学生提出选鸭蛋时为什么要选“淡青色的鸭蛋”?另学生脱口而出“淡青色的鸭蛋的鸭蛋有营养”。我则认为可能是淡青色要好看些的原因。但是我并没有否定那位学生的答案。而是说有这种可能,同学们不妨回家请教一下你们的长辈,了解是否淡青色的鸭蛋营养要丰富一些。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表示回家一定向长辈请教。课堂的气氛显得宽松、自主、和谐。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因此,在上每节课前总要问学生,这一课你通过预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存在疑惑?解决问题时,先由学生问,学生答,以使课堂上生生互动,通过这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便会调动起来。学生互动之后,仍存在困惑的问题,便留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如在讲《藤野先生》一文时,通过学生之间互问,对于文章字、词、作者不必说了,就连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等等问题,学生通过互问互学,合作、讨论分析得十分明白。在那时,便会觉得老师该讲点什么,但是不用,学生自会提出。在那篇文章中,学生对“关键性句子”理解不够,教师此时便可找出参与其中的切入点,指导学生读课文,再由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便不用细讲也能明白了。课堂上不但学生互动,师生也达到了互动。简单地说,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由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学生相互解决。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他们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绝不是无指导原则的自由学习,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最终达到理想之境。
注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广泛阅读与圈点批注、积累、善于表达、倾听等多种习惯。预习整理习惯的培养:起始年级的学生,最初教预习方法,如作者资料,写作背景、生字生词、文章大致内容,认识发现疑难等几方面。学生在预习时都有记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记录或根据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对学生加以指导整理,做到勤检查,多展示,以便发现问题,以后可逐渐放开;广泛阅读与圈点批注习惯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学生从初一的课内自读到课外阅读,甚至到初二读各种名著时,都养成了圈点批注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勤于积累习惯的培养;我针对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章,都会适时开展自主学习小组比赛。例如在教学纪伯伦的《雨之歌》、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时开展自主学习小组比赛。学生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还做了读书笔记,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积极为自己小组争光。下课了,学生还未分出胜负,都要求老师延时下课进行加时赛“。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有时进行古诗文背诵赛”“现代诗歌朗诵赛”,还可以根据学生积累,办手抄报比赛等学生感兴趣的各项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注意二个“勤”字,学生要勤于动手、动口,老师要勤于检查,指导。自主习惯养成后,学生的主自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很轻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更加明显地提高。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空间,设计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 。
一、营造课堂自主学习的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科学实验证实;从极端恐惧或愤怒的人身上取出血液注射到天竺鼠体内,不到2分钟就会导致它们死亡,不愉快的情绪会促使大脑分泌一种思多芬的物质,抑制人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备课时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到熟悉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克服“以教代学,照本宣科”的倾向。教学过程要实现“三个沟通”——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克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卖弄学问”的倾向,善于营造情景、利用情景、促变情景,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机制。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可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地赏识、肯定或使用表示夸奖和钦佩的手势,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这样做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或一个赞赏的微笑就是一束灿烂的阳光,足以照亮孩子整个人生。再者,不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的意见往往有其独到的,适于孩子理解的优点。例如,在《端午的鸭蛋》的教学时,一学生提出选鸭蛋时为什么要选“淡青色的鸭蛋”?另学生脱口而出“淡青色的鸭蛋的鸭蛋有营养”。我则认为可能是淡青色要好看些的原因。但是我并没有否定那位学生的答案。而是说有这种可能,同学们不妨回家请教一下你们的长辈,了解是否淡青色的鸭蛋营养要丰富一些。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表示回家一定向长辈请教。课堂的气氛显得宽松、自主、和谐。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学习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因此,在上每节课前总要问学生,这一课你通过预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存在疑惑?解决问题时,先由学生问,学生答,以使课堂上生生互动,通过这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便会调动起来。学生互动之后,仍存在困惑的问题,便留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如在讲《藤野先生》一文时,通过学生之间互问,对于文章字、词、作者不必说了,就连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等等问题,学生通过互问互学,合作、讨论分析得十分明白。在那时,便会觉得老师该讲点什么,但是不用,学生自会提出。在那篇文章中,学生对“关键性句子”理解不够,教师此时便可找出参与其中的切入点,指导学生读课文,再由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便不用细讲也能明白了。课堂上不但学生互动,师生也达到了互动。简单地说,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由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学生相互解决。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他们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绝不是无指导原则的自由学习,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让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最终达到理想之境。
注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广泛阅读与圈点批注、积累、善于表达、倾听等多种习惯。预习整理习惯的培养:起始年级的学生,最初教预习方法,如作者资料,写作背景、生字生词、文章大致内容,认识发现疑难等几方面。学生在预习时都有记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记录或根据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对学生加以指导整理,做到勤检查,多展示,以便发现问题,以后可逐渐放开;广泛阅读与圈点批注习惯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学生从初一的课内自读到课外阅读,甚至到初二读各种名著时,都养成了圈点批注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勤于积累习惯的培养;我针对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章,都会适时开展自主学习小组比赛。例如在教学纪伯伦的《雨之歌》、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时开展自主学习小组比赛。学生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还做了读书笔记,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积极为自己小组争光。下课了,学生还未分出胜负,都要求老师延时下课进行加时赛“。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有时进行古诗文背诵赛”“现代诗歌朗诵赛”,还可以根据学生积累,办手抄报比赛等学生感兴趣的各项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注意二个“勤”字,学生要勤于动手、动口,老师要勤于检查,指导。自主习惯养成后,学生的主自学习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很轻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更加明显地提高。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空间,设计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