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本文主要对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内容及分类进行了阐述,随后主要对跟踪审计模式的特点及实施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模式;适用性
一、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内容
一般来说,建设工程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工程前期、工程施工期和工程后期。
(一)建设工程前期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重点审查拟建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复核可行性研报告中的基础资料、相关参数和指标等有关的投资费用。拟建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情况审计,重点审查资金是否到位或确有保障、自筹资金可行性和偿还能力等。建设工程设计环节审计。重点审查拟建工程项目的造价,设计概算编制依据,以及单位工程设计概算准确性等。建设工程招投标环节审计,重点审查工程招标“拦标价”和招标档内容的合理性与合规性,以及投标单位的投标资格和条件,监督招标环节是否依法依规且“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施工合同审计。主要审查施工合同的格式和内容。
(二)建设工程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工程质量、工期、造价(三大目标)审计。重点审查隐蔽工程、工程变更(包括工程量、工程子项、进度计划、施工条件等变更)、建筑用材特别是主材的使用情况和工期问题等。工程施工管理情况审计。重点审查工程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三大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甲方代表和监理人员的监督力度等。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审计。重点审查建设资金有无被侵占、挪用现象,工程施工预付款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工程进度款是否存在提前支付或超标支付问题,建设规模与计划、设计标准是否一致。
(三)建设工程后期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工程结算审计。重点审查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工程竣工后审计评价。主要是评估建设工程项目的整体效果,分析建设项目实现其建设目的的情况
二、审计模式的分类
在我国跟踪审计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审计模式还处于不断地探索阶段,目前主要分为:重点介入法、适时介入法和全程介入法。
(一)重点介入法
重点介入法顾名思义是将工程活动的重点纳入其审计范围的一种跟踪审计模式。在采用该种模式进行审计时,审计部门要事先充分了解、分析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将审计重点放在可能导致问题产生的环节和应该关注的特殊过程上,从而编制审计方案。只关注对工程建设活动有重大影响及工程竣工后无法审计或有审计困难的内容,并将其选作跟踪审计的控制点。
(二)适时介入法
适时介入法是从工程活动的过程中选择适当时点介入审计一种跟踪审计模式。采用适时介入法要准确把握工程的关键过程,进而选好跟踪介入点。这一模式下审计介入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不同的建设项目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設标准、工程规模、工程耗时、审计成本和审计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选择不同介入点。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跟踪审计经验,选择适当的跟踪审计的起点,是从项目立项着手,还是从工程施工介入,是从资金的筹集、投放到运作为主线开展审计,还是紧紧围绕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开展审计。
(三)全程介入法
全程介入法是将项目全过程都列入审计范围的一种跟踪审计模式,审计机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于项目从开始准备到工程施工以及工程完工验收的一系列过程进行的审计监督,包括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决策与设计时间,修建阶段与完工验收阶段等。通过对工程的全过程实施跟踪审计,能及时揭示建设项目中隐藏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使之运作合规划、高效化,同时可以真实的反映工程造价,并对其进行监督控制,促进高效的工程管理,获得良好投资效益。所以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审计工作,需要审计部门在工程建设现场设立办公地点,由审计机构派出的审计人员对项目实施“贴身型”全过程跟踪审计。而且参加审计的人员需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包括:审计方面和财务方面的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工程施工及造价方面的知识及建筑、承包等方面的法律知识等等。
三、跟踪审计模式分析
(一)跟踪审计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跟踪审计模式体现在对与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高,需要其能适应这项综合性很强的审计工作;审计工作量大,在工程建设活动中会增加工作接口,加之当前没有相应的法规作为依据,处理不好会延误建设周期;建设单位或部门内部工程审计力量一般较弱,普遍是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公司来做,对有些环节的审计很难达到预期要求。适时介入法跟踪审计,若选好了介入时间,就能抓住审计所关注的工程建设的重要过程,但忽略了其他重点环节,重点介入法跟踪审计,能将工程建设活动中审计所关注的所有重点环节纳入跟踪审计的对象,从而达到跟踪审计的目的,但由于其工作过程的间断性,加大了事前的规划和组织,事中的配合和协调。管理型跟踪审计,将跟踪审计紧密地融入到了工程建设活动之中,跟踪审计人员直接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管理,及时而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但是,它除了存在全程介入法所有的缺点外,其缺点还特别突出体现在缺乏相应的法规作为工作依据和行为规范,若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工作混乱,甚至事与愿违;建议型跟踪审计,明显消除了管理型跟踪审计的突出缺点,提高了可行性,但需要工程建设活动的各方,对跟踪审计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才可以实现审计监督的目的。
