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作文教学的根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x27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真情的宣泄、感悟的结晶、人格的再现,所以提升高中生作文的品质,务必着力于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的培养。作文教学的根在于使中学生解放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智,在作文当中呈现生机勃勃的创新灵性,在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人”“文”合璧。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想象发散思维思维创新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板块。然而,大多数语文教师对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持“摇头”态度。不少教师由于推崇作家的成功,把作家的创作经验不加分析地搬到学生的作文训练中来,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更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忽视了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忽视了学生的愿望和真情的流露,忽视了学生的想象的再创造;其次,学生对作文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懂得作文来源于生活,没有观察生活的习惯,作文时就难为“无米之炊”了;此外,教学内容的无序和训练的量少,直接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来极具活力,最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作文课,变成了支离破碎、零敲碎打的附文分析课,变成了“为文造情”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课,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便在情理中了。
  作文是真情的宣泄、感悟的结晶、人格的再现,所以提升高中生作文的品质,务必着力于学生的悟性、灵性和人格的培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新回到作文教学应有的正确轨道中来,寻找作文教学应有的根。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悟”之源
  
  鲁迅说过:“要创作,第一需观察。”(《致董永舒》)强调了写作与观察的紧密联系;剑桥大学著名教授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说:“必需懂得所谓观察不止于看见事物,还包括思维过程在内。”从中可以看出:观察不单是去看看、听听,同时也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积极探索的认识活动,即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感悟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在于赋予他们向生活源头去寻找、发现的本领,让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能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让生活永远涵濡于人的情感之中,一旦有了这种感悟力,学生就能于风光旖旎、山峦险峻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触到流水的冷热,听到小鸟的啼叫,嗅到野花的芬芳。用心灵思索,才能在平凡中看出深邃,在万象中悟出本真。情感随之活跃,心智为之解放,个性得以舒展。如果说生活是树,那么敏锐细致的观察则是春风细雨,是它滋养了这生命之树的发育和茁长,绽放出朵朵娇艳的鲜花,而这盛开的朵朵鲜花,便是悟性。
  
  二、想象——“思”之翅
  
  别林斯基说:“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学生在写作时,能否打开思路,就和想象的丰富程度密切相关。作文时,想象往往能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将活跃在作者头脑中的那些朦朦胧胧、五彩缤纷、混混沌沌的各种记忆表象,重新分解、提取,加工、组合,创造出更能体现事物本质特征的新形象,这就大大加深了文章的广度和深度。想象之鸟一旦高翔,学生心中就会跳跃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它帮助学生打破生活的界限,弥补事实链条中的残缺,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释放,发散思维得到拓展,丰富了体验,激发了灵感,从而提高了作文的能力。
  
  三、发散思维,培养灵性
  
  文章是思维的果实。但在目前学生的作文中大量存在着思维僵硬、单一的现象,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学生的思想好像被固定在思维的锁链上,看不到事物的全貌。爱因斯坦在《教育论》中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心理,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一个问题能从多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讨答案,表现出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亢奋状态,能从平常中见异常,从相同中见不同,从常例中见特例,充分调动储存于大脑仓库中的生活材料和信息,建立起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写出具有勃勃生命力的“真文章”。而这种“真文章”正是学生灵性的鲜活表现。“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通过发散思维,把想象和创造的乐趣还给学生,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飞心灵,为他们铺设一道人文背景,伴随着思维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以智慧为经、哲思为纬的广阔空间,解读人生,开启心灵,培育出鲜活的灵性之花。
  
  四、思维创新,健全人格
  
  文章要有新意,选材要新,立意要新,手法要新,语言要新,一句话,作文要体现自己独特的东西。要做到这一切,思维必须要有创新。可以说,创新是作文的灵魂,是学生彰显个性、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体验写作快乐的关键。创新就是要突破旧思想、旧观念、旧规划,重新构建开放的发散的思维形态,这就需要教师高度自觉地培植学生的人生立场和自主人格,克服学生的从众心态,需要教师创设民主化的思维场景,宽松和谐的思维氛围,自由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鼓励学生勇于怀疑既成定论,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的定势,引導学生将正面与反面、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敛等各种对应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融为主体动态式的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同时,让学生们真诚地抒写仁爱、善良、宽容、同情、互助、和谐、共处等美好的情怀,让他们在激扬的文字中受到一次爱和智慧的沐浴,让他们在心灵得到寄托的同时,也得到重塑,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创新——文之本
  
  写作是一种精神领域内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学中,首先要着眼于“创新”,确立教学目标,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求异、创新,通过独立思考,用自由之笔,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发现和感悟,写出富有个性的创新之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创造性思维渗透于写作活动的各个要素之中。文章要有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或以新观点,或以新角度,或以新材料,或以新写法取胜,毫无新意的平庸之作是没有价值的。刘心武曾说:“倘若仅仅是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深度。”文章要反映生活,但不是生活简单的投影,生活中的自然信息要经过大脑的转换加工才能组织成文,而这一过程必须有作者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思维品质。作文本来就是一项很富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活动,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破教条、刻板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去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并找到独创的新意,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其写作空间,真正让学生的作文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悟、所知、所愿。
  作文教学的根在于使中学生解放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智,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力,在作文当中呈现生机勃勃的创新灵性,在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达到“人”融入“文”,“文”又高扬着“人”,实现“人”“文”合璧,从而打破作文教学中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只重视写作实践而忽视人的培养的应试牢笼。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大弯中学。
其他文献
人文课程,是根据人文学科开设的课程。人文学科是以观察分析及批判来探讨人类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的各门学科的总称,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艺术、考古学等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综合理论创新的范例,具有较强的解释功能.在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从奋斗目标到实践活动的桥梁,成为创新实践的理论源泉.在未来的
【摘要】:教学节奏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把握好语文教学节奏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把握好阶段教学节奏,二是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三是提高教师的语言修养,把握好教师教学语言的节奏。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节奏 教学规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注意用一定方式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始终维系在一定水平上,这样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转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有效控制学生的随意注意及有意注意的过程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作为第一线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我们要注意利用课堂这块阵地想法设法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要注重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身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课堂效率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关注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广大语文教师也在想法设法不断提高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