(二)跟踪审计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模式按介入点分类,强调的是介入时间;按参与度分类,强调的是工作接口的紧密程度。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分类的模式是结合使用的,例如,管理型的全程介入法和建议型的全程介入法等。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与传统的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相比,在工程建设活动过程中增加了工作接口。处理好工作接口,即协调好跟踪审计方与工程建设活动各方的关系问题,是实现跟踪审计目的的前提。而处理好工作接口不仅仅是工作方法的问题,还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约束。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模式在具体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实施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从现实考虑,对公共工程的审计有必要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由于公共工程具有投资数额大、建设工期长、控制关键点多、技术复杂及项目管理专业性强等特点,所以很容易出现漏洞。如:在工程前期决策、立项、审批、招标、中标中,有些公共工程无立项报建手续,擅自动工修建;有些公共工程的建设,弄虚作假,招投标流于形式、走过场,未经过法定招、投标程序,而直接指定施工单位,排斥竞争、搞行业垄断,或者搞“明招暗定、黑白合同”,直接内定材料供应厂家和分包单位;有些投标人恶意串通,采用违法、违规操作骗取中标,一旦等到中标后便随意将工程转包、分包;还有一些投标人出卖自身资质,违规挂靠,干扰建筑市场秩序。
在合同方面,随意签订合同、合同条款签订不严密、内容含混不清以及价格过高等现象常常发生。在签证方面,由于公共工程需要大量的签证,然而因签证内容繁多,所以常常出现工程量的失实认定以及工程造价偏高等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基本建设的财务收支会计核算不规范,随意变更工程和建筑主材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彭红涛,邱忠毅,姚新宇.建设项目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运行模式研究[J].施工技术,2011,(4).
[2]蔡素华,吕金保.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之探讨[J].设计与理财,2010,(1).
【关键词】 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模式;适用性
一、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的内容
一般来说,建设工程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工程前期、工程施工期和工程后期。
(一)建设工程前期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计。重点审查拟建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复核可行性研报告中的基础资料、相关参数和指标等有关的投资费用。拟建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情况审计,重点审查资金是否到位或确有保障、自筹资金可行性和偿还能力等。建设工程设计环节审计。重点审查拟建工程项目的造价,设计概算编制依据,以及单位工程设计概算准确性等。建设工程招投标环节审计,重点审查工程招标“拦标价”和招标档内容的合理性与合规性,以及投标单位的投标资格和条件,监督招标环节是否依法依规且“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施工合同审计。主要审查施工合同的格式和内容。
(二)建设工程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工程质量、工期、造价(三大目标)审计。重点审查隐蔽工程、工程变更(包括工程量、工程子项、进度计划、施工条件等变更)、建筑用材特别是主材的使用情况和工期问题等。工程施工管理情况审计。重点审查工程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三大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甲方代表和监理人员的监督力度等。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审计。重点审查建设资金有无被侵占、挪用现象,工程施工预付款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工程进度款是否存在提前支付或超标支付问题,建设规模与计划、设计标准是否一致。
(三)建设工程后期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工程结算审计。重点审查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工程竣工后审计评价。主要是评估建设工程项目的整体效果,分析建设项目实现其建设目的的情况
二、审计模式的分类
在我国跟踪审计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审计模式还处于不断地探索阶段,目前主要分为:重点介入法、适时介入法和全程介入法。
(一)重点介入法
重点介入法顾名思义是将工程活动的重点纳入其审计范围的一种跟踪审计模式。在采用该种模式进行审计时,审计部门要事先充分了解、分析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将审计重点放在可能导致问题产生的环节和应该关注的特殊过程上,从而编制审计方案。只关注对工程建设活动有重大影响及工程竣工后无法审计或有审计困难的内容,并将其选作跟踪审计的控制点。
(二)适时介入法
适时介入法是从工程活动的过程中选择适当时点介入审计一种跟踪审计模式。采用适时介入法要准确把握工程的关键过程,进而选好跟踪介入点。这一模式下审计介入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不同的建设项目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設标准、工程规模、工程耗时、审计成本和审计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选择不同介入点。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跟踪审计经验,选择适当的跟踪审计的起点,是从项目立项着手,还是从工程施工介入,是从资金的筹集、投放到运作为主线开展审计,还是紧紧围绕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开展审计。
(三)全程介入法
全程介入法是将项目全过程都列入审计范围的一种跟踪审计模式,审计机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于项目从开始准备到工程施工以及工程完工验收的一系列过程进行的审计监督,包括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决策与设计时间,修建阶段与完工验收阶段等。通过对工程的全过程实施跟踪审计,能及时揭示建设项目中隐藏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使之运作合规划、高效化,同时可以真实的反映工程造价,并对其进行监督控制,促进高效的工程管理,获得良好投资效益。所以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审计工作,需要审计部门在工程建设现场设立办公地点,由审计机构派出的审计人员对项目实施“贴身型”全过程跟踪审计。而且参加审计的人员需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包括:审计方面和财务方面的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工程施工及造价方面的知识及建筑、承包等方面的法律知识等等。
三、跟踪审计模式分析
(一)跟踪审计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跟踪审计模式体现在对与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高,需要其能适应这项综合性很强的审计工作;审计工作量大,在工程建设活动中会增加工作接口,加之当前没有相应的法规作为依据,处理不好会延误建设周期;建设单位或部门内部工程审计力量一般较弱,普遍是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公司来做,对有些环节的审计很难达到预期要求。适时介入法跟踪审计,若选好了介入时间,就能抓住审计所关注的工程建设的重要过程,但忽略了其他重点环节,重点介入法跟踪审计,能将工程建设活动中审计所关注的所有重点环节纳入跟踪审计的对象,从而达到跟踪审计的目的,但由于其工作过程的间断性,加大了事前的规划和组织,事中的配合和协调。管理型跟踪审计,将跟踪审计紧密地融入到了工程建设活动之中,跟踪审计人员直接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管理,及时而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但是,它除了存在全程介入法所有的缺点外,其缺点还特别突出体现在缺乏相应的法规作为工作依据和行为规范,若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工作混乱,甚至事与愿违;建议型跟踪审计,明显消除了管理型跟踪审计的突出缺点,提高了可行性,但需要工程建设活动的各方,对跟踪审计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才可以实现审计监督的目的。
(二)跟踪审计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模式按介入点分类,强调的是介入时间;按参与度分类,强调的是工作接口的紧密程度。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分类的模式是结合使用的,例如,管理型的全程介入法和建议型的全程介入法等。建设工程跟踪审计与传统的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相比,在工程建设活动过程中增加了工作接口。处理好工作接口,即协调好跟踪审计方与工程建设活动各方的关系问题,是实现跟踪审计目的的前提。而处理好工作接口不仅仅是工作方法的问题,还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约束。建设工程跟踪审计模式在具体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实施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从现实考虑,对公共工程的审计有必要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由于公共工程具有投资数额大、建设工期长、控制关键点多、技术复杂及项目管理专业性强等特点,所以很容易出现漏洞。如:在工程前期决策、立项、审批、招标、中标中,有些公共工程无立项报建手续,擅自动工修建;有些公共工程的建设,弄虚作假,招投标流于形式、走过场,未经过法定招、投标程序,而直接指定施工单位,排斥竞争、搞行业垄断,或者搞“明招暗定、黑白合同”,直接内定材料供应厂家和分包单位;有些投标人恶意串通,采用违法、违规操作骗取中标,一旦等到中标后便随意将工程转包、分包;还有一些投标人出卖自身资质,违规挂靠,干扰建筑市场秩序。
在合同方面,随意签订合同、合同条款签订不严密、内容含混不清以及价格过高等现象常常发生。在签证方面,由于公共工程需要大量的签证,然而因签证内容繁多,所以常常出现工程量的失实认定以及工程造价偏高等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基本建设的财务收支会计核算不规范,随意变更工程和建筑主材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彭红涛,邱忠毅,姚新宇.建设项目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运行模式研究[J].施工技术,2011,(4).
[2]蔡素华,吕金保.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之探讨[J].设计与理财,2010,(1).